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楚國和隨國關係如何?

忘憂清樂閣主

周王室分封隨國的目的就是為了監視南方的楚國、淮夷、于越等蠻夷之國,因此隨國和楚國可以說是天生的死對頭,而隨國也的確數次幫助周王室伐楚。在春秋中期之後,由於楚國逐漸勢大,且周王室已經再無力征伐楚國,隨國最終依附於楚國。戰國初期,隨國被楚國所滅。

隨國和楚國天生的敵對關係

自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如何統治遼闊的疆域成了問題。由於周王室起源於西部,於是以殷商遺民為主的東部穩定就成了重中之重。於是周王室便將兄弟叔侄和立下戰功的貴族們分封到各地,用來統治和穩固各地。

由於南方楚國、淮夷、于越等並非周王室所封,周王室早期並不承認這些封國,於是在西周中期,周昭王和周穆王不斷向南部的淮夷、于越、荊楚用兵,為了穩固南方的統治,周王室又先後把一些姬姓兄弟叔侄從山西、陝西移封到淮水上游和漢水中游一代,建立了隨、唐、蔡、應、息等數十個諸侯國,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姬姓封國集團,史稱“漢陽誅姬”,目的就是為了監視並阻斷荊楚和淮夷、于越結盟。

因此,隨國建立之日起,便於楚國成了天生的敵人。

隨國和楚國曾多次發生戰爭

根據《古本竹書紀年》中所記載的“(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荊”過程來看,這次周昭王對荊楚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先後經過了唐、歷、隨等國,並在唐國整頓軍隊。可見,這次軍事行動是得到隨國積極配合的。

在周室東遷之後,周王雖然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但實際上已經逐步喪失了對各諸侯國的控制,自然再也無力發動南征。於是,南方的楚國在這一時期開始大規模擴張,而此時隨國還是一個生產發達、文化先進、軍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於是

隨國就成了楚國擴張的一大障礙,於是從楚武王末年開始,楚國多次向隨國發動進攻。

魯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根據《左傳·桓公六年》記載,由於隨國拒不參加楚國主持的沈鹿之會,楚武王再次舉兵伐隨,隨國則奮力抵抗,兩國最終訂立盟約罷戰。

楚武王末年,公元前690年,楚國對隨國發動了大規模進攻,隨楚爆發“下溠之戰”,不過這時隨國的國力還較為強盛,而且這次戰爭致使楚武王病死軍中,楚國最終不得不結盟退兵。

楚國見隨國這塊骨頭實在難啃,於是繞過隨國,轉而攻佔隨國周邊小國,迫使隨國不斷向隨棗走廊腹地收縮,數次被迫遷都。到了春秋中期“五霸”格局形成之後,楚國已經完全控制隨國周邊鄰國,完成了對隨棗走廊的包圍。

由於兩國之間差距越來越大,而隨國又失去了周王室的支持,隨國最終不得不開始依附楚國,稱為楚國的附屬國。

隨楚結盟,隨國終被楚國所滅

楚堵敖三年(魯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楚堵敖想殺害自己的弟弟熊惲,熊惲於是跑到了隨國。之後,在隨國支持下,熊惲殺回楚國,殺死了楚堵敖,奪取楚國大權,史稱楚成王。由於隨楚兩國的這段淵源,隨楚兩國此後關係較好。

在楚成王的統治下,楚國先後滅掉了周邊的弦、黃、英、夔等國,楚國國力更加強大。楚成王三十二年(魯僖公二十年,公元前640年),隨國背叛楚國。同年冬天,楚國的鬥谷於菟率領軍隊進攻隨國,隨國戰敗重新歸附楚國,但此後隨國開始迅速衰弱。

公元前506年,吳、蔡、唐聯軍攻入楚國的郢都,楚昭王逃往至隨國,聯軍隨即尾隨追至,但隨國拒不交人。後來,在秦國和隨國的幫助下,楚昭王重新回到楚國。

正是由於隨國先後兩次幫助楚國,加上隨國大部分時間都是依附於楚國,因此隨國雖然早已不復當年榮光,但楚國一直沒有滅掉它。這也是在春秋末期,各小諸侯國先後被吞併,但隨國仍然能存在的原因。

戰國初期,隨著兩國之間關係的逐漸淡化,楚人對於隨國的感恩之情也逐漸消失,楚國最終還是滅掉了隨國。


香茗史館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


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

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后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

其部落分佈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

季連之後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


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 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當位於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為先祖的部落集團),這在我國古代重要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史記·楚世家》說: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

《史記·五帝本紀》又說: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世本》、《大戴禮》亦為此說。

楚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一開始就自稱是: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司馬遷博覽群書,廣採傳說,對楚人先祖之考證,應該是可信的。

屈原是楚宗族後裔,對祖先的認定,應該是鄭重的,他本人對自己出自顓頊之後,更是充滿了自豪之情。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大體處於由氏族制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生產的擴大與發展,原來狹小的民族組織必須被突破。 楚王同宗貴族屈原,在《離騷》中明白地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

《史記·楚世家》中楚靈王也說過:“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陽是黃帝孫,昆吾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為華夏族,當是有史籍為證的。

隨國,上古時期華夏族(漢族前身)在湖北建立的一個姬姓諸侯國,故地在今湖北省隨州市。

後為楚國的附庸國,最終亡於楚國。原隨國貴族有人以隨為姓。

隨國自從西周早期登上歷史舞臺始,便同楚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隨國史,就是一部隨楚關係史。

隨國封於何時,史無明載,但據“安州六器”,不會晚於周昭王之世。1979年,在隨州市郊義地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出土兩件銘文銅戈,器主季怡為曾國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宮的後人。


相傳早在女媧開天闢地時,就有一個名為隨的人,他的後代就以隨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於隨(今湖北隨州),建隨國,侯爵,為周諸侯國之一。

週末,並於楚,原隨國貴族有人以隨為姓。另外,春時戰國時,原陶唐氏之後杜伯的玄孫士會在晉國擔任士大夫職務,以隨為食邑,史稱隨會。


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東,子孫留居於此,也姓隨。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隨姓人大都隨例改為隋姓,並進一步發展成為當今隋姓主體。

但是由於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大國爭霸稱雄已成大勢所趨。

楚武王三次攻打隨(曾)國都未成功,特別是公元前690年隨(曾)楚下溠之戰,楚武王病死軍中,不得不結盟退兵。

此後楚人繞開隨(曾)國鋒芒,轉而攻佔隨(曾)的周邊小國,迫使隨國逐步向隨棗走廊腹地退讓收縮,擇地遷都。

均川鎮鎮區以西為隨(曾)國貴族墓地,以東為楚的勢力範圍就是例證。

春秋中期以後,“五霸”政治格局形成,楚已完全控制了隨(曾)的周邊鄰國,完成了對隨棗走廊的戰略包圍。

隨(曾)國亦由最初的抵楚抗楚轉為親楚附楚,成為楚的戰略同盟。

所以在公元前506年,當楚昭王避難於隨(曾),隨(曾)人不僅保護了楚王,還配合秦軍助其還都。

所以在曾侯乙死後,楚惠王不僅以銘文 鐘相贈,楚的令尹和封君也送車馬陪葬。

雖然楚國在楚昭王和以後的幾個時期裡對隨人在危機時刻的救援感恩戴德而沒有消滅它,但大國一統的形勢終究不能逃避,到了戰國初年,在隨人對楚人曾經的恩惠漸漸淡去的時候,這個小小的諸侯國也最終難逃被楚人滅國的命運,消失在了歷史的版圖中,而它的歷史,只能留給後人尋味了……


梓晨一君

隨國為姬姓諸侯國,位於南陽盆地的漢水之東,大致以隨棗走廊為中心,北抵新野,東鄰應山,南及京山,西近襄樊。在周人所封的“漢陽諸姬”中,隨國國土最大,實力也最為強大。

因此,隨國與同處南陽盆地的楚國,可謂是存在著天然的競爭關係。然而,在歷史上隨國與楚國之間的關係可謂是相愛相殺。


《史記》記載,仔熊渠時期,楚國就已經佔領了江漢之間的廣大地域。他曾立長子為勾亶王,次子為鄂王,少子為越章王。可見,楚國領土在熊渠時期就已經在南陽盆地鶴立雞群。

公元前741年,蚡冒去世,熊通(羋通)殺死楚君蚡冒兒子自立。

熊通執政前三十年,創立了縣制,不停地在南陽盆地縱橫捭闔、擴張勢力範圍。熊通與佔據漢水交通要衝的巴國(今湖北襄樊附近)結為同盟,又與處在南陽盆地北部的鄧國聯姻,娶了鄧曼為夫人。從巴國到鄧國,楚國勢力範圍不斷向南陽盆地以北擴張。在此基礎上,楚國還不斷地向南申國、甫國發起攻擊,試圖突破南陽盆地,向中原進軍。(《詩經·國風·揚之水》)《左傳》記載,公元前710年(魯桓公二年),鄭莊公與蔡侯在鄧(河南郾城東南)會面,“始懼楚也”。熊通執政三十年後,連春秋初年的小霸都開始害怕楚國,可見楚國擴張速度之快!

然而,雖然熊通的一系列舉措成功地引起了周王室和中原諸侯的注意,但是楚國勢力範圍卻遲遲未能越過漢水,更不要說衝出南陽盆地了。

之所以如此,其中關鍵因素就是隨國——雖然楚國長期向南陽盆地以北進軍,可是背後卻始終有一強大的隨國掣肘,讓楚人始終如芒在背:“我楚國之所以在漢水以東不能擴張勢力,純粹是咎由自取。我們一直都喜歡炫耀武力來威脅漢東諸國,這些國家當然會齊心合力來對抗楚國,那樣我們很難離間他們。”(《左傳·桓公七年》)

所以,在楚武王執政生涯的中後期,楚國幾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征服隨國上:

公元前706年,楚國第一次攻打隨國,結盟而還;

公元前704年夏,藉口隨國不參加楚武王稱王盟會,楚國第二次攻打隨國,大敗隨軍,再次結盟而返;

公元前701年,楚國擊破隕、絞、隨、州、蓼結盟企圖,與隨國周邊的貳國、軫國結盟而還;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臨終之前再次征討隨國,終於徹底地解決了隨國。

楚武王雖然死於征途,但是隨國的臣服意味著楚國人已基本控制了整個南陽盆地,楚國走出南陽盆地已為時不遠。事實上,楚文王剛繼位不久,楚國就滅了息國,邁出了征戰中原的第一步。


自楚武王征服隨國後,隨國基本投靠了楚國。甚至在楚國內亂過程中,隨國還審時度勢,作出了相當重要的抉擇。

楚堵敖三年(魯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楚堵敖想殺害弟弟熊惲,熊惲於是逃到隨國(今湖北隨州西北)。熊惲在得到隨國人的支持後,便聯合隨國人襲擊、殺死楚堵敖,奪得國君之位,是為楚成王。公元前683年,楚文王搶息媯為妻,堵敖與楚成王都是息媯之子,在這次楚國內亂髮生時都不到十歲。因此,此次內亂必然是楚國內部其他勢力權力鬥爭的結果。

在此關鍵,隨國卻選擇與支持楚成王的勢力站在一邊並取得成功,可見隨國對於楚國內政的熟悉程度。 然而,支持楚成王的楚國勢力中,極為重要的就是楚成王執政初期的令尹子元。子元自恃擁戴之功,根本不把年幼的楚成王放在眼裡,囂張跋扈,幾次試圖霸佔寡嫂息媯。結果,這引發楚國鬥氏家族的不滿,又殺死了子元,鬥氏家族的鬥谷於菟為令尹。

隨國曾經的盟友被楚國人清算, 這埋下了隨國與楚國分裂的誘因。

楚成王三十二年(魯僖公二十年,公元前640年),隨國依靠漢水東邊各諸侯的力量背叛楚國。同年冬天,楚國的鬥谷於菟率領軍隊進攻隨國,隨國再次臣服。此後,隨國“世服於楚,不通‘中國’”(《左傳·哀公元年》杜注),成為名副其實的附庸之國。

公元前506年,吳、蔡、唐聯軍攻入楚國的郢都,楚昭王奔隨,《左傳·定公四年》吳人尾追而至,隨人拒不交出昭王,隨國再次對楚國立下大功,“楚人德之”。春秋末年,“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唯隨獨存。


雖然楚國對隨人在危機時刻的救援感恩戴德而沒有消滅它,但到戰國初年,楚人對隨人曾經的恩惠漸漸淡化,隨國終難還是被楚國所滅,消失在了歷史中。但是,從上述歷史來看,隨國與楚國人其實是“相愛相殺”——雖然長期敵對,但其實友好的時期也不短。


欲雲談史論今

看過《國家寶藏》的人應該對第一期楚王和曾侯的言語交鋒頗有印象。曾侯堅守周朝禮制,用青銅來鑄造編鐘,在禮壞樂崩的亂世之中堅守禮樂文明,贏得了南方霸主楚王的敬重,打消了滅曾國的想法,並鑄造鎛(bo)鍾送給曾侯。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楚國和曾國究竟關係如何呢?



首先要解釋的是曾國和隨國的關係。曾侯乙編鐘出土於今天的湖北隨縣,這一點讓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疑惑不已。因為史書上這個地方只有隨國,沒有曾國,可偏偏卻挖出了曾侯的墓葬。現在專家認為,曾國就是隨國。先秦貴族有姓有氏,貴族分封出去後常常會以地名作為氏,表示自己的分支身份。專家推測,曾這個地方原來居住的是媯姓人,他們以曾為氏。西周分封的時候,姬姓的一支被分封到曾這個地方,繼承了曾這個氏。後來這一支又遷徙到了祁姓隨氏的故地,又繼承了“隨”的名號。



曾侯乙鎛鍾


史書記載,西周中期周昭王、周穆王的時候,周王朝多次南征荊蠻(專家懷疑是為了佔領青銅器礦產資源),為了鞏固南邊的疆土,便將汾水流域的姬姓之國和其他異姓的小國遷到了南邊的淮水、漢水和長江一帶,其中就有隨國。隨國在春秋初年稱霸於南方,是重要的大國之一,負有為周王朝鎮撫南方各小國的重大任務,但是在楚國興起之後就衰落了下去。


楚武王時期,楚國利用隨侯信任少師從而自滿的機會,重創了隨國。春秋時候,漢東分佈眾多小國,隨國稱霸,楚國後來居上。楚國鬥伯比對楚武王建議,隨國的少師一向狂妄,楚軍可以裝成羸弱的樣子,讓他輕敵。楚王接受建議,損毀軍容接待少師。少師中計,回國後向隨侯請求追擊楚軍,結果被季梁阻止,楚國只能退兵。兩年後,少師受到了隨侯的信賴和寵愛。楚國看到了時機,出兵伐隨國。

隨侯聽從了少師的話,結果大敗,隨國從此衰落下來。


隨後楚國又有兩次重創隨國,隨國元氣大傷。公元前690年,楚王率軍伐隨死在路上。楚國大臣秘不發喪,繼續佯裝出進攻隨國的樣子。隨國恐懼,與楚國會盟。等到隨侯會盟完畢回國後,楚國才發喪。公元前640年,隨國帶領漢東諸侯小國背叛楚國,楚國伐隨國,隨國軍敗。

申包胥,楚國被吳國攻佔,楚昭王避難隨國,申包胥在秦國大哭七天,感動秦哀公發兵復楚


此後楚國和隨國又有一次交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帶領吳國和蔡國、唐國數國聯軍攻佔楚國首都郢都,隨侯袖手旁觀,沒有參與。楚昭王和兩位大臣逃奔隨國,吳軍追趕。到了隨侯宮中,楚昭王的哥哥子期出面假扮弟弟受死。隨國本來也想把楚昭王交給吳國,但是占卜結果不吉利便放棄了。吳國退兵後,楚昭王和隨國人盟會,表示雙方交好到底。但是從此以後,史書上就再也沒有隨國的記載了。雖然隨國對楚王有恩,但楚國的擴張和兼併是不可避免的,專家估計,隨國大約在戰國初年被楚國所吞併。


參考文獻

《左傳》

何浩:《楚滅國研究》,武漢出版社,198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