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現實生活中真的是這樣嗎?

沁嶼

這句話要表達的是對一部分讀書人的極度失望,這句話原出自明代詩人曹學佺,原文對聯為“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寫出這句對聯的背景是作者親臨的一樁離奇案件,案件的大致過程是一個屠夫為了救下一名被狂犬撕咬的秀才而殺死了一隻皇親奴才豢養的鬥狗,而秀才在被威逼利誘下居然誣陷救他的屠夫。作者當時是審理本案的父母官,一氣之下寫下了這幅著名的對聯。

其實作者本人也是一名讀書人,能說出這句話本身就是對讀書人一個極大的諷刺,也表達了作者不屑於與這一類讀書人為伍的堅決態度。縱觀我國曆史,歌頌文人骨氣氣節的頗多,文人雖然常被稱作為文弱書生,但是氣節往往是古代文人最為看重的一點。“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一個真實的文人寫照。

現實生活中有沒有讀書人不仗義呢,當然有,但是這種不仗義的讀書人畢竟是少數,現實生活中大部分接受過教育的人還都是明事理的,不能因為個別人、個別事就妄下定論。就像我們總說的另一句話:自古真心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也表達了對一部分人的失望,但是這並不能成為主旋律,人與人之間還是應該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心。

我們在讀古人詩書的時候接受到的不僅僅是優美的詩句,更是一種對仁義禮智信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弘揚我們的優良傳統文化,繼承我們優良的傳統文化是每個讀書人必須要擔任的使命。也許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不仗義的人,但是不能因為一個不仗義的人而否定大多數人,我始終相信另一句話:人間自有真情在!


IT人劉俊明

現在的時代,你付出再多,所得的都是怨恨。古人也說“仗義每從屠狗輩”,社會上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同情、可憐他人的是窮人,窮人才會同情窮人,痛苦中人才會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輩就是殺豬殺狗的,沒讀過什麼書。“負心多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知識高,自己思想解釋就越多,不願意做的時候,他會刻意加以解釋;知識低的人不會解釋,朋友嘛!怎麼不去?為朋友沒有理由不去,因為他思想不復雜。學問越高,思想越複雜,高學問而變成單純專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人,由高明而歸於平凡。
管仲與鮑叔牙是知識分子的交情,他們之間永遠沒有嫉妒,為什麼?管仲窮困可憐的時候,兩人合作做生意,管仲的個性素來如此,結帳時總要多拿一些。譬如賺一百萬,他要拿八十萬,鮑叔牙說拿去。這很不容易啊!到了管仲當宰相快要死了,齊桓公問他死了怎麼辦?宰相找誰呢?以我們的看法,管仲一定推薦鮑叔牙。齊桓公也問管仲,鮑叔牙可不可以接他的位子,管仲答說不可以,因為鮑叔牙個性太方,太求完美,要求太過分的好,胸襟無法包羅萬象,不能當宰相。於是阻止齊桓公找鮑叔牙當宰相,而另外推薦其他的人。


所謂知己朋友在那裡?假使是別人,一定這麼想:我跟你管仲幾十年朋友,窮的時候是我培養你,在政治上也是我協助你上去的,犯了罪也是我保你不殺頭的,現在你當了幾十年宰相,死了這個位子也該讓我坐坐,連皇帝都示意要我做,你卻反對。一般人一定會罵管仲可惡。可是鮑叔牙一聽到管仲告訴齊桓公不要讓他當宰相,卻非常感謝,“只有管仲知道我”。實際上管仲是愛護他,宰相肚裡能撐船,個性太方,心胸太窄,坐上宰相的位子,會被自己搞砸;管仲為了保全鮑叔牙而反對他當宰相,也只有鮑叔牙懂得管仲的心理是愛 護他。他們兩人之間永遠沒有嫉妒的心理,這個相當難。


歡樂調調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倒是和老子的思想有所吻合。

《老子》有言:“慧智出有大偽”,“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讀書人,書讀的多了,知道的就多,心思靈巧,想的就多,想的多,簡單的事情就複雜了。治國其實就是治人,治人就是治理人心。所以《尚書》中說“人心惟危”。為了使人心簡單而不復雜就要“絕聖棄智”。

《老子》中又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人們越是提倡的事情,就說明那種事情是人們缺乏的。就比如當今社會扶不扶的問題。

古時“屠狗輩”多是不識字的人,心眼直,沒那麼多花花腸子。記得七八十年代,村子來了陌生人,隨便去一戶人家討要食物吃便可吃飽。而今麼……呵呵。

古時的“讀書人”基本上讀的是孔孟之書,行的是教化之道,講究仁義禮智信,道家講的是順應天性,《莊子》中有《馬蹄》一篇說的明白。“屠狗輩”沒讀過書,更不要說識字了,行事大多隨心而動,頗符合道家理念。

儒家、道家理念不合,《莊子》中《外物》篇有言:“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佈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壓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每每看到此處,不禁微微一笑)在《庚楚桑》中道:“舉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盜。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吾語女: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每每看到此句,不由想到魯迅的《狂人日記》,想必魯迅也是看到此言有感而發才寫出《狂人日記》的吧)

老子、莊子認為讀書人是禍亂天下的根源。韓非子也說過:“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中國曆朝歷代不大力提倡且普及識字讀書想必於“儒以文亂法”有關。仗義,行俠仗義的多是“屠狗輩”,所以中國曆朝歷代也不提倡武。

有人認為“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是胡說八道。且看裡面有“多是”二字,並非全部。

看當今社會的人受教育的程度不算低了,文盲少之又少,然人心不復純樸。猶記小時候撿到了錢那可真是交給老師或警察叔叔的。那時的老師也是盡心盡力的為學生好,沒有補習班,更不收什麼亂七八糟的費;見到老人可是放心大膽的攙扶幫助;小孩子可以隨便的在大街上玩耍,不用擔心有人販子……

山裡人受教育程度低於鄉下人,有些地方至今教育還是難事,鄉下人受教育程度低於城裡人。到鄉下去如果有事了,問問當地人大多都會給予幫助的,比如口渴了給口水喝,餓了給口飯吃,問路也會指明方向,會給你帶路,在山村裡甚或會讓陌生人留宿。在城裡則不一樣,街道上求人幫忙大多沒人理會,去敲居民都安有貓眼監控。為什麼?當然,有人認為這其中有其他原因,但不可都認得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方,人心愈加險惡。古時如此,現今亦如此。

另:前一陣子,有一個出國留學的北大的博士生不是與父親斷絕了關係?這算不算負心?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不能一概而論。就如同陰與陽一般。明代曹學佺能說出這般話來,想必也是事出有因吧。


mimang830

我們看待問題應該全面而不該侷限於個人狹隘的認知。事實上這句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不完全正確。因為一個人的心地是否善良、仗義,與他擁有的身份和知識沒有絕對的關係。我們總是喜歡犯的一個錯誤是,喜歡一種身份的人,就會對所有擁有這種身份的人有好感。甚至喜歡一個國家,也會對來自這個國家的人有好感。這也是章瑩穎陷於美國博士生的原因。因為她對有高修養、高文化的人放鬆了警惕之心。事實上,任何國家都有好人和壞人,任何組織和單位裡也都有好人和壞人之分,任何某種身份的人也都有好壞之別。如果我們要去喜歡一個人,不應該只看這個人的表面。“漂亮的皮囊之下並不一定是有趣的靈魂”。當我們放棄偏見的時候,才能認識一個人。

我看到很多人評論把屠狗輩劃分為窮人,把讀書人劃分為富人。我覺得這是個錯誤的劃分。別忘了劉備起家的原始資金正是張飛出的,而黑臉張飛正是屠戶。在古代農耕文明時,沒有多少商業,屠戶也是富人,反而讀書人能夠功成名就的沒幾個。即使真正有才的讀書人也不一定能功成名就。所以才有和尚姚廣孝極力勸說燕王朱棣造反,並在謀略和認知上大大超越朱允文的那些所謂正牌謀士,幫助朱棣最終取得天下。所以有不被大明朝廷賞識的范文程出走關外,為滿清最終打下大明江山立下赫赫功勳。

而為什麼會有仗義多少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流傳尼。我想這和這兩種人的生活態度不同有關,屠狗輩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活在當下。讀書人卻是要長遠規劃,有所摒棄的為未來奮鬥。管寧、華歆的割席斷交,被人們奉為經典。而學習好的孩子,父母無不在教育他們要斷絕“狐朋狗友”。從這一點來看,管寧是不夠仗義,朋友喜歡金子和豪華的轎子,出去看個熱鬧回來就被割席斷交了,不仗義啊不仗義。

而我覺得無論是屠狗輩的快意恩仇,還是讀書人的大謀大略,都是沒有錯的。人活著方式有很多種,我們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而真正的領導者是那種無論是“屠狗輩”還是“讀書人”都能團結在自己身邊的人。

活在當下的人給自己點規劃,為未來奮鬥的人不要那麼死板,才會更好!


淨化a木子

總體上,我不同意這句話。這句話出自明代,在古代,屠狗之輩處在社會最底層,而讀書人是士人階級的代名詞,即便讀書人沒能考取功名未能入士,在社會上的地位也遠高於殺狗賣肉之人。

“屠狗輩”和“讀書人”之間的區別在於一個有文化,一個沒文化。那麼沒文化的就能仗義做事,有文化的就會負心離德嗎?可能有一些道理,但也僅限於“一些”,對錯各佔50%吧。

有道理的地方在於,讀書少的人思想簡單,心思單純,不會藏著掖著,在某些情況下就會仗義執言;而飽讀詩書的人反而容易想的複雜,顧慮太多,多愁善感,被瑣事困擾,其極致化就是負心離德。

沒有道理的地方在於,屠狗輩由於從小缺乏足夠的教導,其價值觀並不一定是正確的,擁有正確價值觀的屠狗之輩可能會非常可愛,憨厚誠實;但一旦他擁有錯誤的價值觀,就會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冥頑不化,而且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助紂為虐為虎作倀,此時的他們還會“義”字為先嗎?

同理,讀書人肯定也是有兩面性的,畢竟書不會白讀,那些真正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的人,那些真正把“仁義禮智信”作為道德準則去要求自己的人,顯然少有“負心”者,甚至會成為人中龍鳳,像蘇武、范仲淹、文天祥、宋濂、于謙、曾國藩這樣的人,不僅功名無量,品德也是萬人楷模,我相信像他們一樣的讀書人不在少數,以他們為榜樣的讀書人也不在少數,好人總是多於壞人的。

總之,凡事都有兩面性,而“多是屠狗輩”和“多是讀書人”中的“多”字,顯然暴露了這句話中的偏執性,是有失公允的。所以,總體上,我不同意這句話。


耶律蕭

屠狗輩不是讀書人,不是讀書人就不負心嗎?就都仗義嗎?安祿山一定不是什麼讀書人,而一名武將,不也背叛唐朝了嗎?蠻夷之族不知書禮,匈奴,蒙古族,滿族靠武力征服天下。一點也不仗義。樊噲仗義不忠秦,忠劉邦。不做順臣。他也不大忠於劉邦,後來劉邦要處死他。

魏國信陵君姐夫是趙國平原君,趙國被秦攻救急平原君求救信陵君,信陵君為了姐夫,受仗義侯氏與屠夫幫助殺害魏國持兵權大將,率幾十萬大軍救趙國。要說他對趙國仗義,對本國不仗義。大敵都臨前,秦國吞天下虎狼之心。帶兵出去這些兵將戰場上必有犧牲,損失本國利益。說明讀書人也仗義,而且那二人沒啥文化對他仗義,卻對本國不仗義,得點好處受平原君好待,以國利為仗義之本獻出對本國不仗義。三人仗義之中不仗義。仗義有大有小,又分對象。

讀書人也仗義,諸葛亮誰有他讀書多知天上地下。對劉備劉氏仗義一生。張良讀書人對劉邦仗義,蕭何對劉邦仗義一生,范蠡對勾踐仗義。陳平對劉氏仗義。仗義不仗義不分讀不讀書,價值利益取向,人心善惡取向。


圃香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是明朝曹學佺親身經歷的事件後,所發感慨而寫就的一付對聯。而曹學佺本身就是讀書人,他站在讀書人角度,我理解他的重點不是讚揚什麼屠狗輩,而是譴責讀書人。讀書人是孔孟門徒,接受的是儒家仁義教育,變節(叛徒)比敵人更不可饒恕!

我作為一個現代人,這仗義的屠狗輩與負心的讀書人都是我厭惡的。現代社會是由陌生人通過契約而構建的社會,你要尊守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契約。我們應對強權、暴力、欺詐充滿戒懼,防止自己成為自己反感、討厭的人。屠狗輩的仗義氾濫起來就是暴力,路見不一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那你願意讓李逵成天拎著兩支板斧維護社會秩序嗎?萬一他性起,排將殺去,你的生命能得到保護嗎?中國兩千多年的皇權專制都是皇帝僱傭讀書人來治理的。他們口口聲聲講得是儒家仁義而實際乾的都是“貨賣帝王家”。負心不是多是讀書人,而是讀書人如不負心(他所學的仁義道德)他連生存的空間都沒有!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社會週期性死循環!看下漢之劉季,明之重八就知道這兩類人都特別害人!中國人少有制度建設,多為人為製造對立。屠狗輩絕無建設社會制度的願望與能力,所以他們要殺鳥皇帝奪了他鳥位!而一但屠狗輩奪了鳥位,讀書人如不負心,就只能用骨頭和板爺比硬度了!!!


典藏6

見利忘義,仗義屠狗輩,別在這誤導人了。屠狗輩,這些都是社會的渣,只要不涉及金錢,他可以報恩,但若涉及到錢,朋友,對不起了。如果你和渣吃飯,說錯一句話,他把你腦袋給開了,雖然你對他有再造之恩。也就是為什麼叫渣,戚繼光,招兵都不能要這些人,這些人社會經驗豐富,不易被洗腦,心疑,狡詐,更不可委以重任。如果你讓這些人當保鏢,離死就不遠了。清朝最後一個被凌遲處死的康小八就是給地主當保鏢,把地主殺了。讀書人是負心漢,倒是很在理,尤其現在長期在外讀書的,缺少父母的教育,變得冷漠,自私。子不教父之過。確實是,脫離父母的孩子,缺少家庭教育,好多禮節不懂,更不懂得尊重長輩,自私自利。也不能說他們忘義,只能說沒教養

再說生活在底層的人,你千萬別把這些人當淳樸。卑賤的聰明,富貴的愚蠢。朱之文借錢給村民,結果確沒人還,而且還說得怔怔有詞。大家還記得翻倒的一車橘子被村民搶,讓你感覺這世上沒有好人。具體什麼原因讓整個社會的人如此冷漠,上海,北京人最見不得外地人,易中天講上海講的非常好。村民就像是刁民,根本沒禮儀可言。到底是什麼原因,你們說呢?讓我欣慰的是我感覺小城市市民非常的友善,我為生活在小城市而開心

戀香惜玉63792524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其實是在感嘆“千古人性一是觀”。這人性呀,古今一貫,大體是相似相通的,本質內涵不易,形態表象變易,能懂之者,可以談史論事。今就這屠狗輩與讀書人所折射的人性對比,講敘一旦公案,以解人心之惑,蒙啟人性之善。各位看官,請聽我道來:

為何屠狗輩會顯得仗義呢?這要結合這個職業性向特徵及其職業塑造來談。能夠做屠狗職業的人,往往出身比較卑賤,篤實勤勞,能夠深入體嘗民間疾苦,性格氣質上比較豪爽忠厚,本真直率,乾脆利落,原初的樸素男兒天性沒有被複雜的人情世故所汙染,待人接物相對一般世俗人就顯得很仗義。某些屠狗輩的豪傑之士,一旦遇到歷史機遇,跟對了領導,就容易變成帝王的左膀右臂,成為一代英傑。最有代表的是漢初人物樊噲。當然,並不是屠狗輩都是這樣的,比如水滸中的鎮關西就是一個大惡霸。

為何讀書人會顯得負心呢?這就需要深入地瞭解一下科舉制以來的讀書人所存在的問題。古往今來,讀書人的成長模式,受困於科考官場社會的進階模式,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金鐘粟“所影響,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除了讀書作文之外,其他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並沒有獲得立體的開發。即使是讀聖賢書,也大多搞成了”科考取仕“的功利實用追求,並沒有真正地學做聖賢君子,很多讀書人的氣節體力等都沒有獲得良好的打磨,顯得道德虛偽與體力虛弱,在面對生存利害與危難誘惑的時候,有些人的品格甚至不如俗人妓女。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宋朝的陳世美。當然,並不是讀書人都是如此,也有非常有氣節的讀書人,比如文天祥就是一個正氣浩然的讀書人。

綜上所述,其實這些說法,都只是一種對人性兩態對比的文學之嘆,尤其是對缺乏氣節的讀書人進行嘲諷,並不一定是客觀準確地在表達現實生活的真實狀態。實際上,現實生活中,屠狗輩大多都是庸俗粗魯功利之徒,讀書人大多都是所謂的精緻利己主義者。選取他們的某些特點相較而言,前者或許有某些人存留著人性的樸素初心,後者可能有不少人被文字概念引發的人心詐巧弄得良心泯滅。對於屠狗輩,我們不必多加苛責,若能有一二豪傑,那是一世佳話;對於讀書人,他們大多佔據社會公器資源,如果不能砥礪氣節,堅持公義,如果只是陷入個人的精緻私利中,那他們其實是竊國之公賊。他們雖然讀過書,但是把他們稱作讀書人,實在是侮辱真正的讀書人這個稱號,而他們實則不過是一個有過讀書訓練的讀書匠人或讀書技工而已。可嘆的是,自古以來,因為斑斑歷史的一撮小人,因為他們竊取公器高位而持身不正,添加了歷史文化的一股暗流,造成了世道人心的相互欺偽,對此,真正的讀書人要引以為戒。當然,處今日之世,我們也不必對一般的讀書人要求那麼高,在完善法律監督體制的同時,對那些佔據公器身處高位的讀書人,我們還是要多一些氣節德操的要求的,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否則世道人心不會好起來。

有人說:天下風氣之變,只在一二在位君子。如能真有一二君子在上表率,社會的風氣都將變得誠信美善起來。今日之世,我們的社會也到了這樣一個需要修誠好禮的新時代了,大家一起向上努力吧!


青玉蟾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雖然是句古話,但現實的確如此。

說件真實的事。公司新來兩個同事,領導讓我帶一帶。也就是說跟我學習,算是我的兩個徒弟吧。

同事甲文化程度不高,初中畢業的樣子。

跑跑腿,協調個事,還馬馬虎虎。一旦牽涉到搞統計,做表格,寫文章,他就懵了逼。只要我不在,他很難獨當一面。工作能力差,是領導同事對他的普遍評價。但同事甲有個優點,為人仗義,從不抱怨。不管是公事還是私事,只要你請他幫忙,他都不遺餘力的去幫你辦成。

同事乙研究生畢業,算是高學歷人才。

腦袋瓜子聰明,辦文辦會辦事,很快就能上手。處理關係也很在行。即使我不在,他也能把工作乾得很漂亮。工作能力強,是領導同事對他的一致評價。但這個人聰明過頭了,像關門關窗關水關電這樣的小事,不屑於做。交代給他的事情,看人下菜碟。

後來兩個人都可以獨立工作了,但同事乙更受領導器重。

我呢,因為其他原因調離了這個公司,到另外一個城市去發展。但有些私人的事還沒有處理妥當。要辦妥這些事情,工作能力強的同事乙肯定是最佳選擇。

我打電話請同事乙幫忙。他話說的很漂亮,答應的也很痛快。但一件簡簡單單的小事,辦了好幾個星期。而且效果很一般,明顯是在敷衍。你打電話過去催問,他有時接,有時又不接。給我的答覆,也沒個準。

只好再請同事甲幫忙。當天同事甲就去給我跑腿,一件一件事情敲定,不懂的地方不停的給我打電話,還幫我墊了不少錢。事情很快辦妥,我要把花的錢給同事甲。他說什麼也不要。“你是我師傅,我怎麼能要你的錢?”

聽到這句話,我非常感動。

我同樣也是同事乙的師傅。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這麼大呢?

過了很多年,同事甲仍然是我的好朋友,同事乙基本上不怎麼聯繫了。至於他們目前的工作狀況,幾乎旗鼓相當。並沒有當初那麼大的差距。

我想同事甲的仗義,為他加了分。而同事乙的算計,為他減了分。日久見人心。同事乙並沒有佔到多大便宜。相反的同事甲卻贏得了更多的好朋友。


通過這個事情,我想告訴大家:部分讀書多的人,智商夠高,懂的也多,但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成了人人討厭的負心之輩。而那些看上去傻乎乎,沒什麼文化的人,恰恰是心地善良、古道熱腸,值得你去一輩子結交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