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著名学者郦波和康震的诗词水平?

衔枚远望

咱们先看郦波教授的集句诗,形式上乍一看像是首七绝,诗云:

人间有味是清欢,

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实话实说,这期节目我没看,咱就诗论诗。

首先,看形体格律。

①三句吾字处应为仄声,四句也没见救拗。

②二四句失韵,首句平起平收,着欢字入韵,属上平十四寒;二四句香乡属下平七阳,皆失韵。

③重字。三四句都有“此”,绝句一般不宜重字,至于香和乡,有人说撞韵了,我认为这个不算毛病,也没有犯忌。

其次,看诗意诗境

我们把原诗直译一下:人生最有趣的其实就是平平淡淡的快乐(不需要讲排场搞奢华),就像在水面投下倒影的红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时常苦恼我这身躯壳不是自己的(大忙人),能让我心情安定的地方就是我该在的地方。

起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没毛病;第二句照水红蕖细细香,也算是承住了,问题不大。第三句长恨此身非吾有,转的虽然有点做作,也挑不出啥硬伤,第四句虽然结的有点僵硬,意思是可以连贯起来的。诗意上虽然差强人意可以讲通,但若谈诗境,可就不敢恭维了。诗境与结构关联极大,既然拼凑的如此生硬晦涩,又何来美感而言呢。


再看康震教授在诗词大会落幕时所作的七绝:

大江东去流日月,

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

一代风流唱春晖。

说实话,康教授这首诗比郦波的集句诗更糗更烂,实在没有耐心硬看下去。前两句想学袭苏东坡毛泽东的诗风锐气,后两句直接拼上了“老干体”。此诗问题太多,出平仄出格好几处,结构上更是直不隆冬生搬硬凑。

大江东去流日月勉强看得过去,古韵新妍竞芳菲(把自已看成园丁)也行,雄鸡高唱咋回事?莫不是参赛选手都是雄鸡?哪朝哪代有哪位诗人把同台竞技的秀才举子比作雄鸡了?好像没有吧。一代风流唱春晖,若说风华风姿我觉得还算妥贴,风流二字极其超拔厚重,试问台上的选手是否真正可以担当得起呢?

康老师,您是真的震到我了。



总之,诗词大会各大评委的出糗让我更加坚信了两句哲理:

①高手永远在民间。

②一流的学生永远不是靠老师课堂教出来的。


抱庸斋主

说实话,这两首诗不看作者只是评价诗的话,不论是集句诗还是自作诗,都只能称为:

门外汉……

我们毕竟和古人不一样,古人从小学写诗,我们从小学背诗,大一点,学校里也只有背诗的课,没有写诗的课,所以几乎每个诗人都是从门外汉走过来的,今天不会,不代表明天不会,昨天的诗不代表明天的水平。


再贴一下去年网上几位老师的评价,大家看看有无道理。




关于这康震郦波两位教授,很明显偏重于研究,但是研究的并不是创作,只是背景、含义、典故、作者生平,因为不会写诗(郦波老师这两年已经在学习写诗了),所以其实讲不出诗的真谛,大家听一下叶嘉莹先生的讲座和我发的王步高教授的视频就会明白区别在哪里。


叶先生教你怎样放盐、何时加大火候、怎么配料、何时出锅,最终告诉您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其他人教您怎样用刀叉、怎样用餐巾纸、吃鱼先吃哪一段、顺便给您讲一下厨师的生平与爱好。一个是电影学院教你怎样作演员、做导演、作摄影、怎样拍好一部电影;一个是教你怎样看电影、写影评,这不是一回事。当然学会怎样欣赏一部好书一部好电影一桌美食,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诗词大会也不是一个创作大会,因此请这几位有学问又有流量的老师是正确的,我是导演的话也请他们。

关于诗论还有这样的争议,下面有两位教授的看法大家可以看一看。


这两位徐教授是会写诗的,一个人是否能写诗,一般看看他的微博就知道,经常在微博发言的人 ,如果会写诗必然会发出自己的作品,水平高低大家自然能辨别。如果常玩自媒体从来不发诗作,大部分是不会写。从这方面来说,好像郦波教授是唯一在微博发表过的,因此观点不同,所以被以上二位学者批评。

诗词大会引发争论对于弘扬国学是一件好事,几位评委和中央电视台功莫大焉,白璧微瑕,其实也是常事。我比较佩服纪连海先生,他在一次卫视的综艺节目中,主动说起自己对于诗词是弱项,所以我们在诗词大会上是不会看到纪先生的。

记得李敖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到,他年轻时指出过钱穆先生的错误,钱穆给李敖回信接受并赠书给李敖。今天的我们还有这种气度吗?今天的名利世界里,您看到过名人曾经低过头?

希望每一个人都冷静地从事物本身出发,就事论事,不要一开始就站队无论对错都去维护自家人。指出问题的极尽嘲讽,被批评的恼羞成怒,特别是今天的粉丝经济下,本尊还没说什么,粉丝们却拔刀相对了。好的东西坏不了,坏的东西好不了,所有的东西都会被记录下来,有个人叫做历史,他最公正。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比较认可徐战前先生的话 ,说话是人的权利,允许人说错,自然允许人批评。旁观者发言、看热闹自然也随意。只是真正喜欢诗词希望学习的人要冷静,这样才能真的找到方向、学到知识,知道毕竟你不会希望自己一辈子停留在打油诗的水平。

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诗,就像老街面对书法一样,一副字好还是不好,我只能听人家说,你是范增好 ,他说启功好,我是搞不清楚的。但不妨碍我偶尔看看书法,高兴了写两笔,管什么章法笔法自得其乐就可以了。

您说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当下[诗词领域]的学者大致可以分为几种:

一种是[历史型学者],论及古人诗词,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但凡有文献记载的,连古人的生辰八字都可以倒背如流;

一种是[文化型学者],有丰厚的文学底蕴,熟读古诗却未必详究,但自身诗词创作能力不俗。

还有另外一种,是以上两者的混合,即[全能型学者],这类学者几乎凤毛麟角,可称大家。



可以这么说,这两种学者虽是同一领域,但各有专攻,擅长不同

我们再回过头来讨论郦波和康震的水平。在节目中,两位教授对经典古诗的解说十分娴熟,有关内涵或典故信手拈来,基本与文献注释的相差无几。很显然,二位属于[历史型学者]。

本来郦波和康震教授的身份与背诗大会评委的需求是极度吻合的,只要在节目过程中,将涉及到的诗词加以解说即可。

然而二位并不满足于[历史型学者]的定位,或者是节目并没有搞清楚二位的身份而要求评委作诗一首,以至于即便事先备好功课,还在众目睽睽之下出了洋相。



康震教授作了一首浅俗的[老干体]诗,套用不少俗语,[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研竟芳菲],从首句便看出是不懂格律的;

郦波教授显然是知道写诗是有格律的,但了解不深。为避免露才,他选择了[集句]的方式,即直接用古人不同的诗句拼成一首诗。原本以为安稳无事,结果还是百密一疏。[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首句的押韵便出差池,可想而知对写诗的规则还是掌握不精。

现场还有蒙曼作了一首诗,但可以看出功底扎实,所以也无人诟病,而对比之下的郦波和康震教授,却成了众矢之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功夫不到,切莫出手],不要以为观众好糊弄,民间有高手。

有兴趣了解诗词写作知识,欢迎关注诗词补习班。

诗词补习班

说实话,六甲番人挺佩服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们的胆量的,文化类比赛(暂且定义为比赛罢,因为有了冠军)是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的,尤其是诗歌类,对诗歌理解不够深刻太容易出错了,或许评委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点评的时候,经常会将话题引申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毕竟都是大学教授,口才都不错,乾坤大挪移就带大家进入了百家讲坛。

但单靠话术,难免还是有疏漏,于是精心准备的诗终于揭晓了所有的疑团,六甲番人无意抨击任何人,就事论事吧,且看第一首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诗据说是集句,也就是将前人的名句集合成一首新诗,集句类型的也有佳作,比如辛弃疾的《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就可以算是集句,一共十句,句句用引用经典,只是略微修改几字,而诗词大会的这首集句确实也都引用了名句,都出自苏轼的词,首句来自《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次句来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第三句来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改了一字,尾句来自《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之只是,这四句放在一起,究竟想表达什么?用典绝不是堆砌,这里只能说是小孩子垒积木了。

至于格律,那这首诗也是说出律很多,且不说第三句和尾句各有一个“吾”字,重字的毛病不懂格律的朋友都知道不可取。再细说格律,按七绝首句平起入韵的格式,“欢”怎么可以和“香”、“乡”押韵,即便按用韵最宽的中华新韵也押不了韵的,按平水韵就差得更远了。如按首句平起不入韵呢,第5字“是”应平,第7字“欢”应仄, 第20字“吾”应仄,多处出律。

再看第二首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这首诗看似豪放雄壮,用典明显可见,苏轼的词,伟人或李贺的诗,但是还是弄不清楚想说什么,是在颂诗词大会让诗词雄起?还是号召大家用诗词歌颂新时代?如是,为何用平声五微?五微韵属于窄韵,读音色彩灰暗沉闷,更适宜表达委婉的情绪,以展现阴柔之美。选韵是有讲究的,想表达雄壮的气势,为何不用三江或七阳?

再论格律,也是没法看的,按七绝平起不入韵格律,第6字“日”应平,第13字“芳”应仄,第16字“鸡”应仄,第23字“代”应平,第25字“流”应仄。出律比第一首诗还多,只能算打油诗了。

诗词大会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评委代表着诗词大会的水平,评委们如果实在不擅长作诗,建议还是别作了,不然,让观众们当成标准格律来模仿,问题就大了。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不得不说,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们,我佩服。诗歌文化类的点评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然而,在点评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将话题引申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把人导入他们的氛围。毕竟都是大学教授,口才都不错,可是这种避重就轻实在让人无语。


先看看郦波先生的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前面已经有很多人写了句子出处,这里就不详叙。看看诗意——

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其实就是平淡而快乐,一如在水面投下倒影的红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时常苦恼我这身躯壳不是自己的,能让我心情安定的地方就是我心里的家乡。

话说,意境一般,强的地方也就是现场写出来了。


再看康震先生的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康教授这几句生搬硬套,层次意境更低。开头两句貌似大气,连接后两句,细思莫名。竟然把自己和对手们比作雄鸡😂还是第一次见。雄鸡高歌,成了一代风流。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顺便分享一下个人小作😁😊——

随意泼墨几分似,只道清新不说愁。

最是荷塘月色晚,暗香浮动数风流


清心一栈

吓得我赶紧去搜了一下两手“绝句”诗来拜读了一番。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有两个心得:1、高下立现;2、高手在民间。

一、为什么有高下立现之说?

看看两首“原作”:

郦波老师的集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郦波老师到底是熟读诗书,这个倒不假。集句基本没有问题,至少表面看上去都是前人的诗句,而且都是“七个字”的。绝句的“起承转结”也基本到位,只是“欢”、“香”、“乡”三字的韵出了点问题;意境上就不好说了,往大了说,可以说是“零零碎碎,六神无主”,往小处说,也可以说是“前言不对后语”。但是现场发挥,还算符合“诗词大会”的旋律吧。

本人前几天也有过一首集句诗,贴合清明节的,请各位比照:

清明时节雨纷纷,寂寂山城柳映门,尽是死生别离处,病树前头万木春。

康震老师的现场作品:“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康震老师的现场“力作”,实在无从评起。什么叫“流日月”?什么叫“一代风流唱春晖”?读得我是一愣一愣的,真是大跌眼镜。估计请康老师现在再解读一下,也难说出个所以然吧。

本人也有一首即兴口占的绝句,供大家对比一下:不见幽深青石路,黄鸡黑犬逐遗斋,衰翁俨坐如雕塑,一树荼蘼上石阶。虽然我写作时的场面没有“诗词大会”的恢弘,但自认为比康老师的要好太多了。

二、为什么会有“高手在民间”的说法?

通过两位老师的现场表演,网络诗词作者,尤其是网络古诗词作者应该更有自信了:原来,我们的作品比“肉食者”的还要好啊,我们为什么要自愧形惭?君不见,网络诗词虽然良莠不齐,但是要找一首康老师“这首诗”相当水平的,那还不是唾手可得?

民间作者,身份低下,其作品难以有传播的途径和空间。但是我们贴近生活,能看到、体味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写出来的东西比较感动人;不似“庙堂之上”的大神们不食人间烟火,作品容易脱离现实,令读者“食之无味”。所以才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说法嘛。

本文仅仅对上述两手现场作品进行评价,不针对两位老师此外的任何事或行,请勿无限引申。谢谢。


我为板砖狂

靠死记硬背不叫真本事,现场出题展示急智、出口成章才令人信服。叶嘉莹老师敬佩!

丽波要胜康振。无论文才学识做人谦虚修养等方面。康振较狂礼数较差,不态尊长。蒙曼老师才女也,尽显优雅。



有网友就表明,即使没有诗词大会,喜欢读诗词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只能说因为这个诗词大会让很多以前从不读诗词的人突然想要读一读了,总的来说也是好事情,古人留下那么对动人诗篇埋没在故纸堆中是多可惜的一件事啊!


我不喜欢诗词大会那种氛围,只看过一点,搞得像什么竞赛一般,诗词是拿来欣赏的,搞得那么热闹脑筋急转弯一样的,很可笑,只想说,不会因为诗词大会才读,不会因为没有诗词大会就不读,至于康老师我觉得他主要是侧重于赏析,这就够了,因为即使他会写我也不会读,因为现代人是写不出唐诗宋词的,不是说你押韵了就是诗了,除了押韵诗里面包含了很多意境和审美的东西,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才能领会诗词的高妙。

所以你读了很多唐诗宋词后,把一首现代人写的押韵合格的诗作和古诗词放一起,立马就能分辨出哪首是古人的哪首是今人的。因为今人在现代的环境中是写不出古人那种意境的。所以诗词爱好者写的诗词自己自娱尚可,但是拿出来当作品让别人读就强人所难了。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有个今人的咏梅的那个词,人人称颂,但说句实话对于喜欢宋词的我来说读起那首词就像是绕口令一般。其实对于今人,能学会欣赏诗词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了,想创新就自己写写看,但是我很悲观,因为你怎么写都写不过唐人宋人了。所以,康老师他们现在更像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这很好,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和民众的审美,即使不会写诗也没什么大不了了。



古诗词有古诗词的规距,没有规距,诗词大会无意义了!善意的评判是改进进步的基础祝诗词大会越办越好!


笑搞

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两首诗的水平。

1:格律。几乎没有,阴阳平仄没有任何的韵律;

2:意境。更谈不上,说重一点,连打油诗都水平都不如;

3:身份。这两位,充其量就是个老师,还是教书育人的好,诗词并不因为你们是这个领域的翘楚,而就一定出色。

4:历史。看看明朝的历史,八股是正流,吟诗作赋是杂流,解缙,杨慎,徐谓这三大才子都没有以诗见长,因为当时的大环境使然。

所以,二位老师,你们比之这三大才子如何,心里应该有个数。论评诗,你们是老师,作诗,你们连入门都算不上。

总体来说,这两首诗就是叫:刻意拼凑!


金生丽水煜出焜冈

看看郦波的诗就知道他俩的诗词水平了,俗话说诗品即人品,我至今也坚信这点!别不多说,如果郦波就这水平,康震的水平也可想而知,作为非诗词专业的文人,写不好诗词可以理解,但古文功底深厚的人却连鉴赏诗词都没有主见和原则,只能说是一种悲哀!



闲话不多说,且来看他的诗:

【自嘲与自恋 】

世上繁华如寂寥,人间落寞胜喧嚣。

风流总被风吹去,自恋之余亦自嘲。

这写的啥么?繁华是寂寥,那么寂寥又等同于落寞,而落寞又胜于和繁华同义的喧嚣……初三生估计都要站起来开撸了……

【慰诸生】

天地青春生我材,山河岁月为君开。

人生不必常忧悔,境界全从逆境来。

山河与岁月相对天地和青春就是合掌了!没法说了,诗的大忌一个接一个,还不如用白话文来教育人呢。

【生查子·芒种 】

去年芒种日,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衣底风来去。

今年芒种日,泣涕零如雨。不见去年人,余此相思绪。

虽然是想表达人面桃花的寓意,但郦老师你确定这样排章布局合适么?且不论抄袭,好句子放进来也被糟蹋了,汗!

从郦波教授和康震的本专业来看,他们分别在文史研究、古文论注上有较高的造诣,但对诗词创作方面确实没有多高的水平,差不多就是初中生中的高水平。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在这方面可称大家,但在其他方面就不一定了,甚至连学徒都不如。

所以,人可以出名,可以提高自己的声望,但不能膨胀。百家讲坛适合这两位教授,但中国诗词大会却不是两人的落脚之地!


西山诗词客

这个节目有点搞笑,尤其是那些在座的评委。遇到知识点不到位的时候,一味推搪,把大家引导至他熟悉的领域范畴,企图让大家进入他的氛围。

诗词歌赋文化类的节目,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是第一。评论能头头是道,创作就未必出彩了。


先看看郦波学者的作品——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意境格局一般,还有点矫情。不是抨击,有一说一。

再看康学者的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竟不知如何说好了😂😂😂

把自己和参赛者比喻成雄鸡了,女的呢?母鸡?【真的喷茶了😂】雄鸡是一代风流的说法?古往今来第一位。

大江东去,一代风流,这等用法写法真是玷污了字眼。

我不敢说写的很好,兴趣而已。在头条和大家伙乐呵乐呵。倒作为学者,这样的水平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分享几句心情——

日出东方水云间,除却雨时年复年。

狂人说是三季数,不知四季有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