不结婚,那又怎样?

大家可能也会注意到——身边的年轻姑娘们似乎都会在25~27岁变得焦虑,尽全力在30岁之前把自己火速嫁掉。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还不是因为舆论和世俗压力。

不结婚,那又怎样?

如果一个年轻姑娘在毕业几年后没有男朋友,也没有一点婚姻的打算,那么三姑六婆就会轮番上阵进行游说:“为什么不找对象呀?是不是眼光太高了?都忙着工作了?没关系阿姨这里有一个同学的儿子你看看……”

在这种“关怀”下,很多姑娘就会勉为其难的相亲,跟差不多的对象谈着恋爱,到了年纪就结婚生子,进入亲戚朋友乐见其成的人生轨迹。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不屈从,她们选择说不。

不结婚,那又怎样?

举个例子吧。

晓晓,28岁,独身,有男友,不婚,设计工作,专业美术学。养了一只萨摩两只肥猫,家里养着一堆绿植,实现了上学时候“向往的生活”。

她有时间跟自己独处,也有时间游览山河,她可以承担起婚姻的责任,但她选择不婚。

她说:“婚姻不该变成必须执行的任务。

不结婚,那又怎样?

相似的话李银河老师也表达过,她的爱情故事广为人知,她与王小波的信件被整理成书《爱你就像爱生命》。

这样一位饱尝爱情甘美的女性,她预测说:“未来的婚姻趋势是不结婚。”

长久以来,我们都太容易沉湎在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模式里,到了年纪就该结婚生子,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还能拥有另外一种模式的人生,更自由,也更快乐。

比如在《今生是第一次》里,编剧给了我们这种人生模式:

不结婚,那又怎样?

男主南世熙,IT程序员,用数据说话,买房已经考虑到老年的健康管理。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家庭。

女主,首尔大学高材生,助理编剧,独身,没有事业爱情。

男主需要能够保障月租收益的租户,女主需要不用保证金的房子,结婚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这就形成了一种理性思维模式下完美的婚姻观念——“结婚的预期效益大于单身时,人们才会选择结婚。”

不结婚,那又怎样?

双方目的明确,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感情固然好,即使没有的话,婚姻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也是实在的。

所以,其实年轻女性在乎的只是“怎样才能过一种更高效更快乐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单纯地想反抗传统婚姻观。

“如果婚姻能给我带来更优质的生活,那我可以接受;如果不能,请让我自由。”

每一代都是新的一代,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焦虑,相比男性而言,女性总是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2017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指出:十年来,全球女性在教育、健康、经济、参政等方面的地位首次出现倒退,中国排名下滑,是新生人口男女比例失衡最严重的国家。女性花在家务等无偿报酬的时间是总劳动时间的44.6%,男性为18.9%。

不结婚,那又怎样?

在女权主义盛行的今天,女孩们终于举起了不婚的大旗,这是值得鼓励的。

她们是在昭告世人:我们有平凡的权利,如果我们愿意,也有更自由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