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民勤:拉条子拉出来的绵长家乡味儿

“老板,来碗二细,辣子多多,醋多多哈”


“老板,要一个大宽”

“老板,来个毛细,不要香菜儿”

…………

清晨的第一道光,被一声声的牛肉面馆的小二所打破。金城的清晨是由这牛大碗的香气儿所爱抚。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民勤人来说,这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牛肉面却远远逊色于老马家灶台的那一碗拉面,那个被我们亲切地叫了好多年的拉条子!

舌尖上的民勤:拉条子拉出来的绵长家乡味儿

那一碗拉条子,拉得韧性十足,香滑爽嫩,嚼劲爆棚,满嘴享受。好像,在民勤,有拉条子,才叫过日子,才能过日子。日子,在那一碗碗的拉条子里被拉长,拉得民勤人坚韧不拔,拉得民勤人节节高升。

好像,这拉条子,就是民勤人。

老马一家子最爱吃的就是这拉条子。自己家种的粮食,加好,倒在面柜里,每日饭点,老马家的就去挖上两碗,和面,给她的家人们做拉条子。

说到和面,可是做拉条子的基础,马虎不得。冬季温水化盐,其他季节凉水化盐。和面的过程中要用手掌子使劲地搓着,揉着和,这样可以把面筋充分地刺激开。和面完了就到醒面,冬季天冷,一般醒上个半小时左右,平时有二十分钟左右足矣。有时候家里来客人,面剂子大,就要把它揪成两剂子,抹上香油,盖到盖盆里醒着。醒好咯,擀面杖擀好,用切刀离开,一拉,转身,下到滚水锅里煮。一般煮拉面,加入少量的醋为妙哉。

舌尖上的民勤:拉条子拉出来的绵长家乡味儿

老马家的知道,女儿玉婷喜欢宽叶子,当家的喜欢韭叶子,儿子喜欢鸡肠子,而自己,则是最后,要拉得又薄又细,才不愧对自己的胃。拉好拉条子,看着满桌子的津津有味,老马家的也就开心了。每每吃拉条子,总是要泼上红辣子,榷蒜,炒上青辣子菜,泼上葱花儿,这样才不辜负这拉条子。冬天来了,没有青辣子菜,就捞上咸菜,酱辣子,取上一瓶子西红柿酱,再炒个粉条肉,让家人吃得满口香。吃完了,那奶色的面汤,每人给呈上一碗,溜好缝缝儿,也算是老马家功德圆满了。因为他们高兴,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老马家来客人时,拉条子也是老马家待客的最必不可少的食物。与众不同的是,来客人,拉条子就做成了哨子面,以示对客人的重视和款待呢。

舌尖上的民勤:拉条子拉出来的绵长家乡味儿

老马家的女儿最爱这拉条子。从小吃到的,好像慢慢感悟了这拉条子里的意蕴和悠远的民勤精神。

民勤人,就是那一碗拉条子。从镇蕃到民勤,就恰似那粮食到面粉的演变,经历过疼痛,终于到了百炼成金。和面,见证了民勤人的发展,民勤人的团结。醒面,民勤人在等待,寻求一个个发展的契机。拉面,民勤人的创新,有宽,有细,圆的,扁的,各式各样。进锅煮,滚烫的开水,检验着民勤人的坚韧,最终,民勤人在脚镣上起舞。出锅,民勤人就这样,征服了世界,征服了自己,成为了自己的王者。可惜,永不止步是民勤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加入调味料,让自己更加吸引人,让其过目不忘,入嘴,便此生相恋。

舌尖上的民勤:拉条子拉出来的绵长家乡味儿

就是这样的民勤人,这样的民勤人拉出来的拉条子,绵长的家乡味儿。终于,那一碗拉条子拉出了五湖四海的民勤的儿女,他们茁壮成长,在那里,守望着这民勤!

啊,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我亲爱的民勤,我爱的民勤拉条子,它在祁连山下,在红崖山,在苏武牧羊走过的土地上,越来越响亮!

舌尖上的民勤:拉条子拉出来的绵长家乡味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