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耕地越来越少,而农产品却越来越过剩?

良文开运11

一、科技的发展

随着我国这些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科技有了经济基础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也扩展到了农业领域,一系列的农业科技产品被发明家们研制了出来,有了播种的机器、也有了收割的机器、还有了各种各样的智能的灌溉机器。它们“各司其职”大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高精度的机器们帮助农民们更好的耕作土地,因此大大提升农业产量。

二、我国农业科学家们的努力

耕地减少了,农产品却生产过剩了关键就在于粮食的产量大大增加了,当然粮食产量的增加离不开我国农业科学家们的日夜不辞辛劳的搞科研,搞发明。典型的例子那便是袁隆平老先生了吧,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不辞辛劳,终皇天不负有心人,袁隆平老先生研制出了高产量高品质的“杂交水稻”,大大提升了稻田的亩产量,成为了世界上在杂交水稻上最为领先的国家,也解决了我国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能够杂交出来更好的品种了,产量也随着大大增加了,农产品也因此而出现了过剩的现象。

三、转基因技术的出现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也应运而生了 转基因技术算得上是农业技术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了。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将农产品的产量又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转基因的农产品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病虫害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不再那么容易死去了,产量自然而然也就大大的增加了,农产品也随之供给过剩了。

四、农产品市场供给的饱和

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农产品在市场上供给早已经饱和了,而农产品却在被不断的运往到市场上,而消费者能够“消化”掉的农产品数量是有限的,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是有限的,市场上的农产品还没有被销售出去,地里的农产品又已经被运往市场了,自然会过剩了。

五、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农产品过剩的原因也包括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过快,有的农产品价格制定的不合理以至于消费大众无法接受,对农产品价格产生抗拒,因此价格过高的农产品便不会被大家大量购买,大家对价高的农产品望而却步,只能等待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农产品没人购买也就自然而然过剩了。


坤鹏论

一、耕地近年来越来越少,虽然降幅很小但说明压力很大。目前全国有20.24亿亩耕地,但延袭传统说法,很多时候还是讲“18亿亩耕地红线”。

其中,大概有15亿多亩是国家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即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它用的农田。

二、农产品丰富甚至“过剩”,根本原因是生产供给能力大大增加。农业技术进步是其中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其它还有大规模的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灌溉系统工程,以及对农民的各种补贴政策等。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很多农产品最大的生产国,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产量都是世界第一。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50公斤,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全世界三条鱼有两条是中国养殖的、两个苹果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产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中国农业发展中历史性的成就!

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一些时间里的一些农产品出现滞销,卖菜难卖果难以及倒奶杀牛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但是,这类问题总的来说并不是市场容量不够,而是有很复杂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过剩”了:

1.农产品上市周期集中

2.低质化同质化产品多

3.供求信息不畅、流通链条过长

4.大生产大流通格局加重了问题

5.生产成本高,与进口产品比竞争力弱

6.宏观调控手段不够、不精准

等等吧,这里只是根据我的经验列举几条,不一定对,供继续讨论。

三、“过剩”问题的解决方案,肯定是个系统工程,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确实都需要考虑如何用更少的资源、更高的效率更绿色的生产,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而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追求产量。

同时,适度利用进口方式满足一些需要更多水土资源的大田作物需求和肉食类需求,让更多土地能够不再绷着太紧的弦,给予休养生息的机会。当然,在这方面要把握好时机、分寸,确保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


先斗胆纠正一下,你的问题不够客观!

首先,我国耕地虽然比较紧张,但整体面积并未出现明显下降。国家一直在严格控制耕地面积不被侵蚀。

其次,我国的农产品总体来说供给比较充足,只不过出现了结构性短缺。其具体变现为:小麦基本自产自销,稻谷略有剩余,玉米库存高企,大豆产不足消,需要大量进口!

所以,整体而言,我国农产品出现比较明显过剩的只有玉米而已!而这些年,随着我国玉米临储制度的改革,玉米库存高企的状况也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

我国耕地宝贵,需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它。

最近一段时间内,有人去我国很多地区做了调研后发现,一些乡村对土地征收、流转政策不够了解,不少地方存在着明显的违法违规征占耕地、流转耕地的现象。

即便是有正常合法手续,但是在手续审批过程中或者在在土地征收过程中,违规现象依旧比较突出,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有人征占大量耕地甚至基本农田搞房地产开发、建工业园区、开发区等。

其实,我国如果说整体来说算是地大物博的话,那么人均下来的话数据就有些尴尬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5亩左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3.38亩的一半。

耕地问题决定了我们吃饭这样的头等大事!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国宝大熊猫一样,保护我们国家的耕地。

我国玉米市场整体来说走势向好!

据粮油市场报了解到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5.3亿亩,同比减少2640万亩,减幅4.74%,而玉米总产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我国玉米产量整体而言还能够满足国内的大部分需求,市场缺口不大,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自2015年我国玉米市场化改革以来,国内外玉米价差进一步缩小,扭转了持续3年的价格倒挂局面。目前我国玉米库存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但改革之路依旧漫长!

《粮油市场报》官方账号首发于在悟空问答!12.15


粮油市场报

很高兴有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实我国的耕地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耕地减少也不是近期才出现的问题,如今只是达到了一个让人不得不正视的量,整体来讲,耕地越来越少和以下2个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1.耕地监管不严,违规占用耕地现象普遍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或者看到过将耕地改为林地种树,或建设用地建厂建房等,这些违规操作为什么能够得以实施?本质上与基层管理部门管理不善有着直接的关系。

2.民众的耕地保护意识薄弱

这里不仅仅是指农民,也包括普通大众的我们,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都觉得地属于农民,怎么处理是自己的事,是占是卖别人管不着,也就出现了买卖土地的问题。

农产品过剩其实与耕地面积减少的关系并不是很大,它与农产品的市场供需不平衡联系更为紧密。

常年以来,农户搞耕地种植都不会重视市场分析,当然也是缺乏数据参考,这就使得农产品的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种植的并不是市场大量需要的,自然也就出现过剩问题。


土地论坛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根本原因自然是因为进口的粮食太多了。

2016年全年进口大豆8391.3万吨,同比小增2.72%。
2016年全年进口稻米353.39万吨,同比增加5.49%。
2016年全年进口小麦337.4万吨,同比增长13.51%。
2016年全年进口玉米316.66万吨,同比减少33.03%。
2016年中国大麦进口500万吨;
高粱进口665万吨。
2016年中国进口油菜籽357万吨,进口豆油56.02万吨

而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112220千公顷(168329万亩),比2016年减少815千公顷(1222万亩),下降0.7%;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5506公斤/公顷(367公斤/亩)。

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1791万吨(12358亿斤),比2016年增加166万吨(33亿斤)

我们来简单计算进口粮食的总量,单位为万吨:

大豆8391.3+稻米353.39+小麦337.4+玉米316.66+大麦500+高粱665+油菜籽357

=10920.75万吨。

这还不包括进口豆油的重量。

与统计的国内粮食总产量 61791万吨相比,进口粮食能占比17.67%。

这是一个恐怖的数据,说明接近五分之一的粮食需要进口来满足内需。

那么,反过来想,假如不进口的话,是否就有20%左右的人粮食不够吃呢?

所以,并不是粮食过剩了。

而是国外的规模化种植,粮食成本比国内更低,大量进口使得国产粮食失去竞争力,看起来像是过剩了。

实际上,更值得警醒,万一有事,进口不了粮食了呢?

万一国外巨头联合,高价垄断货源呢?

耕地毁去很容易,污染也很容易,但是想重新开荒种植就难了。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大问题,粮食自给自足涉及国家安全,必须重视。


财智成功

现在耕地越来越,人口越来越多,而农产品却越来越过剩,价贱伤农,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第一个原因,产品改良,过去种传统种子,亩产两三百斤,连自家吃饭都感觉到困难,现在每家每户都用杂交品种,粮食每亩单产一千多斤,是过去粮食增产的4倍,国家粮食连年大丰收。

第二个原因,科技兴农,科学种田,合理施肥,精耕细作,机械化生产,选择优良品种,是夺取粮食大丰收的关键。

第三个原因,经济全球化,进口粮食,进口农副产品也加大了力度,国外粮价,农产品价格便宜冲击着我们国内农产品与粮食市场,并且进口粮食质量高于国内,价格又低,粮食加工企业也钟情于进口农产品加工,以取得降低加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与产品销售竞争。


第四个原因,传统零散种植,各自为战,造成生产成本高,价格增高,没国际竞争优势,造成国内农产品积压滞销,再加上种植信息闭塞,跟风种植,分布不合理。

所以,北斗七星认为,以上四个主要因素,是造成我们农产品过剩的主要原因所在。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北斗七星回答,不胜感激!]


北斗七星92070701

六十年代初,中国人口只有六亿多,耕地却比现在多得多。而粮食要定量且需要有粮票才能购买粮食类食品,所有农副产品都需要票证,没有票证而只有人民币是难以购买许多农副产品的,没有布票也是难以购买衣服的。那时候粮食和农副产品都是非常欠缺的,老百姓能够吃肉都是非常稀罕的,不是像今天可以天天开荤的。

如今,许许多多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大规模减少。而耕地也因为搞乡镇企业和房地产等等其他用途而大规模减少,甚至许多耕地因为生态需要而退耕还林,退耕返湖等等。像今天全国人口是六十年代两倍多了,可是粮食和农副产品却不见得更加稀缺,恰恰相反是越来越丰富。

1、主要农产品供过于求。

目前国内主要的农产品如粮食、蔬菜、猪肉、食用油、水果等大宗农产品,都全部供过于求,价格总体上处于低位运行,甚至继续下跌。

2、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

虽然国内农产品全面过剩,但中国农产品出口却并不多。

3、受流通环节影响。

菜农没有能力决定菜价。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农贸市场,最少要经过3~5个流通环节,每个流通环节都要从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同时今年油价持续走高、人工成本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蔬菜的最终成本。

4、结构矛盾导致部分低质农产品过剩。

近几年来粮食连年丰收,使得国内粮食供给从总量上和结构上都出现了相对过剩。当前农产品市场突出的表现是:“大路货”产品过剩,优质产品仍供不应求;初级产品过剩,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仍然稀缺;一部分地方的农产品过剩,另一部分地方农村却没有完全脱贫;国内农产品过剩,但是没有能力打入国际市场。


农产品期货网

农产品过剩的主要原因,存在于如下几点:


1、传统农业产品的流通方式、经营方式很落后:

我们的农村营销及相关配套的水平较低,农产品很多都是松散化-个体户形式-坐等收的模式,这个过程中受制约的因素很多,比如某人为垄断、主导,或是经常出现:比如果园烂在地里、蔬菜卖不出去……

一方面是城市里面对高价的菜,需求得不到充份的满足,另一方面面对农户的销不出去,这种矛盾相当严重,是未来互联网化+物联网+区域协同的重点。


2、同质化的种植、生产,大量的浪费:这种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又外加“严重缺少品牌化的理念”,致使同一地区的某类产品大量的滞销。


产品的过剩都带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比如内蒙大量的白菜、土豆烂一地,某地区的果农等等,那么,这里面存在客观的经营问题,也存在自身的问题比如同质化。其实,以内蒙为例,大量的土地,其实适合种植很多东西。


3、大农业化的科技基础比较低:我们的农民、种植户缺少科学的种植技术:


比如,未来可能是农大毕业的大学生,针对当地的土壤特质、市场情况,进行有效的种植,因为这些人即懂农业技术,又有先进的商业思维,这才是新农人。


比如,我在内蒙有一大片的地,我还真没有搞明白到底能种什么,想种的东西,咱们不懂怎么种,知道怎么种的,不值钱。


4、进口农产品对本国市场的冲击;大量的国外的农业产品、水果进入国内市场



总结:


与其说我国的农产品却越来越过剩,到不如说我们的农业水平较低,现在大力加速大农业建设,将来这个领域将是最有潜力的。



孙洪鹤

说明目前主流品种无法与国外竞争。也罢,过度杂交 (转基因和超级杂交) 这类膨壮肿大不能留种的产品,除了便于资本运作,还为激素类化肥农药添加剂等打开了巨大空间,与其污染本国土地和物种基因,不如把这些污染放到地多人少的国外。和能源进口一样,国家的护卫能力已经足够强大,加大进口农产品 *原装货* 也便于集中检验检疫相对控制品质。今后农民要么种养自留种产品,要么进城 (中央已加大进城补贴) ,城市人挡饿就吃进口粮,需要安全健康美味的土货就上山下乡自力更生或认养认种精准扶贫 (自留种产品的种养正是底层农户的强项) ,促进城乡互助融合发展!


自留种产品消费联盟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当时中国人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建设,人口比现在少一半,可却是个缺吃少用的年代。

作为问答文章,很高兴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欣赏性的文字图片,下面向大家展示上世纪六七年代的一些票证,回味一下过去的时光。

当时吃饭要凭粮票。

食用油也得用油票。



连副食品都得凭票。

动物吃的粗粮也得凭票。


现在人口大增,耕地缩减,可我们的餐桌上却琳瑯满目,应有尽有,关键是得益于各种农业科技大发展,各种大棚能种出反季瓜果,同时因许多土地流转,大面积的土地被平整,大机械耕种,提高了效率,当然每年进口的粮食也很多,这个不容小视,也希望大家节约粮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