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言,元好问是金代最有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中,后世最有名的当属《摸鱼儿·雁丘词》,这首词的起首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成为了千古名句。十余年前,这句词响彻大江南北,是得益于电视剧《梅花三弄》中的插曲。其实,读此词前元好问所写的序言就知这首词是个令人伤心的故事:“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元好问在前往太原参加考试的途中遇到了一位打猎者,此人跟元说:他今天射杀了一只大雁,而逃脱的那一只看到此况竟然不离去,在空中悲鸣一番,自投于地,摔死了。元闻此很是哀伤,于是把两只雁一并埋葬在了汾河边,而后就写下了这首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此为元好问流传至今的创作时间最早的一首词,当时是金泰和五年,元好问仅十六岁,正在进京赶考的路上。该词的故事十分哀婉,故流传甚广,受到后世广泛赞誉,以至于他埋葬大雁之处,其地名直接改为“雁丘”。陈霆在《渚山堂词话》中说:“此篇既出,其地遂名‘雁丘’。”也正因为如此,该词有了许多的唱和之作,其中最有名气者当是元李治所填的那一首:
雁双双,正飞汾水,回头生死殊路。天长地久相思债,何似眼前俱去!摧劲羽,倘万一。幽冥却有重逢处。诗翁感遇。把江北江南,风嘹月唳,并付一丘土。
仍为汝。小草幽兰丽句。声声字字酸楚。拍江秋影今何在,宰木欲迷堤树。霜魂苦,算犹胜、王嫱有冢贞娘墓。凭谁说兴。叹鸟道长空,龙艘古渡。马耳泪如雨。
对于李治所和之词,至少况周颐认为超过了原作,其在《蕙风词话》卷三中说:“(李治)和元遗山《赋雁丘》过拍云:‘诗翁感遇,把江北江南,风嘹月唳,并付一丘土’,托旨甚大。遗山原唱殆未曾有。”蕙风的这段评语从内容上予以了更深层的解读,但就社会影响力而言,李治的这首唱和之作却远不如原作。
关于元好问的词作,除了以上这首,另外受到后世广泛夸赞的还有《满江红·嵩山中作》:
天上飞鸟,问谁遣、东生西没。明镜里、朝看青鬓,暮为华发。弱水蓬莱三万里,梦魂不到金银阙。更几人、能有谢家山,飞仙骨。
山鸟哢,林花发。玉杯冷,秋云滑。彭殇共一醉,不争毫末。鞭石何年沧海过,三山只是尊中物。暂放教、老子据胡床,邀明月。
对于这首词,沈际飞在《草堂诗余四集·别集》中夸赞道:“爽籁。遗山极称辛稼轩词,及观遗山,深于用事,精于炼句,风流蕴藉,媲却周、秦,初无稼轩豪迈之气。”沈在这里用“爽籁”二字来概括整体风格,其又称就整体而言,元好问之词颇肖辛弃疾的词风,因为其能容纳很多的掌故于词中,同时在字句上同样下工夫锤炼。而徐士俊则从该词的用句上进行比较,其在《古今词统》卷十二中说:“起语痴甚。朱希真词:‘插天翠柳,被谁人、推上一轮明月?’问日、问月,都本《天问》。”徐认为元的这首《满江红》起首一句跟朱敦儒的名句有得一比,这两人的设问都是本自屈原的《天问》,就整体风格而言,徐士俊也认为“遗山极称辛词,宜其拟之。”
关于写景的词作,元好问有一首《水调歌头》,是这方面的著名作品:
空濛玉华晓,潇洒石淙秋。嵩高大有佳处,元在玉溪头。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藤两岸,村落带林丘。今日好风色,可以放吾舟。
百年来,算唯有,此翁游。山川邂逅佳客,猿鸟亦相留。父老鸡豚乡社,儿女蓝舆竹几,来往亦风流。万事已华发,吾道会沧洲。
这首词作于金宣宗兴定二年,此时元好问迁居河南登封,在这里生活了九年,这首词就是他某次登嵩山时而作。整首词描绘了他眼前所看到的美景,对于该词陈廷焯在《云韶集》中评价说:“笔致飘逸。如读摩诘之诗。乡景绝妙。结得高。”
受后世看重之作,元好问还有一首《迈陂塘》: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对于该词的本事,元好问用一段小序予以了说明: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
这也是一出悲剧。金泰和年中,大名府有一对男女因为感情的事,可能是受到了各种压力,两人投水自杀,巧合的是,他们自杀的这个荷塘,这一年所长出的荷花均为并蒂莲,有感于这个故事,元好问填出此词。该词写得哀婉牵魂,故陈廷焯在《云韶集》中评价说:“事更奇,文亦婉曲有致。沉痛。旁面衬笔自可不少。‘幽恨’六字从悲郁中发痛快之词,一往凄绝。”
文保标志
对于遗山词,况周颐还在《蕙风词话》中用了很长一个段落予以评价,其称:“元遗山以丝竹中年,遭遇国变,崔立采望,勒授要职,非其意指。卒以抗节不仕,憔悴南冠二十余年。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往往寄托于词。”况蕙风的这段话是从元好问的人生经历来解读词风,对于这种寄托之词,况蕙风在该文中接着说道:“《鹧鸪天》三十七阕,泰半晚年手笔。其《赋隆德故宫》及《宫体》八首、《薄命妾辞》诸作,蕃艳其外,醇至其内,极往复低佪、掩抑零乱之致。而其苦衷之万不得已,大都流露于不自知。此等词,宋名家如辛稼轩固尝有之,而犹不能若是其多也。”看来,元好问对《鹧鸪天》这个词牌颇为偏好,竟然作了37首之多,并且均出自其晚年,而况蕙风所说的这首《薄命妾词》其实也是一首《鹧鸪天》:
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看来,况蕙风对这一首有着特别的偏爱,而他说的《宫体》八首则同样有《鹧鸪天》,其第一首为: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况蕙风对元好问的词作尤其偏爱的,还有一首《木兰花慢》:
渺漳流东下,流不尽,古今情。记海上三山,云中双阙,当日南城。黄星。几年飞去,澹春阴、平野草青青。冰井犹残石甃,露盘已失金茎。
风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壶声。想酾酒临江,赋诗鞍马,词气纵横。飘零。旧家王粲,似南飞、乌鹊月三更。笑杀西园赋客,壮怀无复平生。
对于此词,况蕙风在《蕙风词话》中评价道:“填词景中有情,此难以言传也。元遗山《木兰花慢》云:‘黄星几年飞去,澹春阴、平野草青青。’平野春青,只是幽静芳倩,却有难状之情,令人低徊欲绝。善读者约略身入景中,便知其妙。”
元好问雕像
对于元好问词的整体研究,以赵永源先生的《遗山词研究》一书最为专业,赵先生在该书中用一个章节来研究遗山词化用唐人诗句的问题,他首先引用了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一中的一段语:“两宋人填词,往往用唐人诗句。金元人制曲,往往用宋人词句。”而后,赵永源说道:“金元人填词亦往往用唐人诗句,这也是客观事实。而遗山作为金元之际的文坛领袖,他的词在继承宋词传统、借鉴唐人诗料方面更能显露出大家风范,具有兼收并蓄、熔铸出新的特色。”
该书中举出了很多的实例,比如元好问作的《浣溪沙·史院得告归西山》:
万顷风烟入酒壶。西山归去一狂夫。皇家结网未曾疏。
情性本宜闲处著,文章自忖用时无。醉来聊为鼓咙胡。
该词融汇了杜甫的《秋兴八首》之六中的“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狂夫》中的“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而此词的第三句则本自陈陶的《闲居杂兴》:“中原莫道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
元好问的一首《浪淘沙》也同样如此:
云外凤凰箫。天上星桥。相思魂断欲谁招。瘦杀三山亭畔柳,不似宫腰。
长日篆烟消。睡过花朝。红蔷薇架碧芭蕉。雌蝶雄蜂天不管,各自无聊。
该词中化用了李商隐的“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瘦几枝”,而其下片的“红蔷薇架碧芭蕉”则是完全袭用了韩偓《深院》中的原句。对此赵永源在其专著中作出了如下的统计:“遗山300多首词中,有240多首与唐诗有染,”由此可知,元好问对唐诗有着怎样的特殊偏好。
貂婵陵园
金属的文保牌
元好问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其埋葬在了忻州,此墓至今仍在,于是乎就有了我的探访。他的具体墓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韩岩村北。从太原开车北上,导航仪出了问题,竟然错过了下高速的出口,只好从下一站往回绕,驶入忻州市区,沿忻禹路向东南方向行驶。导航仪上没有元好问墓祠,偶在忻禹路上看到大石碑坊,立即让司机掉头回来,再看石碑上的大字,写着“貂蝉陵园”四个大字,这本不在我的寻访计划之内,但既然路过这个天下第一美人的陵墓,感觉还是应该去瞻仰一番。
石牌坊
沿牌坊向北行不足百米,右手即见一广场,虽然仅是黄土地,没有进行铺装硬化,但看这样子也能停下几辆车。广场的正对面即是陵园的外墙,然而大门很是奇特,像两条巨龙护着皇冠,两条龙的身下是腾起的白云,看上去倒有些想象力,但似乎与美人完全不搭界。大门的左右两侧有扇形的冰纹窗,其中右手的一个写着售票处,我上前买票,而玻璃窗口却塞着一个蓝色的套袖,我把套袖拔开,向里张望,见室内仅有一张破烂的单人床,单人床的对面有一台电视机,正处在播放之中,电视节目是几个女人站在台上声嘶力竭的唱歌,电视机的声音开的挺大,盖过了我问“有人吗?”
于是只好用力敲击玻璃,未见有应答,转到门口再去用力的扣击门环,还是听不到回答,这才注意到门从外面上着锁,看来看门的人未在园内,只好围着陵园四周转圈。陵园的院墙为波浪状,红墙上盖着灰色的瓦檐,门的正上方还悬挂着忻府区政府颁发的文物保护牌,此牌既不是惯常所见的石制,也不是水泥板,是金光闪闪的一块铜牌,有点像政府单位的形式,门口左右两旁摆着一对石狮子,个头小的跟大门不成比例,门口的空地上满是脏乱的垃圾。转悠了二十分钟,仍然等不回管理者,看来自己真的没有美人缘,连看看美人坟墓的运气都没有,只好离去。
欢迎我的告示
出貂蝉陵园继续南行,走到忻禹路的转弯处,看到了韩岩村的牌子,韩岩村牌的旁边还有一个更大的牌子,上面写着“遗山故里欢迎您”,这块牌子的底下还写着“摄像王建红”,我猜想这可能是专门做游客摄像生意的广告。这两块牌子的后面建了一个微型天安门样式的大殿,到大殿前打问这是不是元好问的墓祠,站在路边的一个妇女告诉我,墓祠在我来的路上。找到了美人墓,却没有找到遗山先生的墓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心底下的好色。
原路返回时终于看到了这个招牌
掉头回驶不足20米,看到了另一块牌子,蓝底白字的写着“元墓野史亭”,牌子的左侧即看到了遗山墓祠的围墙,这么大的牌子和这么大的字竟然没看见,真是罪过。走到墓园旁仍然是大门紧闭,敲击一番,无人应答,今早从一出门天就下着雨,到此时也未见停歇,好不容易跑这么远,却不能拍到实景,心下实在不甘。沿着围墙来回走,在靠近公路一侧的围墙边种了一排大杨树,其中一株离墙很近,我看机会来了,两只脚一边蹬着树身,一边踩着围墙终于爬了上去,翻身跳入墙内,脚一落地,顺利地进入了院内,心下大感欢喜。转身回望,却发现墙里的一侧没有那样的大杨树,等会儿出来恐怕是个问题,但既然已经进来了那还是接着办正事。
雨中的文保牌
简介
先转到大门口,在门的正前方立着元好问的雕像,是元好问手拿线装书做沉思状,旁边立着一块碑,仔细一看却写着“德育基地”,雕像的右侧即是祠堂的大门,门口立着元好问的省级文保牌和元墓野史亭的简介。元好问虽然生活在金元之间,但他却是金朝的进士出身,所任的官职也是金朝所封,金朝灭亡后他未再出仕,因此他应该算是金朝人,但为何标为“元墓”呢,转念一想,也许元墓的“元”字应当指的是元好问的墓。祠堂的门楼上嵌着石匾,上刻“野史亭”三个字,然而落款却已模糊不清。进入园内,在正中立着一个八角亭,传说这就是元好问著书立说的地方,亭内的几面墙壁上嵌着几块石碑,正前方的一块是用线条白描方式刻着元好问的影像。
大门之内的大门
野史亭匾额
亭子在这里
围着野史亭四处转看,猛然发现,亭子后面站着一个人,她打着伞直瞪瞪地望着我。因为没有心理准备,着实吓了我一大跳,我本以为陵园里没人,才翻墙进入,定眼细看,原来是一老太太。我正想解释自己如何进入园内,她却转身走到后面的房子去了,这让我忐忑不安,但既然已进入园内,心下一横,我怎么也要照完。
元好问像
沿此前行
野史亭占地面积约有二、三十亩,除了这个亭子外,周围种着柏树,看样子都是近几十年所栽种的。元好问的墓却未能找到,出了野史亭,向陵园的深处走去,果真在西北角又看到了一个园中院,这个院落四周是用土坯所盖的墙,然而门楼却是青砖的,上面刻着“元墓”二字,门楼的侧墙上立着一块断碑,我本以为是块古碑,细看之下,碑额上却刻着“文物古迹保护标志”几个非楷非隶的别扭字。
墓园的大门
进入园中
元好问墓
这个园里的面积要比野史亭大一倍,砖铺的甬道两侧有着石像生,最特殊的是前面一对看上去既像狮子又像猴,也许这是金代人的审美情趣,我未曾考证过。甬道往前30米又是一个小亭,像是休歇亭,亭子的正前方就是元好问的墓了,墓丘占地面积不大,约五、六平米,高不过两米,跟整个园内的面积相比完全不成比例,墓的正中长着一棵粗壮的老槐树,墓的右方立着一块石碑,碑额写着“遗山先生墓铭”,墓前的供桌形式有些特别,用石头雕刻成嫩芽破土状,上面似乎摆着几本书。
古碑
雨中
整个墓园加野史亭,占地面积超过百亩,除了淅淅沥沥的雨声,听不到任何的鸟鸣,安静至极,我一个人在园中边走边找,有着安静而悠长的思绪,不知为何脑子中却默念起了戴望舒的《雨巷》,愁怨的姑娘在这里肯定是遇不到,刚才消失的老太太却让我心有余悸,怎么可能一瞬间就不见了,想到这时,又担忧起自己怎么离开这个院落,虽然是老太太,看来只能再去求助于她了。
不知这是不是享堂
萌萌哒
再回野史亭,将各个角落看了一圈,却仍然找不到那位老太太的身影,这反而让我这个不信鬼的人心下飘过了一丝紧张,赶紧回到墙根儿,看到旁边的一摞废砖,把这些砖头搬到墙根儿,总算翻到了墙外。脚落地的那一刹那,我深深地出了口长气。
閱讀更多 芷蘭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