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若虚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孤篇压全唐”?这首诗特别在哪里?

古堡王子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否真如闻一多所誉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孤篇压全唐”?历来评说者很多,且不赘述了。就提问之“特别”之处,试着浅析浅析。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哲人的思考,诗人的情怀。从开始“春江潮水连海平”至“但见长江送流水”,是诗人以哲人的思绪在与天地对话(以“月”为对象),“江月何年初照人”,是感叹时空的无穷,还是“人”的短暂和渺小?如屈原的《天问》,曹孟德的《短歌行》。而张若虚相较于二者,个人感觉更富有“诗人情怀”!也即给人的感受更美!作者选择的对话对象(孤月)和景,让人一种隐约中空旷的孤寂感在心中由然而生!理解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融入后文。后文转到游子的思念、思归等等,二者(上下大段)均暗扣合着“孤寂”之意。

二,诗中形成几个特定的物象及其表达的意韵,让后人(世)形成了固定的“意象”,因其之美,影响着后人的诗词创作的运用。如:孤(残)月、斜月、月与楼、落花与流水、扁舟、捣衣等。这种不同于诗经“兴”的手法,也不同于此前汉魏南北朝那种很“实”的写法(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运用,在这首诗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这首诗基本上具备了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张若虚是初唐诗人,可以说在为盛唐近体诗的格律最终完善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具体诗句就略过了。以上所言有总结前人观点也有自己的思考,较粗略,欢迎大家指正。


普舍斋

作为“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远远不及贺知章出名,一生都郁郁不得志,惶惶然有遁世之幽。



神龙二年的上元节,明月桥边,面容憔悴的张若虚正借酒消愁,一队热热闹闹的人马簇拥着欢笑着,要打桥而过。即便隔着面具,张若虚还是感觉到了为首的那名女子浑然天成的俊美,气质超然,丰姿超群。张若虚起身,想厚着脸皮搭话,这时,她身边的侍女一不小心,弄翻了那个面具,那女子千呼万唤始出来,发如清风之逸,面若桃花带笑开,目若清波逐水流。这名女子叫辛夷,出自名门望族。张若虚对她一见钟情。随口一句“可怜西风无垠恨,隔山望月睹尊颜”,辛夷看了他一眼,形容憔悴,衣衫褴褛,以为是叫花子,没有怎么理他。这时,一批鬼卒正巧经过,它们几天没有开张了,于是就把他拘了回去交差。由于是冤判,张若虚成了阎王殿上的钉子户,久久不肯投胎转世。阎罗王没办法,就问他,你怎么才肯愿意投胎啊?阳间的才子不够用了啊!!!张若虚说,除非要我再见辛夷一面。然后,阎罗王就找到得道成仙的曹娥,要她帮忙遂了张若虚的心愿。于是,27岁的张若虚死而复生。还是在明月桥,还是在上元节,他终于如愿见到了辛夷。这时的辛夷,已经满目沧桑,白发苍苍,面容憔悴。然而,张若虚最初的那份情感还在,甚至比初见时更加浓烈,对着那灯火辉煌,对着那熙攘的人群,对着那欢声笑语,对着那明月高楼,对着那春江淡影,吟唱出了千古名诗《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全诗紧扣标题,春,江,花,月,夜,环环相扣,一景一图一绘情,细腻生动,温润典雅。人生期待所有美好,然好景不常在,终将化为尘埃。这与“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意蕴是像吻合的,有“大江东去”的质感,也有“情到深处方恨短”的婉转。


殷九一歌

张若虚是初唐诗人,其作品留存至今只有两首,《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一首,在唐朝诗歌人才辈出的年代,上有“初唐四杰”,中有“李杜”,晚有“韩愈、白居易”,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这首诗何德何能被后人冠以“孤篇压全唐”,我先简要的说一下这首诗的特点。


一是章法变化多端,大量的排比、对偶和流水对,上下衔接,整个节奏的把握相当到位,难度之大位居唐诗之首。二是格律优美,词藻华丽。该诗明快而不拖沓,华丽而不艳丽,色彩清新而不入俗,对后来的唐诗风格起了指导作用。三是春、江、花、月、夜,尤其对月的描写,无论唐朝还是其它年代无出其左右,而且上升到了对宇宙、人生认知的高度,其深刻的哲理内涵冠绝唐诗之首。

下面奉上《春江花月夜》全篇,我们分段进行赏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篇春江、潮、海、明月交错叠加,神奇而又美妙,仿佛缓缓展开了一副画卷,开启了整篇的序幕,同时最后落脚江月,点出主题。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部分我认为是全篇的核心思想部分,作者由缓缓升起的明月,开始深刻感悟人生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边是什么人最先看到的月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上的月亮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这个连我们现代人都无法弄清楚的道理,却出于一千多年的古人之口,何其雄哉?我已哽咽无语,只有深深的膜拜。然而作者话锋一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代无穷无尽,而江月年年总是相像,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何人,只是看到长江的滚滚流水,虽然人在月亮面前生命短暂,但是人一代又一代,与月亮相依相守,生命不息,代代相传,表达了对人生积极进取的态度,由宇宙感叹人生,道出天与人的和谐相处,该部分月的叠加、人的叠加以及江的叠加,清俊雄伟,丝丝入扣,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场景转换,作者开始转向白云,落到扁舟和明月楼台,开始带出妇人的相思之愁,回到了人的细微情感。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明月楼台的妇人徘徊惆怅,连镜台都懒的用明月映在帘和砧上,卷帘不去、手拂不开,远行的人儿只能思念,多想像这月光一样和他一路跟随,即使鸿雁高飞、鱼儿潜跃也不能相见。我们可能不了解古人的相思之苦,古代的男人离家,不是去服兵役就是为生计奔波,可能一别就是两世相隔,怎能不愁,这里句句都说到了人的内心,同时以“雁”“鱼”不能相见,更加烘托了相思之愁,无不让人感同身受,潸然泪下。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里又将思绪转到远方的游子,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仿佛要把这春天带走,明月已经快要落下,不知多少人在家,而我只能独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落月摇情满江树”,人间的离情随着落月在树上摇曳、弥漫,在这充满情魂的意境里全篇结束……余音绕耳,令人回味悠长。


这首《春江花月夜》,反复的读,反复的悟,前期看到的是景,中间看到的是情,而最后看到的是宇宙苍生。

张若虚的这首诗他会不会想到,一千多年过去,无人再能把这一轮江月渲染的如此凄美动人,春江花月夜不愧是不朽之杰作,“孤篇压全唐”名不虚传!

落花流水而江月依旧!

这就是我对春江花月夜的浅薄认知,请指正!


平民对对话诗词

当我还是读书郎的时候,在古文学史课上专门有一节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只知道该诗读起来特别顺口,有味道。现在回望这首诗,还是觉得这么有味道,只是味道更觉醇厚。

古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孤篇盖全唐”,评价是重口味的评价,直接秒杀众多唐诗。清末的王闿运评价是“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则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还是先读一下诗作吧……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蒋勋说唐诗》一书中,把这9个层次拔高到一个新的点,意义更加深刻:1、生命状态;2、空白状态;3、时空意识;4、宇宙意识;5、虚拟肯定;6、女性角度;7、女性角度的肯定;8、更大意义的归属;9、交响乐结尾。


9个层次是有些多,能不能少点,可以的。从大的方向看,其实只有2大角度,“望月”和“问月”,对应着“短暂”和“永恒”的大主题。


子屠龙

我真是想笑



孤篇盖全唐?你盖的是你家全唐?

其实我这话说的挺主观

但是客观来讲,他同样不配

张若虚在唐朝压根没名气,全唐下来《春》这首诗犹如糟糠

整个唐朝没有一部书中正式收录这首诗

最早的记载是一直到宋朝才第一次正式的在书中里收录《春》

(具体年代等我晚上用电脑查下可以补充一下)

而且评价非常非常一般

清末王闿运莫名其妙提了一次“孤篇横绝,赞为大家”

再到近代有几个知名人物大加赞赏了一番。某些yy高手说出什么“孤篇盖全唐”才彻底把这首诗炒起来!

更恐怖的是直接上升到哲学部分,宇宙洪荒,万物起源,人性感悟

原谅我忍不住笑出声

如果真这么优秀,为何在人才济济的唐朝默默无闻?

陆游苏轼李白杜甫那个大家不是在当代就大放异彩,震铄古今?

全唐诗都不收录的,还好意思盖全唐?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成就最高的诗人 李白没有之一

中国历史上所有诗词大家可以分两个档

李白和李白之外的

如果对上述两句话有质疑,请把李白的诗再去读五百遍,抄一百遍


我之前说错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之前有说这首诗全唐没有收录,第一次收录是在宋朝。

是我考究不严谨

在我查阅之后,原来这首诗第一次收录是在明嘉庆年间李攀龙的《古龙诗删》

(我一直记得是在南宋,原来是我高估《春》了)

接下来聊一聊闻一多,这锅你们就丢给闻一多吧,反正闻一多没法反驳了不是?但是这孤篇盖全唐跟闻一多有半毛钱关系?


闻一多曾经在《宫体诗自赎》中这样评价春: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第一,已经限定了宫体诗,第二这个评价跟孤篇X全唐差了十万八千里

另外闻一多总结后表示陈子昂的和《春》同属最出色的一批,

这很能说明问题了,闻一多就压根没有说过这些话,全是某些人自己杜撰出来YY的

别什么锅都丢给闻一多!


在我看来这首诗是这样的

整个唐宋:“这谁写的?不咋地”“张若虚?没听过”“这种水平的诗,我们不收录,下一个”

明末清初:“这诗不错啊!”“还行还行,跟初唐四杰水平差不多了”

清末民国:“孤篇横绝!”

现代:“这尼玛天下第一诗”“孤篇盖全唐”“宇宙洪荒,万物起源,哲学意境”

这就是我对《春》的理解。其实这首诗我一开始说糟糠的确过分,但是的确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一般,不一般早在唐朝就吹了···

在补充一点

我就是李白脑残粉,李白的诗就是天下第一,但是有个人写的一首诗,我还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不过据说他人品不咋地)

如果说某天,你来跟我说这首诗孤篇盖全唐,我还能信五分,

这首诗李白是这样感叹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武天老师

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是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是南朝陈后主所做。后来隋炀帝也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收集《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隋炀帝的两篇,诸葛颖一篇,张子容两篇,温庭钧一篇,只有到张若虚这里《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才大放异彩。

古人评此篇:“孤篇压倒全唐”。

清末学者王王闿运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也曾给予此诗极高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在这首诗面前,一切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王尧衢:此篇是逐解转韵法。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后二解是收,起则渐渐吐题,收则渐渐结束,中五解是腹。虽其词有连有不连,而意则相生。至于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于“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以为陪,于“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于代代无穷乘月望月之人之内,摘出扁舟游子、楼上离人两种,以描情事。楼上宜“月”,扁舟在“江”,此两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故知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古唐诗合解》


原文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碧波潋滟,月光如水,绵延万里春江)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弯弯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如泻,洁白如雪)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看不见霜飞,月色白沙傻傻分不清)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天一色,不染纤尘,孤月高悬)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有恨,流水无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游子相思之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由己及人的相思)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卷不去”,“拂还来”的愁怅和迷惘)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千里共婵娟)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飞不出月的光影,鱼儿跃动,只激起阵阵波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昨夜梦见花落闲潭,可惜自己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斜月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

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斟字酌句,结构工整,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层层铺设,清丽婉约又酣畅淋漓,广袤深远,又恬淡细腻,融情于景,境界空明,如同一幅清幽淡雅的江南水墨画,正所谓诗中画,画中诗。



 


开封小贫民

自己也很喜欢这首诗。

记得1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自己很是喜欢,断断续续看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诗词背诵。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也是在一次偶然间被我发现的,虽然作者“名气不大,著述甚少”,可这首诗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很快就将它诵背熟练。



这首诗从题目《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诗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间美景,由这五种景色依次在景、情、理中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作者而发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思妇游子的离别愁绪。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一幅“江潮连海,月潮共生”的美景。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月光照耀着春江,波浪一泻千里,画面如此壮观!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是一幅月光下朦胧的美景图。江水曲曲折折绕过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着,月色似霜,使得周围的景物模糊不可辨,一种朦胧的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是一幅明月高悬的图景。明月高悬,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即使细小的纤尘也是一清二楚。

接着,作者发出了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作者由景入思,开始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妙!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承接了上句“望相似”。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此时,整个诗篇由大自然美景转入人生图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两句写了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用物寓情,形象地牵出了两地的离别愁绪。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四句写的是思妇对游子的怀念。作者没有直说,却用景物来烘托。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最后这八句写的是游子。作者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却以月贯通全篇,描写了月在一夜之间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全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作者很巧妙地叙述了月下景物的变化、对人生及宇宙的思考、思妇与游子的离别愁绪。作者这一高深的叙述技巧让这篇诗作“以孤篇压倒全唐”,也被闻一多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作为一名古诗词爱好者,并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评价,只是大概诉说了一下这首诗的大致意思。还望大家多多赐教!




安妮家的小兔子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张若虚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孤篇压全唐”主要是因为他的诗有以下特点:

1、篇幅长,局势够,老百姓讲话了有施展空间。

2、几乎用到了所有写诗的素材关键词。


















3、实景与虚幻结合,既说景又托情。

4、客观展示,不主观解读,就像纪录片一样,不涂脂抹粉,让读者自己去解读,好比当今的自助餐一样,爱吃啥拿啥,反正常见的东西都备齐了。



总叨叨

“孤篇压全唐”言过其实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但并未感动我,因为我是有个“诗盲”。全诗18行,够长。诗篇围绕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来写,展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筑了奇幻的人生境界。尽管这样妙不可言,但说它“孤篇压全唐”就有点言过其实了,这只是闻一多先生自己的看法,并不代表诗学界立场。

《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由景、情、理构成并依次展开,前六行写了春江的美景。比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那种江天一色、孤月映照的苍凉美景写得堪称一绝。中间六行写了触江生情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面对江月的不变人类的更替,作者深感世态炎凉,借助江中一叶扁舟,表达离愁之苦。最后六行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比如“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那种想家思亲的内心感受表现的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张若虚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精彩描绘,表达了游子思乡念妇的种种情感。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表达流畅,意境深远,堪称佳作,但绝不可能“压全唐”。

张若虚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他是唐中宗时的名士,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有《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两首流传下来了,《春江花月夜》是被后人称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诗作,被闻一多称为“顶峰上的顶峰”而名垂千古。


北方融媒

打脸武天帖

其一,不过也是人云亦云。

其二,夜郎自大!

所谓术业有专攻,孔夫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给你回帖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专业,这点就不多说,你比孔夫子还牛?好吧,我想静静!

其三,狭隘的文人相轻观点。

这是中国历来的传统,这种相轻是建立在水平相当的基础上的。但是,李白不会白眼杜甫,更不会糟践龙标(王昌龄),为什么?是因为相轻别人的人一般都狭隘,真正有内涵的人怎能能干这种事呢?所以我相信李白绝不会说像你说的《春江花月夜》怎么样的不堪!

其四,最打脸的来了,最尴尬的还是:这是你自己打自己的脸。

一个人写一个东西,最后引用了一个完全与自己意见相反句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还叫别人来打脸,这是嫌自己脸丢得不够大啊!建议多读点书,提升知识储备,不要连偶像说的什么都不清楚。丢自己的脸不重要,害偶像没脸,这脸就丢大了。

武天**千万不要匿了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