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了吕伯奢,吕伯奢真的是冤枉的吗?

乱神虎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从洛阳逃出,改名换姓,向东行,出关过中牟县被亭长抓住送往县衙,放曹操的是县里的一名小官,和陈宫没有关系。陈宫大约是在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东郡击败黄巾军时投奔的曹操,而曹操从洛阳董卓那里逃出来在中牟被捕是在中平六年(189年),那时两人根本还不认识。“捉放曹”和陈宫没半毛钱关系。



这里边就说明了个问题,曹操杀吕伯奢一家除了他自己身边没有证人。《三国志》里并没有提到吕伯奢此人,相当可能曹操只不过在吕伯奢家借宿了一晚,未发生过什么事,陈寿认为没有必要,不足以载。

《世说新语》里记载曹操路过吕伯奢家,“伯奢出行,五个儿子在,太祖自以为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杀八人而去”,曹操无故怀疑吕伯奢变节要捉拿自已去领赏,但《世说新语》为佚事小说集,所收内容庞杂,不足以当信史。

孙盛的《杂记》更无聊,居然写“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已,遂夜杀之”,听到锅碗瓢盆变奏曲就会想到别人会杀你?


而最早记载“吕伯奢”的是王沈的《魏书》,记载“吕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魏书》是官史,如果曹操正如所记是出于自卫,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讲出,如是误杀,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提及此事,除非当时不在现场的吕伯奢追问,但《魏书》并没有交待后来有关情况,而吕伯奢也再未被提起。

《三国演义》里这一段曾有细心的读者发现过疑点。吕伯奢是一家之主,为何不叫仆人去打酒而亲自去,并且天色已晚。猪明明已经被捆住准备宰杀,为什么吕家人还说“缚而杀之,何如”,貌似不合逻辑。吕伯奢说去西村打酒,那西村在西边,曹操向东逃亡,怎会半路又碰上呢。当然这质疑对象本就是小说,当不得太真。


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吕家被灭门事件,这是历史留下的谜,后人只能推断。吕伯奢之子得知来拜访的人是朝廷要犯,和曹操发生冲突,也有可能吕伯奢不在,而宾客得知来访之人是朝廷悬赏捉拿的犯人,便合谋将其绑缚送官府而发生打斗,曹操为自保杀人。具体什么情况就是本文一开始讲到的事后除了曹操能发声,其余人都无可奉告,这才有了各种猜测。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如果从文学手法的角度而言,“三国演义”里曹操杀吕伯奢这一情节,可谓精彩一笔,画龙点睛的一笔,曹操的自私、残忍、无情和猜疑,全在这一点上饱满有力地凸显了出来。读者可能忘记了曹操许多政治军事上的精彩举措,却永远记住了这一幕:曹操一面拿着流淌着吕伯奢鲜血的宝剑,一面自负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然而,老曹真的天生就这么嗜血无情吗?文学的归文学,历史的归历史,其实,从一些史料的细枝末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阿瞒这孩子的心理挣扎历程。历史的真实,不只是材料的真实,也包括心理的真实。 其实,史上的曹操,不是那么神经大条,在王允面前扛下刺杀董卓的任务。曹家的孩子,是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凭他的脑子,是不会去干刺客的勾当的。况且伍孚刺杀董卓惨败的事例,他又不是不知道,老曹是个动脑子先于动刀子的人,他不会去干刺客的勾当。历史上他也没刺杀过董卓。 然而,曹操逃跑的事情是千真万确的。为啥逃跑呢?原来是辞职了,但在强大的肥董手下辞职是件很危险的事。大学者蔡邕一度拒绝董卓的征聘,结果董卓杀气腾腾地说:你不来,我杀你三族。当然,董卓人品比明成祖过关,人家明成祖诛人十族。 董卓还是蛮器重曹操的,他要拉拢曹,封他为骁骑校尉。曹操有远见,知道凭老董这付德行,在长安混不了多久,于是就跑,隐姓埋名地跑,“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接下来,捉放曹的戏来了。这是真的,但主角不是陈宫。



我们不能责备“三国演义”虚构陈宫捉放曹,还是那句话,文学的归文学,历史的归历史,将陈宫放到捉放曹的位置上,倒可以为以后陈宫被杀前,曹操与之谈交情做好了铺垫,从文学创造而言,这是合理的。 捉曹操的是中牟的一个亭长,也就是一基层乡镇干部,连镇长都算不上,然后扭送到县政府,公安局。县里的功曹是个有心人,他认为眼前的这个人是豪杰,抓了可惜,于是向县令打报告,请求释放,于是曹操得以逃脱。也没有县令跟着曹操一起跑的事。 小说里的捉放曹,显示的是陈宫的正义感和义气,而史料里,显示了一个政治事实:董卓对东部地区的控制力在减弱,一到河南,董卓的命令就不管用了。而且县官、功曹放跑了曹操,也不用担责任,不用一块跑。 接下来,在成皋,也就是吕伯奢家,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其始末如何,看其当时和稍后的记录。在“魏书”里是这么记载的,曹操不是一个人跑的,还带了几个亲信,“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也不是上市场买菜买酒去了,反正出外了。吕家几个公子在家,还有宾客,曹操投奔其家,结果吕家的人先动手,也不是政治觉悟高,要抓曹操报官,而是贪曹操的财,一家人和帮凶一拥而上,不料老曹是个能打的,把吕家人杀了几口,“太祖手刃击杀数人”,然后跑了。 从这个记载来看,老曹完全是正当防卫,而且也没有说是诱杀吕伯奢,也就是说不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 但是,这一起刑事案件到了“世说新语”里,就改了,改成是曹操是疑心吕伯奢家里人要图谋他,于是不顾吕家子弟热情招待他的事实,连夜杀了吕家八口人出逃,这个记载里的曹操,很血腥。曹操的动机变了,从正当防卫到因疑心而杀人。但还是有一个事实很清楚,没有杀吕伯奢,因为当时“伯奢出行”。


而在东晋史学家孙盛的记载里,这起刑事案件极其生动,从过程到人物心理,都有记录。首先是曹操听到吕家有“食器声”,是食品器具的声音,于是疑心吕家要杀他,“遂夜杀之”。这发出声音的器具,绝对不是锅碗瓢盆,而是杀猪刀之类的吧。引起疑心的细节有了,杀人之后呢?在“三国演义”里,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时,是没有表情的,而且是杀了吕伯奢之后说的。而在孙盛的“杂记”里,曹操知道杀错人之后,还是满愧疚的,表情是“凄怆”的,说的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 一个“凄怆”,道出了曹操惊弓之鸟后的内疚,痛恨和惶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悔恨,同时不得已为自己开脱,不像“三国眼里”里,完全是宣扬自己的人生哲学。前者良心未泯,后者泯却良知。孙盛没有见过现场,但他对曹操心理的把握,还是有道理的。其实孙盛笔下的曹操,比演义里的曹操,心理层次更丰富,更细腻。


孙盛的记录,还是肯定一个现实:曹操没有杀吕伯奢。 从刑事案件的角度而言,曹操杀吕伯奢是冤案,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却是妙笔,把曹操的狠,全盘托出。 至于这起案件,到底是曹操正当防卫,还是曹操疑心杀人呢?很难说清了,可能曹操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故意污蔑吕伯奢家的人抢劫也有可能,随着曹操政权的灭亡,后面的人才敢记录真相,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文学上,曹操滥杀已是铁案,而在史实上,则是个疑案。当然不要紧,文学的归文学,史学的归史学。


昭烈名臣

曹操有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是在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说的,那么吕伯奢是不是冤枉的,我们得从三国演义与正史的说法来说了。

三国演义的说法

曹操带着七星宝刀想要行刺董卓,被发觉之后,就改献宝刀,然后就乘着马从东门逃走了,直奔老家谯郡。在中牟县给抓住了,幸好县令是陈宫,就把曹操给放了,还跟曹操一起逃命。

两人到了成皋,曹操说他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就住在附近,打算在那边借个宿,陈宫说很好,两人就到了吕伯奢家。吕伯奢说他家里没有好酒,他得出去买些回来,让陈宫与曹操两人先等着。

曹操与陈宫两人在那边坐着,忽然听到庄后有磨刀的声音,曹操说,吕伯奢有点可疑,我们去听一下。就听到有人说:先绑后杀,怎么样?曹操说:我们如果不先下手,就要被抓了。

曹操就和陈宫拿着剑进去,将八个人全部杀死了。到厨房的时候,发现那边绑着一头猪,两人才意识到错怪吕家了。两人就离开了吕家,在路上,碰到了吕伯奢,曹操又把吕伯奢给杀了。所以,吕伯奢一家真心是十分的冤枉的。

正史的说法

正史一共有三种说法。

魏书说:曹操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和他的宾客一起劫曹操,曹操就将这几个人都杀了。

世说新语说:吕伯奢出去了,五个儿子在,曹操怀疑他们想要害自己,就杀了八个人,然后就离开了。

孙盛杂记说:曹操听到有动静,以为是要害自己,然后就把吕家人给杀了。

按第一种说法,吕伯奢不冤,而按第二第三种说法,吕伯奢确实很冤了,主要是曹操疑心太重。


历史简单说

哈哈,好巧,今天看这想这,没想到头条碰到这个问题。

曹杀吕,吕不冤。

媚过必有诈!

曹刺杀董卓,不是为自身功名,当时曹已经是董身边红人,董卓旁边武有吕布,文有曹操,若为自身功名,是绝无可能主动请缨刺杀董卓。乃为天下。

刺杀董败,全国通缉,被陈宫拿下,又被陈宫释放,一起逃亡老家。

在这种背景下,人惊魂未定,吕居然提出去买酒宴请,媚!不符常理,谁有心情。收留要犯,灭门之罪。

曹操当时身处乱世肩负匡正天下使命,所有都是棋子,都可以牺牲,没有这样境界的人只会误解: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也只会勿读这段历史。


先知中道

不听老麦瞎掰扯,说说历史也挺好。那老麦就与诸位说说这个曹丞相由于神经过敏误杀好人的事情呗。这个问题,咋说呢,本身就有些演义的意思,合了《三国演义》的拍了。

首先,我们先来掰扯一件事情,到底有没有吕伯奢这个人;既然掰扯,那自然得从正史中去看看。

首先是《三国志》,三国志作为三国期间的正史记载,通篇没有提及吕伯奢此人;然后是《魏书》——三国官吏所做的国家大事记,这里面有记载:吕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啥意思呢,大体意思就是吕伯奢想捉了曹操去领赏,所以曹操瘦人了几位。作为一部大魏国的宫廷记录,既然有记载,那么说,吕伯奢此人在历史上是存在的,而且确实是被曹操所杀。只是这个理由与杂史中记载的不一样,这里的理由很充分,曹操是为了自卫才杀死吕伯奢。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杂史,《世说新语》、《杂记》以及三国演义都记录了此事,而且记录的内容也差不多:伯奢出行,五个儿子在,太祖自以为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杀八人而去。大体意思是,曹操怀疑吕伯奢要出卖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手刃了一家八口。

好了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大体总结出一个基本事实:吕伯奢在历史上是存在的;曹操确实杀了吕伯奢一家。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杀了老吕一家呢?我们就再试图从蛛丝马迹中分析分析。

首先来说,正史的《魏史》同样记录了这样一件对于曹操并不光彩的事情,肯定有其原因——不得不记录。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大魏的史官也不得不去记录这件事情?——辟谣!那么,当时的情景应该是,坊间都在流传着曹操手刃多年老朋友的事情,而且是因为自己怀疑老朋友出卖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手刃了对方一家。而且此事在坊间肯定被传的有鼻子有眼,这大大有损曹操的形象,于是史官不得不将此事单独记录下来,并且给了一个相当说得过去的理由:是老吕出卖曹操在线,曹操是为自保才杀了他们。

那么,真正的事实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次回到曹操这个人本身,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曹操多疑,这是达成共识的,那么作为一个多疑的一代枭雄,其实无论吕伯奢出卖还是没出卖过曹操,只要在他逃亡过程中,知道他的踪迹的人,只要有机会,曹丞相肯定大多也会一剑下去,手刃了对方。所以,当时到底是吕伯奢出卖曹操在先,还是曹操怀疑他们在先,吕伯奢这一死,在所难逃!



老麦说说

实在受不了了,没有正经回答的。网上除了骂曹操自私的没有别的了,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根据名家观点,我还是自己说吧。

首先要对多疑下个准确的定义,那就是过分小心翼翼。没有确实证据,仅仅根据依据就小题大做。纵观曹操的奋斗史,有多少他想象不到的死里逃生,可见多疑也未必是毛病。

其实吕伯奢案件中有不少疑点,所以曹操怀疑,只是当时智慧不够,没有指出来。

下面说说这些疑点。

第一,吕伯奢去买酒,为什么进内宅好长时间才出来。买酒至于商量那么长时间吗,也许是别的大事要反复琢磨吧。

第二,吕伯奢家里七口人,为什么让年老的吕伯奢亲自去买酒呢。一般家族都是老人管大事,小辈或者仆人干粗话。这种跑腿的需要老人亲自去吗,似乎吕伯奢去办大事吧。

第三,吕伯奢为什么匆匆离去,如果是着急,为什么最后这么晚才回来。什么事这么慌乱,而又耗费这么长时间。

第四,曹操杀人后发现猪已经绑好了。为什么吕家人说先绑,然后再杀。这是个病句,或者是,绑的不是猪,那是谁呢。

第五,吕伯奢原话说是去西村买酒,怎么曹操往东跑,竟然半路上遇见了去西村买酒的吕伯奢呢。也许吕伯奢没有去西村,而是去东面办大事了吧。

第六,吕伯奢真的那么讲义气吗。已经说过曹操的父亲,听说儿子出事,不想着花钱找关系救自己的独生儿子,却只顾自己逃跑。而吕伯奢这个异姓人就这么讲情义吗。

第七,陈宫真的是好谋士吗。他的判断就百分百正确吗。这个小说可以看出来陈宫过于情绪化,能记恨曹操一辈子。所以失去理智,也不是算无遗漏。这次事件他也未必能看出来毛病所在。

综上所述,吕伯奢特别有可能是向官府出卖曹操,让家人把曹操拿下。后来看曹操要跑,才出面拦阻,却被杀了。而官府人没有凑齐,所以让曹操跑了。

可惜的是,证据不足而且又没有官兵出面。而曹操以自己的名言来做结案分析。这件公案也成为了疑案。

可惜的是不少人只知道痛骂曹操,而忽视了这些关键。


乱神虎

曹操与吕伯奢的故事进程: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绝了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阳,抄小路回老家,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时,把他们一家都杀了。

这事主要记载在《魏书》,《世说新语》,孙盛的《杂记》等书中,裴松之也引入《三国志 武帝纪》的注中。

《魏书》记载:曹操带领数位骑兵到达成皋,拜访故人吕伯奢,但吕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同抢劫曹操,掠夺马匹和财物,于是曹操手刃击杀数人。

《世说新语》记载:曹操拜访吕伯奢,吕伯奢出门,其五子皆在,极尽宾主之礼,曹操自以为董卓暗中安排人员谋害他,在夜里曹操手提宝剑杀死八人离去。


孙盛《杂记》记载:曹操听到食器之声,以为要谋害自己,便在夜里杀害了吕家人。

三书所记,可以概括为两种说法。

其一,按照《魏书》所记,曹操之所以杀害吕家人,是因为吕伯奢的耳机儿子抢劫他的马匹和财物,属于正当防卫,过错不在曹操。

其二,按照后两书的说法,曹操是因为疑心而杀人,吕家本来盛情款待曹操,却反被曹操所杀,实在冤枉。



我们没必要究根结底那种说法对,毕竟不合实际,但可以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来纠正下两处瑕疵。


第一,无论是哪种说法,吕伯奢都没有被杀,因为吕伯奢已出门,并不在家中,《三国演义》描写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最起码还有吕伯奢一个幸存者。

第二,《三国演义》描写,曹操听到了“食器之声”,但应该不是洗碗的声音,而是磨刀子的声音,曹操这才起了疑心,提剑杀人,杀了之后才发现吕家人是准备杀猪宰羊款待自己,误杀了好人。


八风秀

吕伯奢这个人物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引出曹操那句令人心寒的话——“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或“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杀没杀吕伯奢?裴松之的《裴注三国志》里就给出了不同说法。

1、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2、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3、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以上三种说法完全是事情越传越走样的典型,但都没说曹操杀吕伯奢本人。到《三国演义》,明确说曹操故意杀吕伯奢,演绎得有鼻子有眼,把曹操写成多疑和残暴的坏人。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

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正是: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

其实《三国演义》里曹操杀吕伯奢这段的漏洞太多,多到让人怀疑曹操有没有杀吕伯奢的地步,简直就是猪队友。现分析如下:

1、杀猪还用问怎么杀吗?如果他家人从未杀过猪,吕伯奢不会只吩咐一句杀猪就外出买酒。古代没有现代化屠宰场,杀猪肯定是绑起来杀,想想也不会是抡起大刀一刀斩之。

2、缚一猪欲杀,猪被绑起来时难道不喊吗?“杀猪似的嚎叫”这个词了说明猪垂死挣扎的动静,吕家人杀猪不可能静悄悄的。曹操和陈宫也不是聋子,能听到人的对话,更能听到猪的嚎叫,听到了猪叫误会就会解除。

3、曹操和陈宫为什么要搜家?如果曹操怀疑吕家图谋抓捕他们,肯定选择立即直接出逃。故事里曹操和陈宫却是“拔剑直入”,杀了八人,还不走,反而继续搜索,只至搜至厨下。这完全是故意灭门的举动啊,吕伯奢早已外出,犯了疑心病的曹操不想争取时间尽早逃走,反而在吕家搜索有没有漏杀的,太不合情理了。

4、连吕伯奢共杀了九个人,曹操和陈宫身上就没血?偏偏又是个明月夜,曹操和陈宫敲开客店投宿时,店小二发现不了异常吗?

5、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逃出作案现场数里就要住宿了,不是“匆匆如漏网之鱼,急急似丧家之犬”,而是“泰山崩于前而失不惊”。也难怪,他们真的不着急逃跑。

总结:吕伯奢很冤,吕伯奢被用来当作抹黑曹操的烟灰,真的很冤!


龙久于池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说是曹操杀了吕伯奢。《三国志》中对此事不曾提及,但是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其他史书,对此有3种说法。

一、《魏书》记载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二、《魏晋世语》记载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三、《杂记》记载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

《魏书》是当时曹魏时王沈、荀顗、阮籍三个人一起编写的,是曹魏官方的史书。《魏书》中对曹操出逃至吕伯奢家里这事都有记载,可以证明这个事确实存在。

但是不管是《魏书》、《魏晋世语》,还是《杂记》中,都没有明确表明曹操杀了吕伯奢。但是,曹操的确杀了吕伯奢家里的人,这个毋庸置疑。

《魏书》中说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和吕伯奢的宾客抢曹操的马匹和财物,这个说法就不可信了。吕伯奢是曹操的故人、旧友,曹操出逃之际还敢来吕伯奢的家里。说明二人熟识,知根知底。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过来抢曹操的马匹、钱财,这个就荒唐了。

相反,《魏晋世语》和《杂记》中说曹操怕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告密,以曹操多疑的性格,这种情况是有很大可能发生的。

因此,说曹操杀吕伯奢,这个是冤枉了曹操。但是,曹操因为多疑而杀了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魏书》中曹操被抢财物因此杀人的说法。


天飞鹤

仅谈《三国演义》。


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我也搞不懂。


其一:

曹操从洛阳都城逃出来之后,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将士所获......

中牟县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省会郑州市,东接古都开封,西邻省会郑州,离洛阳168多公里,骑马跑,平均按照20Km/h的话,要8个多小时,拼死马,30Km/h,也得5个多小时。



好不容易花了5-8小时,到了中牟县,被抓了,也就是说:

董卓下令捉拿曹操,那个时候没有电话,通讯基本靠人骑马,跑到另外的地方通知才行,曹操不吃不喝飞奔过来的时候,董卓的逮捕通知已经传达到了,董卓的通讯兵都是神速啊!这期间,还得有人画曹操像,画完之后拿着去各地通知。


其二:

曹操拐了陈宫一块跑了之后,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


那么成皋在哪儿呢?在洛阳跟中牟县的中间。

合着曹操跟陈宫跑了三天,不认路,走错方向了?什么情况?

还有,曹操之前肯定是到过吕伯奢的家中,不然他怎么言之凿凿的说:这就是吕伯奢的家。

如果单纯听说过,谁这么有能耐,在没导航定位的时候,准确的寻到一个人家。。。。。。


其三:

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弟兄,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也就是说,曹嵩是个地位不低的人,那吕伯奢肯定也不是一般人。

这样一来,吕伯奢家中为什么只有这么几个人?吕伯奢有多清廉,也不做官,家里都没有好酒了,还得自己去买酒,这一大把年纪。

自己去就自己去吧,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也没啥,可是,连个招呼客人的人也没有?就这么放任曹操俩人待在屋里?总得有人陪一下吧?


在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陈宫看曹操不行,心灰意冷,也走了,然后曹操连夜赶到了陈留找爹去了。


一夜从成皋跑到陈留,也是很厉害了。


到了陈留,就轻松的找到了他爹,说明他爹在陈留还是有自己的地方,他能轻松找到,当时陈留的老大,肯定也接到了董卓的官文,为什么不捉拿呢?陈留难不成已成了曹嵩的地盘?


董卓难道不知道么?


好吧,啰嗦了一大堆,那吕伯奢是不是冤枉的呢?


肯定是啊,纯粹是为了黑曹操而编的嘛!三人成虎,何况还经过了一千多年呢!



以上,感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