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起落现象中,有哪些值得反思的点?

悟道深山中

于丹的起落恰好说明了人们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从易中天品三国开始,这种打着解读名著、普及传统文化的旗号的想象大为火热,那时候人们精神需求匮乏,的确需要于丹和易中天之类的学者给我们普及知识。

然而,十几年过去了,人们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不满足于这种知识和文化的二次吸收了,想要获取类似知识的都直接看原著去了,自然就不需要他们了。

所以,于丹等人的出现和消失,都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即使现在不怎么需要他们了,但也要感谢他们曾经给我们贡献的精神粮食。


影视兵器谱

我不喜欢于丹,她所讲的、所写的,我基本也是难以卒忍。但是,一帮大老爷们这么围攻一个女人,我觉得挺没意思的。我想为她说几句话。


1,国民的情绪,是极不能容忍暴发户的。学术暴发户也不行。

作家阿城举过一个例子。他认识一位新晋学者,一贯也是赤贫书生状态,可是等他苦尽甘来终于有权坐上火车“软卧”时,对花得起钱也坐“软卧”的农民,非常厌恶。

我不知道,那些把于丹这么一个教书的人批成民族罪人的高度、骂成做人权利似乎也无的正人君子们,不管是学院名流如徐晋如先生,还是本题里那些卫道士达人,有多少人是这种自尊要靠歧视他人得来的心态,是这种莫名其妙鄙视链的延续。

我们差不多有两三代人,不幸生在仇恨的年代,受的是仇恨的教育,面对仇恨的社会,充斥仇恨的人群,充满仇恨的阅历,即便是讨论学术、思想及知识问题,也是如此剑拔弩张,咬牙切齿,话语系统都还是那套暴力系统若隐若现。真的,你们就是把《十三经注疏》倒背如流又如何呢?你们孔老师教你的温良恭俭让,被你们女朋友的口红吞掉了么?

不好意思,一来就是“诛心之论”,可这方面,你们是我老师呀,我不过亦步亦趋效颦而已。


2,学术无国界,知识无阶层,批评有界限。你们整天嚷这些普世价值,我还真以为是共识呢。

结果,什么于丹讲论语是跨了学科啦,什么隔行如隔山啦,还什么于丹道德有问题啦,拜托,人家至少还是科班出身,北师大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我三年前偶翻80年代《文史》期刊,还看见过她的论学文章;拜托,人家即便确实爱钱,商业社会,早已告别《管子》所谓“利出一孔”的时代,只要取之有道,又何妨她日子滋润点?孔夫子老师一生张口都是世道人心,又何妨他老人家“俸粟六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可徒行也”、默许弟子“家累千金”?

况且,即便她什么资历都不是,她就失去讲论语的资格了么?敢问贵孔子老师什么学历?郑康成、何平叔两位大佬是哪个学科出身?您那写出《论语新解》的钱宾四老师又是哪里毕业?

实际上,传统文化的讲学历来都有民间传统,并不太局限身份、学历与资格。儒学的发扬光大,在中国历史上很大程度上也更加依赖于民间系统,而不是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就像如今你们自骄自傲的985出身,恕我直言,这里面学界名流我也是认得几个人名的,我并不认为有哪位在儒学知识推进上、在面对民众的国学教化上,有可以对得起后世的贡献,更别说您是否有资格做“学术警察”了。

所以,讲学原本就不该太设置“资格审查”。假设是在大学机构上课,也许按程序需要“五经博士”资格无可厚非,但是人家是面对公众,有人爱听就行,关你何事呢,有关贵组织何事呢?倘她讲得好,无需你唠叨;若讲的不对,你自然也有资格、权利回应以学理批评,甚或笔战都应鼓励,但不是上海瘪三式的辱骂、恐吓、人身攻击。这才是正常的文化生态环境。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在如今人都被分成三等五等之后,知识也要搞特权?您在这里指手画脚骂天骂地,俨然孔子亲戚,又是谁给您的资格?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3,雷雨郁蒸,是生芝菌;荆榛蔽芾,亦产蕙兰。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分工不同,各有擅场,不妨各行其是。

高端的学术研究和浅俗的学术普及,应是相生相护的。这两种知识形态,表面上颇多扞格,但实一体,彼此相克,却又相生。因为世间所有学问都不是口说无凭,但是所有高大上的学问其研究之目的却也是要惠及大众。因此,拿着学院的那一套训诂传统去寸步不移地要求面对原本只是泡沫剧观众的于丹,理据当然有,但是苛求至密不透风,则是没有情理的。

比如,学院里的儒学大师,在象牙塔内做着客观、高尚的学问,进行抽象的哲学思辨或文献整理,搞出了什么《心体与性体》、《道德自我之建立》之类的煌煌大著,是洋洋大观,是蔚为奇观,“法言”严密不易,字字信而有征,句句理所当然,但是,这些东西,和生民大众甚至是孔子本身的真实生命又有何相关呢?悲观的讲,可能都难逃“戏论”一场。

既然是”学术”,在“学”之外,理应有“术”的一面,即梁启超所谓应用的一面。这种应用,就不应该去妨碍学术的下移,即便这种下移和学院认知有所偏差,也不该一棍子打死。理由在于学院那一套僵硬的、抽象的知识实际是无法面对公众宣讲的,一定程度的“方便说法”就成为必然和必要。

我过去对于于丹,亦常腾笑。但是当有一天,我那只看偶像剧的妹妹偶然听了一段于丹后,进我房间找《论语》时,我开始有点理解于大妈。我意于丹还是位优秀的民间“学术媒婆”。其人言语无碍,口角便便,聪明练达,是个台面人物。给类似我爹我娘一样“精神失孤”的中国大爷大妈们做点教养培训,免得他们三更半夜在小区扰民简直菩萨心肠;对我妹妹这样的大龄无知少女、及如我这般的文艺老傻帽时不时施予点成功学鸡汤又哪里不好,甚至说大点,中国文化传统自上而下的重建,也亟需这样的“可人”。假设您觉得某些知识是low的,您充耳不闻就是了,人家也不是要讲给你听,何必充大意淫出那么多优越感?实践也证明,她对《论语》在民间的推广之功,胜过无数专家学者的千言万语了。

虽然,我们也看到了,丹丹老师在诠释《论语》上多“自由心证”,多自我发挥,但是如果真是熟悉《论语》注疏系统的,也会看到她的解释并非毫无根据,大体还是守在历代“论语知识学”的范畴之内,等于老司机开车,虽然爱炫技好引人注目常常濒临翻车边缘,偶有摩擦火花,但总体上还是没有过分超限违规,也没有发生车祸。

孔老师所谓“循循善诱人”,所谓“诱”,照唐君毅先生解释,就是煽动与欺骗。失此“诱”字,其实也不是“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好老师。假设通过于丹的讲说,大量的公众对《论语》、对孔子乃至对故国的文化传统引发兴趣,进而触发自身甚至是家人、小孩去翻阅《论语》等经典,在更为乐观的愿景中让整个社会都尊重、亲近和热爱文化,我就觉得于丹是开疆于层层阻碍之中,是辟土于重重限制里,功德无量。至于有多少细节知识问题值得商榷,已经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了——连朱子的《四书集注》历代多少纠错著作还在图书馆等候着呢?

而且,严重一点说,凡知识的傲慢一定源于知识的无知。所有对于丹的学术指摘都值得尊重,但是所有皮里阳秋的人身攻击和道德指控都是有违“学术公义”的。即便是就《论语》和孔子本身而言,不用太高深的学理,都可以明确地说,他\\它们并不曾建立解释权让人来争夺,更不曾对如何理解给出“标准答案”,一切诠释都是开放的,郑康成的注何晏可以反对,皇侃的义疏朱熹可以推翻,刘宝楠的正义李泽厚可以看不上,于丹和你倘能自圆其说,何妨成一家之言?

电影《霸王别姬》里程蝶衣感慨,“都是下九流,有谁可以看不起谁呢”?真的,回到我们眼下这个问题,又何尝不是呢?


总结

我一打字,话痨,就噼里啪啦打下那么多,其实想说的话核心就三点:

1,我们评价人事,要全面不要极端。

我们该有持平客观之心,该有就事论事的风度,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论语》宪问篇里,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意思是祝鮀这个人虽然不是好鸟,但是他依然是维系卫国于不坠的三大柱石之一,他该有的贡献是不该抹煞的。这是孔老师评价人事,有一还一的诚笃与忠恕之道。

于丹即便在《论语》细节阐释上有待商榷,但是她推广、普及文化传统的贡献是否该予以正视?

2,《论语》和孔子的阐释问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这是一个阐释学的基本常识。因此, 如果于丹哪里你感觉讲的不对,就学问论学问好了;假设她哪里有失范或违法行为,您大胆揭发就行,何必云深雾罩各种人身攻击?

而且,我的浅薄认识,我们对《论语》孔子的认识过程,理应是一个从狭隘的文字、考据层面走向更为宽容的人性层面的过程。这个认识,虽然很鸡汤,但也许真是这样的呢?

3,就知识认知而言,我不认同于丹所讲,对其人也好感不多;但就公共理性来说,我尊重她开讲的权利,和阐释的自由,并将持续不懈的反对把学术问题“泛道德化”,反对任何形式的人身攻击。

暂时就这些。感谢!

2018,4,20晚,闲敲

会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随感、人物看法、影视评论等。感谢阅读、关注、点赞


刘愚愚

错了,于丹被弃与她倡导的传统文化无关,而是她咄咄逼人的性格以及出名之后更加的嚣张跋扈盛气凌人,这与她倡导的传统文化判若两人。就好比,我无比欣赏和崇拜余秋里的优美文笔,但十分排斥他的个人品质!


秋实45502677

不请自来。

最值得反思的一点就是:你要读书,要慢慢的用心的读书。

于丹这个人,最大的失败不在于她自己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而是她本就是一个学术水平不高的人。

没有墨水,登上舞台,摔下来是早晚的事。

这一点可以参考易中天。在易老师那里,著书立说是主要事业,去百家讲坛属于稍低一层的知识放松。

而于丹这方面就输了。

所以我对我们来说,要清楚读书的意义,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欺骗自己和他人。读书是为了收获纯粹的知识。可以慢,不怕。但不要好高骛远急而求成。

就是这样。于丹的起落让我们知道,除了文盲,还有一种“伪学者”的存在。

所以,大家一起好好读书,才是真的。


新观点评说天下

当时和于丹一起火的还有一个人,号称学术超男易中天。

我们看下易中天出版的书籍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

《新译国语读本》

《中国:掀起你的盖头来——中国文化现象解密》

《闲话中国人》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

《你好,伟哥》《人的确证——人类学艺术原理

《书生意气》《穿透灵魂之旅系列》《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艺术的特征》《品人录》《读城记》《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大话方言》《大话方言》《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品三国——上》《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品三国——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成都方式》《帝国的终结》《易中天读史(全四册)》《从星空到心灵》《高高的树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山之石》《书生傻气》《中国智慧》《易中天文集》《易中天中华史》



再说说易老师,出版的书籍能火,大体上是做到了可读性和学书性综合,那种偏向学术的《东晋阀门政治研究》要火就很难,这点易老师的功底非常好,把学术的东西讲的通俗易懂,又不沦为像《明朝那些事》那般口水文,也是功底,如同好的科学家未必就是好的科普作家。


上海滩小律师

关于于丹的起落问题,我们始终都不要忘记了最核心的一个要素,那就是包装和造神运动。

于丹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身份是传媒学教授。传媒就是研究如何传播社会信息的学科,包装和迎合社会大众是他的最基本功能。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于丹应该在这方面炉火纯青,有自己很独到的见解。

于丹同样如此。

于丹真的懂国学吗?

从上边的表述,我们就能明白,于丹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国学大师,甚至可以说她对国学的了解也只是仅限于皮毛。

于丹对传统国学的讲解,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把西方成功学成功的嫁接进了《论语》和《庄子》,给中国社会大众熬制了一锅精美的鸡汤。

从另一种层面,我们可以说,于丹讲解的国学就是中国版的成功学。成功学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春药,打了很多鸡血,说了很多无用的废话。听完让人觉得精神振奋,仔细看来又找不到,真正可以参考用来前进的方向。

于丹的成功学更像是毒品,让人吸上了瘾。然后精神亢奋,好像力大无穷,信心万丈。然而没过多久就精神空虚,思想异常,产生幻觉,最后连身体也垮掉了。

真正有思想的内容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狐狸尾巴迟早是要露出来的。包装可以造神,但并不能让一个人成为神。

于丹在北京大学办讲座这时候被人赶了出来,就代表了社会上那些理性思维的人,对他的那套国学,压根就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了厌烦心理。

于丹的大起大落,也不能说没有起到一点作用。帮她积累了很高的名声和社会财富,除此之外十分寥寥。

于丹的大起大落,只是掀掉了老虎皮的狐狸现身而已。本来就是一个文化思想骗子,最终回归了本来面目罢了。

众多的信徒成了她的敛财机器,帮她积累了很高的社会名望,也成为了它传播学理论的实验工具。

希特勒的宣传部长说过一句话:谎言说了一万遍就是真理。于丹,传播学的精髓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重复的多了,就能培养大量的信徒。

黄永玉老爷子说,在中国,教授满街走,大师多如狗。

大概于丹就是其中的一条狗吧。


新知传习阁

我觉得于丹无罪,也没有错,她不过是资本市场的代言人与傀儡。这种事并非发生在于丹一个人身上。之前还有出现大小s上清华北大要给学生上课的事,虽然当时也是丑行八百里。可是我们不禁得问一件事,既然他们都不够格,那么又是谁给她们开了绿灯呢?既然学校这么高大上,为啥能允许她们进去撒野?首恶应该是主办方,而需要问责的是校方。如果不是有人给了钱,校方不是看在钱的份子上,会让人进去胡诌跑火车?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资方之所以要请于丹来做节目肯定是看中她的市场价值。因为她的值钱,所以资方愿意出钱给她兑现。反过来,当于丹市场价值贬值的时候,资方自然也就不搭理她了。这就是于丹大起大落的主因。这没啥好批判的。

不过个人倒是想点评一下当时起哄的北大学生!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学生,这种行为本身也是缺乏尊重与涵养的。北大自己标榜学术自由,那么于丹自然也有自己的学术自由,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没有什么错,她没要求大家都得认同于她,这不过是她自己的一家之言。北大学生持不同看法可以自己保留,却在整个公众舞台驳斥别人,这是一种礼貌行为么?这是学术自由?


优己

于丹一度被标榜为国学大师,心灵鸡汤风靡全国,而导致她跌下神坛的大概有两件事。其一是在受邀去伦敦演讲时,对房间要求极为挑剔,对工作人员也十分刁难,在公众场合对助理翻译发威,场面难堪。其二是在北大的昆曲艺术讲座上,穿超短黑丝超细高跟跟昆区大师们同台,被北大学子轰下台。

当然,被轰一下并不是起因,而是结果。大家都说她是文学骗子,这个观点我并不认同。我觉得她作为大学导师,之前能若悬河,四书五经张口就来说明她还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的。只是她在突如其来的名利中迷失了。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身份,也把自己标榜为神了。

其次,也代表了新一代的学子不再是随大流的愤青。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懂得判断接受的东西是否正确。对于于丹假大空的鸡汤给予摒弃。这是思想的进步。从于丹的起落可以看出国人不再受人愚弄,而每个人都不能忘记初心,应该谦逊做人,追求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而不是在意华丽的外衣。


滴嗒君段子小厨娘

一位朋友最近回答了关于于丹的问题,大概没想到自己的回答能获得那么多关注,所以一时也有些感慨,觉得自己所言或许应该更谨慎些。今天看到另一个事关于丹的问题,我便替男友解了他的遗憾吧,虽然不晓得是否符合他的心意。


百家讲坛上的论语

曾几何时,于丹教授登上百家讲坛开始普及《论语》,竟引得万人空巷,一时洛阳纸贵。然而,她的专业方向的不同(传播学),导致了她对于《论语》的释读更偏向于心得体会,而非学者的谨慎与细致。要知道,即使是专门的学者,若是跨了学科,那也是隔行如隔山。

这种略显随意的解读,后来会遭致不少学者的批评,可说完全不出人意料。随着黎鸣这只哲学乌鸦一声吼,瞬间引得不少吃瓜群众和吃瓜学生竞相学舌。但是,那些批评于丹的学者就错了吗?并没有,他们辛辛苦苦的耕耘,兢兢业业的教学,除了那些整日开会国内国外上蹿下跳的学术明星,有哪位学者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一群智商都很高的人群中,时间会分化专业与不专业,用心与不用心。

笔者虽然学得是外哲,但男友却是中哲,自己也看过一点传统的典籍。说不上精通,却至少可以发现于丹许多地方真是过于随意了,她迎合了一般人读古书的畏难心理,用通俗易懂甚至有些三俗的解释,将我们的传统经典逐渐解构为当下流行的心灵鸡汤。写心灵鸡汤的人有文化吗?当然有文化,否则谁都可以去出本书了。但是,心灵鸡汤和经典的距离,却有一个孙悟空的筋斗云那么远。

批评者眼中的于丹

于丹在北大的遭遇,可谓狼狈。笔者以前在知乎上读到过在场人士的还原,据说,当时在场的至少有三类人:资深的戏迷,北大学生,老一辈曲艺家,可见,北大学生只占了一部分,其他都是校外人士。当时的主办方,将最后评论汇总的资格交给了于丹,这自然会惹恼台下的观众,因为台上的老艺术家竟然还比不过一个并非内行却被称作内行的传播学教授?而观众中也不乏一些资深戏迷,他们怎么可能认同主持人的话,台上于丹是内行,他们台下的却是外行?如果论专业,两拨人并没有差别——这恐怕也是台下观众恼怒的原因之一。

从百家讲坛上走下来的于丹,赚的盆满钵满,她的一场出场费有三十万(有人说四十万),顶得上一些教授一年的薪资了——即使我们普通人瞧着也会非常震惊。不过,羡慕或许有,但若说眼红,那倒未必。就笔者所知,在批评于丹的学者中,很多人都在争论这样一个困惑——如果说经典可以通过通俗的解释达到全民普及,学者们应采取这样的措施吗?大家先别忙着批评,因为在外国哲学里,也存在同样的激烈交锋。

我们如此贫穷,却听富裕的人告诉我们幸福和财富无关


我们先来看古人的做法:

古人从没有降低过自己的标准和尺度,在今天我们看到的经典注疏中,可说没有一个古代受人敬仰的学者会降低标准进行三俗式解读。而那些口口声声说喜爱传统的人们,你们能看懂古人留给我们的竖排繁体注疏吗?有没有在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直接放弃,还是坚持下去?如果你真真切切看到了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还会认为于丹讲得很正确吗?古人不是没有激烈的争论和批判,但他们总是言之有据,找不到论据,便尽量尝试解释得合理一些。于丹呢?我们买一本十三经注疏本子就能对照了。

我们再来看看外哲,但这不仅仅是外哲的事情,有些甚至影响到了中哲领域:

现代一些年轻学者,总爱标新立异,不能静下心来扎扎实实的专研学术,却总想着找机会一鸣惊人。譬如西方某当代哲学家喜欢就时事发表一些惊人见解,譬如战争、贸易以及其他国际事件,以此来博得关注,一些国内的青年学者就邯郸学步,总想把学术研究变成趣味小故事,恨不得一朝成名。他们嘲笑严谨的学者太保守,又吹嘘自己的视野很开阔,很时尚,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兴趣,但实际上,历史自有后人评说,这么多年以来,历史也证明这种明星把戏长久不了。

笔者在北京,看到很多民间人士在高校听课学习,难道能说他们都不读古代经典注疏吗?其实,这才是我们研读经典的方法和步骤。只要想学习,自学经典,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只要你有真正热爱的心,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好。

所以,于丹对经典的比附和误解,我们难以容忍;但对于她在教育和生活上的心得,听听也无妨。


品物不穷

于丹这个人我不认识,但我想从我拜读她的作品的角度谈谈她这个人。

她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一个文化人。有知识,有口才、有思想,能够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人物之一。

我是因为她才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我看到过网上报道关于他在国外撒泼的报道,先不说这个真不真实,我想,人成名后,都有会膨胀期,她也不例外,就像那些明星一样,会时不时的发个火,骂个人等。

如果媒体报道的事件是假的,那当然是我所希望的了。

如果媒体报道的事件是真的,我想那也是媒体高估了她的“人品”!把她给文化了!

我认为于丹只是一个“人”的符号!她不代表“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用千年历史积淀下来!而不是一个人能够代表的。

不得不承认她的文化水准还是很高的,但是做人到底行不行,只有和她打过交道的朋友和她的家人知道了。有文化不等于有修养,不等于人品好,所以,是我们大众对她的期望值和认可度太高了,才会造成有些人会对她失望。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希望于丹以此事件为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