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馬路有三怪,排第一的就是波螺油子

波螺油子

波螺油子位於膠東路。對波螺油子,即便是青島人也有一些誤解。有些人把用馬牙石鋪裝的道路都稱為波螺油子,認為這是一種道路鋪裝的方式。其實,這是不對的,波螺油子就是一個地方,換句話說,就是膠東路。

波螺是青島人海螺的俗稱,而螺旋形的螺肉就稱為波螺油子。波螺油子就是一條螺旋形的道路,這條路把膠州路、熱河路、萊蕪一路、二路等幾條路連接了起來,其內部繞軸呈現出酷似螺肉的盤旋狀,所以就有了“波螺油子”這一名稱。

青島馬路有三怪,排第一的就是波螺油子

青島馬路有三怪,排第一的就是波螺油子

青島馬路有三怪,排第一的就是波螺油子

青島馬路有三怪,排第一的就是波螺油子

第一次聽說波螺油子大概是四五歲的時候,有一個同鄉來家裡給姥爺拜年,說起新搬了家,住在波螺油子。那時候覺得波螺油子很遠,而且這個特殊的名字也讓人沒有辦法想象出究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長大後才發現,原來波螺油子離得那麼近。青島的道路很早就有三大怪之說:“波螺油子”、“馬路蓋在房子裡”和“轉了一圈又回來”。馬路蓋在房子裡說的是大窯溝的大臺階,在大窯溝一文裡已經說過,今天要說的就是波螺油子。

青島馬路有三怪,排第一的就是波螺油子

一、波螺油子的由來

青島馬路有三怪,排第一的就是波螺油子

波螺油子的位置在膠州路與熱河路連接的高地處向東南方向,周邊是觀象山、伏龍山與貯水山、青島山的餘脈圍繞的一片小窪地,窪地的最低點大約是在蘇州路附近,因為臺階路我們現在大概能夠判斷出蘇州路與一街之隔江蘇路至少是有十幾米的高差的,這種高差在熱河路頂端幾乎達到了最大值,因此從這裡一直延伸下來的道路也就只能修成S型,這便是最初的波螺油子。蘇州路是波螺油子的最低點,所以在蘇州路以西波螺油子蜿蜒西上,到達膠州路、熱河路與上海路、江蘇路的連接點,形成五條路的交叉點;而在東半部分則走出來,與伏龍路交匯。實際上,現在我們清楚了,波螺油子就在現在膠寧高架路從天地山城到膠州路這一段的橋底。

青島馬路有三怪,排第一的就是波螺油子

二、馬牙石與波螺油子

波螺油子是用馬牙石鋪設的。在青島有很多路是用馬牙石鋪成的,這源於最早德國人在進行青島的規劃時就定下的一條規矩,當路面的坡度大於一定角度,行人行走會有困難時,道路要用馬牙石鋪設。所以在魚山路、福山路、德縣路和肥城路等等很多道路都使用了這種馬牙石鋪裝。然而,由於某個來自於省城的主流媒體自以為是的一篇報導,讓很多人以為用馬牙石鋪裝的道路就是波螺油子。其實這是個基本的邏輯錯誤。比如德縣路和肥城路等道路用馬牙石鋪裝的路段都是筆直的,哪有什麼波螺油子呢?當然這個自以為是的媒體還做了更加自以為是的深度解讀:青島人把圓滑的人叫做“油子”,馬牙石經過多年的行人行走,磨得很光滑,就像油子一樣,疙疙瘩瘩的又很像菠蘿,所以就叫菠蘿油子。很佩服這個媒體的想象力,或許是人家太有文化的緣故吧,也就不願意跟那些沒有文化的青島人做什麼考證了。事實上膠東路在幾十年前就叫波螺油子,為了增大摩擦,那時候馬牙石是有溝槽的,這油子二字又怎麼能和油滑扯上關係呢。波螺油子名稱的來歷其實就是因為其道路的螺旋形走勢。在膠東的大部分地區,油和肉的發音是區分不開的,這一點連侯寶林先生都知道。所以波螺肉就變成了波螺油,這條形狀看上去像波螺肉的路就成了波螺油子。

青島馬路有三怪,排第一的就是波螺油子

三、波螺油子往事

青島馬路有三怪,排第一的就是波螺油子

青島馬路有三怪,排第一的就是波螺油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