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半夜思念的“燒羊肉”,原來是用那麼大一塊肉燒的嗎!

宋仁宗半夜思念的“燒羊肉”,原來是用那麼大一塊肉燒的嗎!

要說到“燒羊肉”就得先說說宋仁宗,大家知道北宋最後結局有點慘,老是被侵略被欺負不說,最後連皇帝都被擄走了。

而仁宗正如其名,他是位特別講究仁慈的皇帝,而且超級節儉。而這個“夜半之思”,也是反映宋仁宗這一性格的故事。

宋仁宗半夜思念的“燒羊肉”,原來是用那麼大一塊肉燒的嗎!

《宋史·仁宗本紀》有記載說:“宮中夜飢,思膳燒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賊物命,以備不時之須。”

後來有人曲解說他想喝羊肉湯是不對的,這裡寫了宋仁宗大半夜想吃的是燒羊肉,但因為考慮到下人們可能因此每夜準備羊肉,於是乾脆餓著肚子不肯下令。

宋仁宗半夜思念的“燒羊肉”,原來是用那麼大一塊肉燒的嗎!

我在這裡就不展開聊宋仁宗了,能想起這頓燒羊肉主要還是因為袁枚。《隨園食單》講完了豬肉就聊到了“雜牲”,羊肉作為重要的雜牲之一必然也就寫到了。

袁枚寫燒羊肉是切大塊“重五七斤”,然後用鐵叉叉著放在火上燒。袁枚還說“味果乾脆”,也算明白為什麼宋仁宗半夜想吃了。

宋仁宗半夜思念的“燒羊肉”,原來是用那麼大一塊肉燒的嗎!

不過五七斤重的牛肉好大一塊哎,不知道這麼烤了之後能不能吃。羊肉又不是牛排可以吃半生的,萬一外面焦了裡面還沒熟咋辦啊?

後來想想又覺得自己杞人憂天,給皇帝吃的燒羊肉能不做熟嘛。就算外面焦了那也可以割掉嘛,裡面吃起來應該還是很帶感。

而且實際上現在我們常吃的大塊烤羊肉,往往都會先煮到半熟八分熟的,再烤起來熟得很快。

宋仁宗半夜思念的“燒羊肉”,原來是用那麼大一塊肉燒的嗎!

不過袁枚作為江南水鄉人,對於烤羊這件事確實不在行。他在《隨園食單》裡聊到了全羊,我以為會見到超大一篇全羊宴,實際上卻沒說什麼具體的:

“全羊法有七十二種,可吃者不過十八九種而已。此屠龍之技,家廚難學。”全羊有那麼多做法,袁枚一種具體的都沒講,直說家廚難學也是任性。

宋仁宗半夜思念的“燒羊肉”,原來是用那麼大一塊肉燒的嗎!

但要說起全羊呢,我最先想到的還是烤全羊。這種美食還是在有大草原的地方常見,比如說內蒙啊大西北啊,烤全羊應該都屬於特色菜。

據說烤全羊是目前肉製品飲食中最健康最環保最綠色的美食,這個我不知道對不對;但烤好的全羊金黃油亮,外部肉焦黃髮脆,內部肉綿軟鮮嫩,確實是很好吃。

宋仁宗半夜思念的“燒羊肉”,原來是用那麼大一塊肉燒的嗎!

關於全羊我記憶中常吃的還有羊肉湯鍋,往往是農村裡新宰的羊,把肉啊肚兒啊加上蘿蔔之類的用大鍋煮,吃起來新鮮又美味。

在我的家鄉,羊肉米線也是超級特色的美味。往往不用紅燒羊肉而是白煮羊肉片,配上煮到剛剛好的米線(有些地區叫做圓米粉),自行加入調料就開吃。

宋仁宗半夜思念的“燒羊肉”,原來是用那麼大一塊肉燒的嗎!

放出這張羊肉米線的照片之後,我就又餓得要滿屋子打滾了。母上大人常常調侃說我回家就知道嚷嚷羊肉米線,可這味道確實吃多少次都無法割捨嘛。

最後想說說羊肉羶味這件事,並不是有羶味就好、或者沒羶味就是好。羊肉羶味重不重其實原因很多,單純從氣味判斷好壞並不合理,所以也不用再因此爭來爭去啦。

如果像我這樣不太喜歡羶味但又愛吃羊肉的盆友,可以儘量選擇小羔羊、綿羊、藏系羊、放牧飼養羊,羶味會相對低一些。

宋仁宗半夜思念的“燒羊肉”,原來是用那麼大一塊肉燒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