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性恶论”的作品?

难忘情人

性恶,属于

哲学范畴上的一个词,在历史上的同义词是“人之初,性本恶”。性恶论与性善论相对,反映的都是人天生为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只是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倾向于自私、占有和索取

关于性恶论的经典许多,这里限于篇幅和垂直领域,只回答表达性恶主题的电影。以下涉及剧透,请介意的筒子绕行。

1.《狗镇》

《狗镇》上映于2003年,拉斯·冯·提尔自编自导,妮可·基德曼主演。电影上映后获得赞誉无数,并将一些极有份量的导演、摄影等方面的奖项收入囊中。

《狗镇》无论从导演手法、故事情节还是人物设置,都像极了一部人性实验电影——只是这个实验结果不是由“参与实验者”来决定,而是由本片的导演。所以,准确地说《狗镇》是

一部披着实验外衣的性恶论电影

一个集美丽、善良、聪慧、理想于一身的女人,最终沦为小镇居民凌辱的对象,除了人性的“恶”,没有别的理由。在“狗镇”里,观众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的“恶”,女人的妒忌,男人的欲望,富人的跋扈,穷人的卑鄙。而影片最终的结局是女人举枪杀死了镇上所有的人,完成了最后的“恶”。

在《狗镇》中,观众看不到一丝人性中的闪光点,哪怕曾经出现过的一些美好、善良,也都会在之后的剧情中被反转得渣儿都不剩。而且《狗镇》对性恶的表现没有一丝犹豫,从头到尾,全是丝丝入扣的“恶”。所以,我把《狗镇》放在第一位。

2.《迷雾》

《迷雾》2007年在美国上映,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影片。《迷雾》情节紧凑,人物鲜明,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但这并不妨碍它的“性恶”本质。

我把《迷雾》放在《狗镇》之后,是因为《迷雾》并不像《狗镇》那样“恶”得彻底,“恶”得明显。而把《迷雾》放在第二位,是因为《迷雾》不仅“恶”在片中人物,还有导演的“

恶趣味”。

《迷雾》虚构了一个小镇危机,四周全是迷雾,看不清敌人,看不到出路,绝望、困境、恐惧,把人们“囚禁”在一间小小的超市。面对危机,人性中的“”与“”被暴露无疑,只有男主是唯一清醒的人。

而故事的结局,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男主最后非但没有开挂,反而亲手杀死了自己最亲、最爱的人。

《迷雾》的导演比《狗镇》的导演更“恶”。《狗镇》只是告诉观众人的本性是“恶”的,《迷雾》不仅告诉,还顺带奚落、嘲讽了一把那些代表着正义、善良、勇敢的人,这才是最“恶”的影响,最“恶”的趣味。

与《迷雾》同样“恶趣味”的还有《万能钥匙》,不过《万能》披着宗教和不可捉摸力量的外衣,和《迷雾》的危机相比,缺乏一些现实意义,因此不在这里说明了。

3.《伊甸湖》

《伊甸湖》又叫《猎人游戏》,是2008年的一部英国电影。此片被归为惊悚片,因为片中有不少血腥镜头。电影主要讲述了一对年轻男女被一群十三四岁的少年虐待至死的故事,可以说把“熊孩子”的精髓演绎到了极致。

和《狗镇》的实验色彩、《迷雾》的科幻色彩相比,《伊甸湖》更像一部逃生类的真人游戏,只是是一部游戏者最终go die

的真人游戏。影片中的“熊孩子”、“熊孩子”的父母也更像是游戏中的NPC,他们的行为缺乏合理的动机、没有内在的逻辑,他们的存在似乎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为了完成使命——弄死男主和女主。

所以,《伊甸湖》在影片质量和思想上不如《狗镇》和《迷雾》,但是它的意义在于提供给了观众另外一种形式的“恶”——天生的“恶”和天生“恶”的群体,那就是未经教育、约束而形成的野蛮人性。

4.《熔炉》

《熔炉》是一部非常知名的韩国电影,由孔刘主演。《熔炉》的故事有真实的事件蓝本,讲述的是发生在一所聋哑学校里的性暴力事件。

之所以把《熔炉》放在最后,是因为我觉得《熔炉》在说明“恶”的同时,也弘扬“善”。影片实际上是在用一种“大恶”来衬托人性中的“大善”,所以《熔炉》不能算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性恶”电影。

但是看过电影的观众,还是会为片中一众丑恶嘴脸——校长、老师、刑警、检察官、律师、保安——气得浑身发抖,也会为片中的小男孩小女孩心疼得泪流满面。或许“性恶”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对象是

人类本身

反映“性恶”的电影还有很多,不过大多看完让人一身“负能量”,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