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

沁屿

这句话要表达的是对一部分读书人的极度失望,这句话原出自明代诗人曹学佺,原文对联为“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写出这句对联的背景是作者亲临的一桩离奇案件,案件的大致过程是一个屠夫为了救下一名被狂犬撕咬的秀才而杀死了一只皇亲奴才豢养的斗狗,而秀才在被威逼利诱下居然诬陷救他的屠夫。作者当时是审理本案的父母官,一气之下写下了这幅著名的对联。

其实作者本人也是一名读书人,能说出这句话本身就是对读书人一个极大的讽刺,也表达了作者不屑于与这一类读书人为伍的坚决态度。纵观我国历史,歌颂文人骨气气节的颇多,文人虽然常被称作为文弱书生,但是气节往往是古代文人最为看重的一点。“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一个真实的文人写照。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读书人不仗义呢,当然有,但是这种不仗义的读书人毕竟是少数,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接受过教育的人还都是明事理的,不能因为个别人、个别事就妄下定论。就像我们总说的另一句话:自古真心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也表达了对一部分人的失望,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主旋律,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心。

我们在读古人诗书的时候接受到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诗句,更是一种对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弘扬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继承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每个读书人必须要担任的使命。也许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不仗义的人,但是不能因为一个不仗义的人而否定大多数人,我始终相信另一句话:人间自有真情在!


IT人刘俊明

现在的时代,你付出再多,所得的都是怨恨。古人也说“仗义每从屠狗辈”,社会上真正能够帮助别人,同情、可怜他人的是穷人,穷人才会同情穷人,痛苦中人才会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辈就是杀猪杀狗的,没读过什么书。“负心多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知识高,自己思想解释就越多,不愿意做的时候,他会刻意加以解释;知识低的人不会解释,朋友嘛!怎么不去?为朋友没有理由不去,因为他思想不复杂。学问越高,思想越复杂,高学问而变成单纯专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人,由高明而归于平凡。
管仲与鲍叔牙是知识分子的交情,他们之间永远没有嫉妒,为什么?管仲穷困可怜的时候,两人合作做生意,管仲的个性素来如此,结帐时总要多拿一些。譬如赚一百万,他要拿八十万,鲍叔牙说拿去。这很不容易啊!到了管仲当宰相快要死了,齐桓公问他死了怎么办?宰相找谁呢?以我们的看法,管仲一定推荐鲍叔牙。齐桓公也问管仲,鲍叔牙可不可以接他的位子,管仲答说不可以,因为鲍叔牙个性太方,太求完美,要求太过分的好,胸襟无法包罗万象,不能当宰相。于是阻止齐桓公找鲍叔牙当宰相,而另外推荐其他的人。


所谓知己朋友在那里?假使是别人,一定这么想:我跟你管仲几十年朋友,穷的时候是我培养你,在政治上也是我协助你上去的,犯了罪也是我保你不杀头的,现在你当了几十年宰相,死了这个位子也该让我坐坐,连皇帝都示意要我做,你却反对。一般人一定会骂管仲可恶。可是鲍叔牙一听到管仲告诉齐桓公不要让他当宰相,却非常感谢,“只有管仲知道我”。实际上管仲是爱护他,宰相肚里能撑船,个性太方,心胸太窄,坐上宰相的位子,会被自己搞砸;管仲为了保全鲍叔牙而反对他当宰相,也只有鲍叔牙懂得管仲的心理是爱 护他。他们两人之间永远没有嫉妒的心理,这个相当难。


欢乐调调

“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倒是和老子的思想有所吻合。

《老子》有言:“慧智出有大伪”,“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读书人,书读的多了,知道的就多,心思灵巧,想的就多,想的多,简单的事情就复杂了。治国其实就是治人,治人就是治理人心。所以《尚书》中说“人心惟危”。为了使人心简单而不复杂就要“绝圣弃智”。

《老子》中又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人们越是提倡的事情,就说明那种事情是人们缺乏的。就比如当今社会扶不扶的问题。

古时“屠狗辈”多是不识字的人,心眼直,没那么多花花肠子。记得七八十年代,村子来了陌生人,随便去一户人家讨要食物吃便可吃饱。而今么……呵呵。

古时的“读书人”基本上读的是孔孟之书,行的是教化之道,讲究仁义礼智信,道家讲的是顺应天性,《庄子》中有《马蹄》一篇说的明白。“屠狗辈”没读过书,更不要说识字了,行事大多随心而动,颇符合道家理念。

儒家、道家理念不合,《庄子》中《外物》篇有言:“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每每看到此处,不禁微微一笑)在《庚楚桑》中道:“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每每看到此句,不由想到鲁迅的《狂人日记》,想必鲁迅也是看到此言有感而发才写出《狂人日记》的吧)

老子、庄子认为读书人是祸乱天下的根源。韩非子也说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中国历朝历代不大力提倡且普及识字读书想必于“儒以文乱法”有关。仗义,行侠仗义的多是“屠狗辈”,所以中国历朝历代也不提倡武。

有人认为“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是胡说八道。且看里面有“多是”二字,并非全部。

看当今社会的人受教育的程度不算低了,文盲少之又少,然人心不复纯朴。犹记小时候捡到了钱那可真是交给老师或警察叔叔的。那时的老师也是尽心尽力的为学生好,没有补习班,更不收什么乱七八糟的费;见到老人可是放心大胆的搀扶帮助;小孩子可以随便的在大街上玩耍,不用担心有人贩子……

山里人受教育程度低于乡下人,有些地方至今教育还是难事,乡下人受教育程度低于城里人。到乡下去如果有事了,问问当地人大多都会给予帮助的,比如口渴了给口水喝,饿了给口饭吃,问路也会指明方向,会给你带路,在山村里甚或会让陌生人留宿。在城里则不一样,街道上求人帮忙大多没人理会,去敲居民都安有猫眼监控。为什么?当然,有人认为这其中有其他原因,但不可都认得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方,人心愈加险恶。古时如此,现今亦如此。

另:前一阵子,有一个出国留学的北大的博士生不是与父亲断绝了关系?这算不算负心?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不能一概而论。就如同阴与阳一般。明代曹学佺能说出这般话来,想必也是事出有因吧。


mimang830

我们看待问题应该全面而不该局限于个人狭隘的认知。事实上这句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不完全正确。因为一个人的心地是否善良、仗义,与他拥有的身份和知识没有绝对的关系。我们总是喜欢犯的一个错误是,喜欢一种身份的人,就会对所有拥有这种身份的人有好感。甚至喜欢一个国家,也会对来自这个国家的人有好感。这也是章莹颖陷于美国博士生的原因。因为她对有高修养、高文化的人放松了警惕之心。事实上,任何国家都有好人和坏人,任何组织和单位里也都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任何某种身份的人也都有好坏之别。如果我们要去喜欢一个人,不应该只看这个人的表面。“漂亮的皮囊之下并不一定是有趣的灵魂”。当我们放弃偏见的时候,才能认识一个人。

我看到很多人评论把屠狗辈划分为穷人,把读书人划分为富人。我觉得这是个错误的划分。别忘了刘备起家的原始资金正是张飞出的,而黑脸张飞正是屠户。在古代农耕文明时,没有多少商业,屠户也是富人,反而读书人能够功成名就的没几个。即使真正有才的读书人也不一定能功成名就。所以才有和尚姚广孝极力劝说燕王朱棣造反,并在谋略和认知上大大超越朱允文的那些所谓正牌谋士,帮助朱棣最终取得天下。所以有不被大明朝廷赏识的范文程出走关外,为满清最终打下大明江山立下赫赫功勋。

而为什么会有仗义多少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流传尼。我想这和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不同有关,屠狗辈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活在当下。读书人却是要长远规划,有所摒弃的为未来奋斗。管宁、华歆的割席断交,被人们奉为经典。而学习好的孩子,父母无不在教育他们要断绝“狐朋狗友”。从这一点来看,管宁是不够仗义,朋友喜欢金子和豪华的轿子,出去看个热闹回来就被割席断交了,不仗义啊不仗义。

而我觉得无论是屠狗辈的快意恩仇,还是读书人的大谋大略,都是没有错的。人活着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而真正的领导者是那种无论是“屠狗辈”还是“读书人”都能团结在自己身边的人。

活在当下的人给自己点规划,为未来奋斗的人不要那么死板,才会更好!


净化a木子

总体上,我不同意这句话。这句话出自明代,在古代,屠狗之辈处在社会最底层,而读书人是士人阶级的代名词,即便读书人没能考取功名未能入士,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远高于杀狗卖肉之人。

“屠狗辈”和“读书人”之间的区别在于一个有文化,一个没文化。那么没文化的就能仗义做事,有文化的就会负心离德吗?可能有一些道理,但也仅限于“一些”,对错各占50%吧。

有道理的地方在于,读书少的人思想简单,心思单纯,不会藏着掖着,在某些情况下就会仗义执言;而饱读诗书的人反而容易想的复杂,顾虑太多,多愁善感,被琐事困扰,其极致化就是负心离德。

没有道理的地方在于,屠狗辈由于从小缺乏足够的教导,其价值观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屠狗之辈可能会非常可爱,憨厚诚实;但一旦他拥有错误的价值观,就会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冥顽不化,而且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此时的他们还会“义”字为先吗?

同理,读书人肯定也是有两面性的,毕竟书不会白读,那些真正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人,那些真正把“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准则去要求自己的人,显然少有“负心”者,甚至会成为人中龙凤,像苏武、范仲淹、文天祥、宋濂、于谦、曾国藩这样的人,不仅功名无量,品德也是万人楷模,我相信像他们一样的读书人不在少数,以他们为榜样的读书人也不在少数,好人总是多于坏人的。

总之,凡事都有两面性,而“多是屠狗辈”和“多是读书人”中的“多”字,显然暴露了这句话中的偏执性,是有失公允的。所以,总体上,我不同意这句话。


耶律萧

屠狗辈不是读书人,不是读书人就不负心吗?就都仗义吗?安禄山一定不是什么读书人,而一名武将,不也背叛唐朝了吗?蛮夷之族不知书礼,匈奴,蒙古族,满族靠武力征服天下。一点也不仗义。樊哙仗义不忠秦,忠刘邦。不做顺臣。他也不大忠于刘邦,后来刘邦要处死他。

魏国信陵君姐夫是赵国平原君,赵国被秦攻救急平原君求救信陵君,信陵君为了姐夫,受仗义侯氏与屠夫帮助杀害魏国持兵权大将,率几十万大军救赵国。要说他对赵国仗义,对本国不仗义。大敌都临前,秦国吞天下虎狼之心。带兵出去这些兵将战场上必有牺牲,损失本国利益。说明读书人也仗义,而且那二人没啥文化对他仗义,却对本国不仗义,得点好处受平原君好待,以国利为仗义之本献出对本国不仗义。三人仗义之中不仗义。仗义有大有小,又分对象。

读书人也仗义,诸葛亮谁有他读书多知天上地下。对刘备刘氏仗义一生。张良读书人对刘邦仗义,萧何对刘邦仗义一生,范蠡对勾践仗义。陈平对刘氏仗义。仗义不仗义不分读不读书,价值利益取向,人心善恶取向。


圃香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是明朝曹学佺亲身经历的事件后,所发感慨而写就的一付对联。而曹学佺本身就是读书人,他站在读书人角度,我理解他的重点不是赞扬什么屠狗辈,而是谴责读书人。读书人是孔孟门徒,接受的是儒家仁义教育,变节(叛徒)比敌人更不可饶恕!

我作为一个现代人,这仗义的屠狗辈与负心的读书人都是我厌恶的。现代社会是由陌生人通过契约而构建的社会,你要尊守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契约。我们应对强权、暴力、欺诈充满戒惧,防止自己成为自己反感、讨厌的人。屠狗辈的仗义泛滥起来就是暴力,路见不一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你愿意让李逵成天拎着两支板斧维护社会秩序吗?万一他性起,排将杀去,你的生命能得到保护吗?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都是皇帝雇佣读书人来治理的。他们口口声声讲得是儒家仁义而实际干的都是“货卖帝王家”。负心不是多是读书人,而是读书人如不负心(他所学的仁义道德)他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是社会周期性死循环!看下汉之刘季,明之重八就知道这两类人都特别害人!中国人少有制度建设,多为人为制造对立。屠狗辈绝无建设社会制度的愿望与能力,所以他们要杀鸟皇帝夺了他鸟位!而一但屠狗辈夺了鸟位,读书人如不负心,就只能用骨头和板爷比硬度了!!!


典藏6

见利忘义,仗义屠狗辈,别在这误导人了。屠狗辈,这些都是社会的渣,只要不涉及金钱,他可以报恩,但若涉及到钱,朋友,对不起了。如果你和渣吃饭,说错一句话,他把你脑袋给开了,虽然你对他有再造之恩。也就是为什么叫渣,戚继光,招兵都不能要这些人,这些人社会经验丰富,不易被洗脑,心疑,狡诈,更不可委以重任。如果你让这些人当保镖,离死就不远了。清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康小八就是给地主当保镖,把地主杀了。读书人是负心汉,倒是很在理,尤其现在长期在外读书的,缺少父母的教育,变得冷漠,自私。子不教父之过。确实是,脱离父母的孩子,缺少家庭教育,好多礼节不懂,更不懂得尊重长辈,自私自利。也不能说他们忘义,只能说没教养

再说生活在底层的人,你千万别把这些人当淳朴。卑贱的聪明,富贵的愚蠢。朱之文借钱给村民,结果确没人还,而且还说得怔怔有词。大家还记得翻倒的一车橘子被村民抢,让你感觉这世上没有好人。具体什么原因让整个社会的人如此冷漠,上海,北京人最见不得外地人,易中天讲上海讲的非常好。村民就像是刁民,根本没礼仪可言。到底是什么原因,你们说呢?让我欣慰的是我感觉小城市市民非常的友善,我为生活在小城市而开心

恋香惜玉63792524

“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其实是在感叹“千古人性一是观”。这人性呀,古今一贯,大体是相似相通的,本质内涵不易,形态表象变易,能懂之者,可以谈史论事。今就这屠狗辈与读书人所折射的人性对比,讲叙一旦公案,以解人心之惑,蒙启人性之善。各位看官,请听我道来:

为何屠狗辈会显得仗义呢?这要结合这个职业性向特征及其职业塑造来谈。能够做屠狗职业的人,往往出身比较卑贱,笃实勤劳,能够深入体尝民间疾苦,性格气质上比较豪爽忠厚,本真直率,干脆利落,原初的朴素男儿天性没有被复杂的人情世故所污染,待人接物相对一般世俗人就显得很仗义。某些屠狗辈的豪杰之士,一旦遇到历史机遇,跟对了领导,就容易变成帝王的左膀右臂,成为一代英杰。最有代表的是汉初人物樊哙。当然,并不是屠狗辈都是这样的,比如水浒中的镇关西就是一个大恶霸。

为何读书人会显得负心呢?这就需要深入地了解一下科举制以来的读书人所存在的问题。古往今来,读书人的成长模式,受困于科考官场社会的进阶模式,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金钟粟“所影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除了读书作文之外,其他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没有获得立体的开发。即使是读圣贤书,也大多搞成了”科考取仕“的功利实用追求,并没有真正地学做圣贤君子,很多读书人的气节体力等都没有获得良好的打磨,显得道德虚伪与体力虚弱,在面对生存利害与危难诱惑的时候,有些人的品格甚至不如俗人妓女。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宋朝的陈世美。当然,并不是读书人都是如此,也有非常有气节的读书人,比如文天祥就是一个正气浩然的读书人。

综上所述,其实这些说法,都只是一种对人性两态对比的文学之叹,尤其是对缺乏气节的读书人进行嘲讽,并不一定是客观准确地在表达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屠狗辈大多都是庸俗粗鲁功利之徒,读书人大多都是所谓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选取他们的某些特点相较而言,前者或许有某些人存留着人性的朴素初心,后者可能有不少人被文字概念引发的人心诈巧弄得良心泯灭。对于屠狗辈,我们不必多加苛责,若能有一二豪杰,那是一世佳话;对于读书人,他们大多占据社会公器资源,如果不能砥砺气节,坚持公义,如果只是陷入个人的精致私利中,那他们其实是窃国之公贼。他们虽然读过书,但是把他们称作读书人,实在是侮辱真正的读书人这个称号,而他们实则不过是一个有过读书训练的读书匠人或读书技工而已。可叹的是,自古以来,因为斑斑历史的一撮小人,因为他们窃取公器高位而持身不正,添加了历史文化的一股暗流,造成了世道人心的相互欺伪,对此,真正的读书人要引以为戒。当然,处今日之世,我们也不必对一般的读书人要求那么高,在完善法律监督体制的同时,对那些占据公器身处高位的读书人,我们还是要多一些气节德操的要求的,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否则世道人心不会好起来。

有人说:天下风气之变,只在一二在位君子。如能真有一二君子在上表率,社会的风气都将变得诚信美善起来。今日之世,我们的社会也到了这样一个需要修诚好礼的新时代了,大家一起向上努力吧!


青玉蟾

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虽然是句古话,但现实的确如此。

说件真实的事。公司新来两个同事,领导让我带一带。也就是说跟我学习,算是我的两个徒弟吧。

同事甲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毕业的样子。

跑跑腿,协调个事,还马马虎虎。一旦牵涉到搞统计,做表格,写文章,他就懵了逼。只要我不在,他很难独当一面。工作能力差,是领导同事对他的普遍评价。但同事甲有个优点,为人仗义,从不抱怨。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只要你请他帮忙,他都不遗余力的去帮你办成。

同事乙研究生毕业,算是高学历人才。

脑袋瓜子聪明,办文办会办事,很快就能上手。处理关系也很在行。即使我不在,他也能把工作干得很漂亮。工作能力强,是领导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但这个人聪明过头了,像关门关窗关水关电这样的小事,不屑于做。交代给他的事情,看人下菜碟。

后来两个人都可以独立工作了,但同事乙更受领导器重。

我呢,因为其他原因调离了这个公司,到另外一个城市去发展。但有些私人的事还没有处理妥当。要办妥这些事情,工作能力强的同事乙肯定是最佳选择。

我打电话请同事乙帮忙。他话说的很漂亮,答应的也很痛快。但一件简简单单的小事,办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效果很一般,明显是在敷衍。你打电话过去催问,他有时接,有时又不接。给我的答复,也没个准。

只好再请同事甲帮忙。当天同事甲就去给我跑腿,一件一件事情敲定,不懂的地方不停的给我打电话,还帮我垫了不少钱。事情很快办妥,我要把花的钱给同事甲。他说什么也不要。“你是我师傅,我怎么能要你的钱?”

听到这句话,我非常感动。

我同样也是同事乙的师傅。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这么大呢?

过了很多年,同事甲仍然是我的好朋友,同事乙基本上不怎么联系了。至于他们目前的工作状况,几乎旗鼓相当。并没有当初那么大的差距。

我想同事甲的仗义,为他加了分。而同事乙的算计,为他减了分。日久见人心。同事乙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相反的同事甲却赢得了更多的好朋友。


通过这个事情,我想告诉大家:部分读书多的人,智商够高,懂的也多,但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成了人人讨厌的负心之辈。而那些看上去傻乎乎,没什么文化的人,恰恰是心地善良、古道热肠,值得你去一辈子结交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