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關於宋仁宗,歷史上的評價很高:他在位期間,能臣名將輩出,像力主改革的范仲淹,善於斷案的包拯,能打仗的狄青,搞古文運動的歐陽修,還有研究指南針的沈括等,都出現在這一時期,真可謂各色人才層出不窮。史家稱這段時期為"仁宗盛治"。宋仁宗到底是如何盛治的呢?依我看,他什麼都沒幹,是稀裡糊塗的開創了這個盛世。
一、身世的"糊塗"
宋仁宗的身世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本是劉皇后的一名侍女,後來被真宗寵幸,成了妃嬪,很快就懷了仁宗。結果一直生不出孩子的劉皇后坐不住了,索性將仁宗搶來自己撫養,而李宸妃當時的地位太低,敢怒不敢言,最後鬱鬱而終。
劉太后駕崩,宋仁宗親政,很快就有大臣告訴仁宗他親媽是誰,仁宗當時就坐不住了,說自己一直以仁孝自居,結果連親媽是誰都弄不清楚。宋仁宗一面下旨派兵包圍了劉氏一族宅院,另一面哭著去李宸妃陵寢開棺驗屍,沒想到棺木一開,見李宸妃的屍體在水銀的養護下栩栩如生,而且冠服、配飾全是按照皇太后的規格"下葬的,仁宗當即就不糊塗了,下旨將此事平息。其實要說這件事,還多虧了當.時的宰相呂夷簡,是他出的主意,讓劉太后這麼幹的。
二、仁宗與前朝君臣的關係,也挺"糊塗"
仁宗13歲登基,朝政由劉太后把持,許多政事,仁宗也就一直"糊塗'著。但到劉太后駕崩,仁宗親政,許多事他卻還是得聽大臣的,甚至想多留幾個宮女充實後宮,還得跟大臣套近乎。
比如,當時大臣王德用獻了一批宮女給仁宗,仁宗很想留下,結果當時的諫官王素找到仁宗。王素一來,仁宗就知道他是為了勸諫而來,所以不等王素沒說話,仁宗就先說話了,仁宗說你是王旦的兒子,我是真宗的兒子,咱倆關係跟其他人不同,咱倆可算是世交了。王素說,我想跟您說的,就是這關係遠近的問題。意思是陛下弄那麼些後宮,跟她們的關係都近了,跟我等大臣的關係就遠了。仁宗套了半天近乎,也沒管用,最後還是把宮女都退了。
三、仁宗對新政和戰爭也持"糊塗"態度
先說慶曆新政。慶曆三年(1043年) ,范仲淹向仁宗上疏,針對北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10項改革主張。宋仁宗看了之後大加讚賞,立即表態:好!放手去搞!隨後,立即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開始了。其實,范仲淹可能對宋仁宗的態度理解不夠全面,宋仁宗的態度還有下半句,即放手去搞,搞不好,就拉倒。由於范仲淹的改革觸及了舊官僚和貴族的利益,受到了嚴重阻礙,范仲淹等人也很快陸續被排擠出朝廷,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只持續了一年四個月就拉倒了。再說宋夏戰爭。宋仁宗親政的第五年,西夏的李元昊脫宋自立,還發國書讓宋仁宗承認,朝中上下一時群情激奮,宋仁宗立即表態:打!放手去打!下詔懸賞捉拿李元昊,任命韓琦為陝西招撫師,宋夏戰爭開始。
其實,宋仁宗的態度還是有後半句的,即放手去打,打不贏,就議和唄。在宋夏雙方經歷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等較量之後,宋朝損失慘重,當然西夏也好不到哪去,最後果真就議和了,宋朝給西夏歲幣,西夏再度向宋稱臣。史稱"慶曆和議"。宋仁宗這種該收手時就收手的態度,正好符合了歷史發展的慣性擴 張規律(詳見規律27 -慣性擴四、宋仁宗一個愛聽枕邊風的"糊塗"皇帝
宋仁宗親政後,最寵幸的妃子是張貴妃,而這位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仗著侄女受寵,官任三司使,也就是最高的財政掌管,作威作福。後來,他遭到了諫官包拯的彈劾,仁宗只好下旨免除張堯佐的三司使,但為了安慰張貴妃,改命他為宣徽使。宣徽使雖然級別高,但是沒有任何職權,類似現在的國家榮譽頭銜。結果包拯得知此事,還是不依不饒,仁宗雖心有不悅,但實在說不過包拯,只好又免除張堯佐的宣徽使。如此一來,張貴妃不開心了,總是給仁宗吹枕邊風,想幫伯父恢復官職。過了好久,仁宗以為包拯不再關注此事,於是偷偷又任命張堯佐為宣徽使。不想包拯立即就知道了,來找仁宗爭辯。當天下朝回宮,張貴妃見了仁宗,剛要開口,仁宗立即搶先吼道:"你就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諫官嗎?今天在大殿.上,包拯的唾沫都濺到我臉上了!"最終此事只好作罷。
結語:縱觀仁宗一朝,有如此多"糊塗"事。但這種"糊塗",恰恰是掌握了為君之道的訣竅。無為而為,看似當權者什麼都沒做,卻充分調動了國家機器的每個零件,讓機器有序運轉。相比之下,仁宗的孫子宋神宗,要比爺爺仁宗積極上進多了,甚至不惜事事事必躬親,結果卻雞飛蛋打,什麼事都做不成。只盯著局部,往往就會在大局上有所疏漏。這也是仁宗和神宗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閱讀更多 小娃娃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