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夫魚破壞堤壩貌似已經氾濫成災,作為入侵物種為何沒人敢吃?

健啖客

清道夫不是不能吃,是沒有找到做來好吃的方法。就像中國家魚氾濫美國,大閘蟹橫行德國一樣道理。



清道夫本來是觀賞魚,品種也很多。但在原產地的南美,主要還是用來吃的物種。可見,清道夫可以吃,做得對路,一定是美味。

因為清道夫的生活習性,在南方很多地方已經氾濫成災,威脅其他物種,當地人還拿它沒辦法。又不能像美國人那樣,動輒要搞個大預算來消滅外來物種,可是中國家魚一點不怕,你那點電網毒藥什麼的,怎麼也比不上吃貨一張嘴。


小龍蝦當初也很可怕,繁殖極快,還揹負著日本人用來消滅腐屍的惡名。再說看著個大色豔,其實真的沒有什麼肉,還不是把它吃得養都來不及?

普濟這裡提供三個食譜,推廣開來,估計到明年的今天,清道夫就極有可能一魚難求了。

⒈椒鹽魚塊。清道夫宰殺,扒皮去骨取肉,料酒蔥姜醃製20分鐘,掛糊油炸金黃,起鍋撒椒鹽。美味無敵!

⒉蒜茸魚肉。如前辦法,魚肉裝碟,覆蓋蒜茸,澆生抽,蒸鍋5分鐘。拿出撒蔥花,澆淋熱油。也是美味無敵!

⒊魚羹。清道夫宰殺去腸肚,整體蒸5分鐘,拿出取魚肉。燒開高湯,調好味道,放進魚肉,勾薄欠,現磨胡椒粉,香菜點綴,裝盆成菜。還是美味無敵!

需要提示的是,清道夫最小要半斤以上,越大越好,小魚苗就不要捉來吃了,否則不到一年就有絕種可能。到那時別說討厭了,想吃都吃不到。


普濟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對付生物入侵,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中國人去吃!像美國牛蛙、非洲鯽、小龍蝦、白玉蝸牛等等危害較大的物種,便是活生生被中國人吃成時尚潮流的代表。然無獨有偶,在生物入侵名單上,竟還有兩樣至今還未登上中國人餐桌的物種——巴西龜和清道夫。

巴西龜性情兇猛,具強肉食性和攻擊性。在昆明圓通寺的放生池內,數百年來養殖著人們前來放養的各類珍稀龜種。可據說後來有幾位無知的老太太往裡面投放了幾隻巴西龜進去後,不到數年,以前的珍稀龜種幾乎死了,只剩下巴西龜在池裡活著。但巴西龜對生存資源掠奪的兇猛,還不如它氾濫的繁衍能力來得可怕。當巴西龜在一個區域數量過多,本地龜類很可能會找不到同種龜交配而選擇和巴西龜交配,這樣持續下去,本土龜類的遺傳結構不斷改變,那中國的本土草根龜種也就越來越稀少,甚至被滅種了。

既然巴西龜數量如此龐大,為什麼大家卻不試著用巴西龜下菜呢?其實過去的確有人做過嘗試,我見過有餐廳曾試著以巴西龜做菜,但是味道太過於腥澀,而且肉質不太好,從此大家也就放棄了。

而兢兢業業地清洗魚缸贓物的清道夫,看起來肉身肥厚的它,為何無人敢去嘗試呢?

清道夫又名為“琵琶魚”,別看它平時在魚缸裡半天不動,殊不知,它的進食習慣是讓許多淡水魚斷子絕孫的危險行徑。因為清道夫會把產在石頭上的魚卵吃得乾乾淨淨,所以有它氾濫的地方,也就加大了其他物種被滅絕的危險。而且,清道夫生命力頑強,水水溫太冷太熱或者水質差,對它影響極小。碰上沒東西吃的時候,它也能熬上幾天,一旦看到食物便會不顧一切地狂吃。

我也一度奇怪,清道夫看起來頗像黃骨魚,為什麼卻不像黃骨魚那般風行起來呢?帶著這種疑慮,我從川菜師傅以及相關的研究者口中得到的答案。原來,遠在清道夫的故鄉——亞馬遜流域,當地人是會捕捉清道夫做菜的,不過那裡的清道夫體型較大,有的甚至粗得就像人的手臂!

若是以這類魚種作為經濟肉食魚類,倒也不怕。但在國內氾濫最多的卻是小型的清道夫,它們魚刺特別多、魚肉很少,而且非常致命一點是它們有著強烈的土腥味跟腥臭味。據說四川曾有不少人嘗試過烹飪清道夫,但重口味的醬料也無法扭轉清道夫的命運,只好全都放棄了。畢竟,本土就已經有那麼多上好的土鯰魚黃骨魚,何必要費心神去打清道夫的主意呢?

少了國人的幫襯,大概清道夫就這樣氾濫成災了,想想也是挺可怕的!


飯醉分子閆濤

清道夫學名甲鯰,又被稱之為垃圾魚,其身體呈半圓筒流線形,並有著一層厚厚的外殼,部分上面還分佈有黑褐色花紋。

甲鯰食性十分廣,青苔、藻類、魚食、魚苗、魚卵甚至魚糞便它都吃,正因如此,它又得到了“清道夫”的外號,也有人用它來清理魚缸、魚塘。不過由於甲鯰的食量特別大,一旦放生,將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據估計,一隻甲鯰一天能吃掉3000到5000枚魚卵,並且它們繁殖速度也快,雌魚每次產卵量最高可達3000多枚。如果魚塘中被人放入幾條甲鯰,一兩年內家養魚就會消失殆盡。

甲鯰肉少並且十分腥臭,難以做成食物,而它身上的那層堅硬的外殼,去除都要花好大的勁。。。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誰願意做。。。


走近未解之謎

一個字,不好吃!

先來看看外形:

熊爸我養魚二十多年,從未見過這麼大的清道夫,但是它的頭、皮膚、背鰭、胸鰭和尾鰭硬邦邦確是事實。

再來看看它的信息:清道夫是甲鯰科下口鯰亞科的多輻翼甲鯰、下口鯰的流通俗名。

甲鯰啊朋友,什麼樣的魚鱗魚皮厚到能稱之為“甲”。

多輻則是它背鰭、胸鰭和尾鰭的形象描述,輻條可是很硬扎人的。

再加上其肉少刺多,沒有食用價值。

如果非要用吃來消滅掉它的話,那只有從壯陽補腎等方面做文章了。

不過,熊爸認為,該科的熱帶魚,還是用做觀賞吧,挺好。


嬰熊聯萌

清道夫魚是怎樣一個物種?

這種魚屬於鯰魚科,又名垃圾魚、吸盤魚、琵琶魚等,生命力很強,只要有水就能存活。

這種魚會吸附在水族箱壁或水草上,舔食青苔,故而養魚愛好者送了它一個清道夫的稱號。

原產地是巴西、委內瑞拉等國家,在我國,是外來物種。目前在國內幾乎沒有天敵,在江河中容易大量繁殖,個別地方出現了威脅本地魚類的生存的現象,破壞生態鏈。

清道夫魚能吃嗎?

在個別勇敢中國吃貨們的嘗試下,證明清道夫魚是可以吃的。




但是,只所以給這個魚起清道夫這麼個名字,就是人們覺得這是個吃垃圾的魚,魚體內細菌較多,不乾淨。

而且,這種魚的肉質比起其它餐桌上常見的魚類,口感較差,

這是一位吃貨做清道夫魚的感受:清理清道夫魚的時候真是把我噁心壞了,又黑又臭,這魚是吃啥長大的,居然能這麼髒。洗完還是覺得噁心,用開水又燙了一遍,然後把這大黑魚下油鍋煎了。


這張圖是這位吃貨做出來的,怎麼樣?像不像傳說中的黑暗科。

最後,這位吃貨給出了建議:清道夫是外骨骼魚,骨頭比肉多,營養價值不高,而且腹中有較多細菌,味腥臭,所以不建議食用。

好了,就寫這些,吃不吃,自己選擇吧!


讓颶風吹

這個清道夫氾濫我不瞭解,作為一個北方人咱說的寬泛點,過了長江它絕對氾濫不起來。至於巴西龜,在野外確實能活下來,甚至活的比本土龜還滋潤,不過這個氾濫看你咋說了,我在野外的河裡就沒見過任何龜類……倒是繞城的一條半人工河確實有人放生,但是別露頭,露頭必被捉。巴西龜好吃不好吃我不太清楚,但是有種零食叫龜苓膏,按古方是用鷹嘴龜的龜甲做的,不過現在本土龜除了花草喉都是保護動物,工業化生產用的龜甲都是巴西龜的,不然你以為沒有工業化養殖的支撐,光靠人們當個寵物一樣養,能把價格控制在這麼低的水平嗎?以後野外見到巴西龜就撈回家玩兒吧,這玩意說擠佔本土龜的生存空間也是有道理的,但是說和本土龜雜交,那基本就是拍腦瓜,到現在我只聽說過巴西龜和巴西臉的龜能雜交,生物學分類上巴西龜屬於龜亞科,我國本土龜基本都是潮龜亞科的,見面打個野炮倒是有可能,泡妞泡成老公的悲劇故事恐怕是沒有。

潑姐鎮樓!


山豬老爺

買了條清道夫給七條小魚魚作伴,那貨什麼都不吃,天天吸玻璃,連魚粑粑都不吃,最後餓的就剩個大腦袋了,最後......苟延殘喘了四個月駕鶴西去了....


機會與蘿蔔

越南人吃,今天還看到了一個視頻,他們烤來吃






先下後上汙汙汙

看了好多視頻才知道有一種叫清道夫的魚,經過查找相關資料,瞭解到這種魚是一種外來物種,原產地在亞馬遜河流域,是出國旅遊的人看到它能夠清潔水體帶回來的,後來又放生進入我國的自然界中。由於清道夫生命力很強,它能夠適應水質較差的水體,並且對溫度變化的適應性也很強。它最大的特點是食性雜,可以食用水中的其他魚類的所產的魚卵,對搞水產養殖的人來說是一種隱患,影響魚類繁殖。

清道夫這種魚看起來外貌醜陋,實際上也是肉少刺多,其肉質發臭,味道難聞,沒有食用價值,因此很少有人食用。


農業志士

清道夫作為一個外來入侵物種不是沒人敢吃,而是國人不喜歡吃。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清道夫生活在充滿汙穢的地方,喜食垃圾其身帶有不少病菌。二、清道夫長相怪異,也可以說生得醜陋。三、清道夫身上多刺、少肉且口感不好。四、國人對於清道夫這種外來物種比較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