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努力活出生命的極限

美,是努力活出生命的極限

美,是努力活出生命的極限

有書的書友朋友們,你們好,非常有幸能與你們一起分享餘秋雨先生的《極端之美》,他為我們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一個優美的梳理。

能解讀餘先生酣暢大氣的文筆,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機緣,也是一件無法重複的事件,一種一次性的作為,我非常珍惜這種感覺,能如此近距離,深層次的解讀,我盡我最深情的真心實意寫出我的感受,不敢有半點疏忽。

這種心態,有點像日本茶人,在舉行茶會時所持的“一期一會”的心態。“一期一會”這一詞語,出自江戶幕府末期的大茶人的《茶湯一會集》,是日本的井伊直弼所著,他是江戶幕府末期的大茶人。

書中這樣寫道:“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

“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此便是:一期一會。”

此刻,我便是千方百計,盡我最大的深情實意,不容半點疏忽的心情解讀了餘秋雨先生的作品,這樣的事情不能有第二次,這樣的再相逢也許一生只有這一次,只有恭敬和謹慎奉獻給餘秋雨先生,還有每一位有緣的讀者。

美,是努力活出生命的極限

我們先隨誰餘秋雨先生,品嚐了一杯沁人心脾的普洱老茶,又聽了一段賞心悅目的崑曲,最後,在感人至深的書法世界流連了一回。

每一處都有難忘的精彩,每一件都是難得的珍寶,每一種都浸透著中華大地的精神精粹。

酒壯英雄膽,茶引文人思。

說到茶,就有說不盡的話題,茶有茶的精神,就是常說的茶道,茶道精神歷來眾說紛紜,各國各地呈現出來的內容也是千姿百態,訴諸對象不同,其茶道精神的內容也各不同。

中華民國茶藝協會的茶道精神是:清、敬、怡、真;

日本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

陸羽茶藝中心的茶道精神是:美律、健康、養性、明倫;

臺灣高雄市茶藝協會的茶道精神是:中庸、儉德、養氣、品味。

宋徽宗曾經作《大觀茶論》而為後人稱道。《大觀茶論》有20目3000字,從茶葉的栽培、採製到烹煮、鑑品,從烹茶的水、具、火到品茶的色、香、味,從煮茶之法到藏培之要,從飲茶之妙到事茶之絕,無所不及,一一記述。

從此,茶勝於宋,也都是因為有這樣一位皇帝。

宋徽宗的書法也堪稱天下一絕,看他的畫的早春時候的《花鳥圖》,鳥似可聞聲,柳枝何其依依,草木如此茂盛,一派欣欣向榮的勝春年月。

再想想後來的宋徽宗,他被擄去極寒的北地五國城,就是今天的黑龍江依蘭縣北部的舊城中,生活了八年的時間。

不知那時候的他喝的是什麼茶,品的是什麼書法和繪畫?想想也都是玩物喪了志氣,再好的東西用過了度,也會失去了本質,迷了本性吧。

美,是努力活出生命的極限

書法中我們談到了書法的由來,從浩瀚無垠的書法起源談起,自沒有筆,不著墨色的甲骨文,到銘刻在石碑上、石壁上的鐫刻開始,到馬王堆的帛書,人類從沒有文字記載的結繩時代,開始進入有記載的文化時代。

從小篆發展到隸書,再發展到章草,再延伸到行書,一行行墨跡中,給人類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獻資料,得以讓我們更多的瞭解了,我們祖先的源遠流長的文化生活。

說到書法,又讓人想起一個皇帝,他就是一代偉大君王唐太宗,他在王羲之去世二百五十七年後,用欺騙的手段賺到《蘭亭序》,最後把《蘭亭序》殉葬昭陵,死也要帶走,希望自己生生世世擁有這件珍寶。

如此高瞻遠矚的人都沒有想過,這樣的珍寶不屬於任何人,它屬於全人類,萬里江山可以幾易其主,文化經典永遠不可再造。

臺灣美學家蔣勳先生曾經在《美,是看不見的競爭力》一書中提到:

“美是我們生命裡面的一些記憶,一些懷念,一些想努力活出生命極限卻不能夠完全在現實裡完成的部分,停留成為美的標本。

“所有最好的藝術、最好的文學,都是因為它用最簡單的方法把我們生命裡面,一個很複雜的情景講出來了。

“美不可旁觀,一定是攝入的。

“美同時也有一部分是不忍,是生命的不忍,因為看到了生命最本質的現象時,它同時包含了喜悅和悲傷。美是努力活出生命的極限。

“讓所有美學的部分留在美學的領域,可以幻想,可以陶醉,可以釋放平常的潛意識,然後再回到現實裡,可以是一個很安分的人。”

美,是活出生命的極限,美也要在極限中懂得規誡和自守,守住一顆安定寧靜的心,才能真正守得住生命中的大美。

美,其實是無處不在的,走在街上,一首滄桑的音樂飄過耳邊,某一個旋律莫名打動了心扉,讓我們突然想起了某個遠人,那一刻,一種思念的美從心底升起。

一個回首看到一個嬰兒甜美清澈的笑容,那種見到天地大美的寧靜和安然,從一個嬰兒的笑容中傳遞過來,流到心底,久久徘徊不去。

美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它一直都在那兒,等待著我們的召喚,品一碗普洱茶,聽一段崑曲,看一副墨寶,那美就立刻來到眼前,換你一個微微的笑,告訴自己生活其實本來就很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