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名村鎮——高莊街道

高莊街道辦事處隸屬萊城區,因駐高莊村,處以村名,稱高莊街道辦事處。地處萊蕪市南郊,北與鳳城街道辦事處隔汶河相望,東與顏莊鎮毗鄰,西與牛泉接壤,南與新泰市蓮花、新甫二山之分水嶺為界,地理座標為東經117°38′,北緯36°07′。轄90個行政村,面積150.7平方公里。明弘治年初,李姓由李家封邱遷此建村,因址在麻埠嶺北平坦高地上,故名高莊。高莊行政建置沿革多有變化,從古至今,歸屬屢經變遷,明清歸萊蕪縣所轄。清末屬南鄉的汶陽保、西廂保和東鄉的故事保所轄。民國初年歸一區(城區)、三區(漢南)、四區(顏莊)所轄。1941年屬新甫縣。1943年,始歸新泰縣,旋歸新甫縣。1945年10月稱汶南區。1950年改稱第六區。1955年複稱汶南區。1958年設高莊鄉,同年10月,改稱高莊公社。1960年撤銷,北部歸礦山公社,東部歸顏莊公社,西部歸牛泉公社。1964年恢復建制。1984年改稱高莊辦事處。1985年10月,改稱高莊鎮。2000年12月,鄉鎮區劃建制調整,與南冶鎮合併新建高莊街道辦事處。

萊蕪名村鎮——高莊街道

高莊街道辦事處山區、丘陵、平原各佔三分之一。南部,蓮花山連綿百里,北部大汶河潺潺西流,由南向北自高而低,依次呈階梯形傾斜。由東向西呈“四峽三河”的地形,以蓮花山為基點散射狀分佈。發源於蓮花山的蓮花河、新甫河、汶南河蜿蜒而下注入大汶河。高莊山川秀麗,勝蹟眾多,人文底蘊豐厚。舊萊蕪八景中的“蒼峽雷鳴”景觀就在高莊境內。

萊蕪名村鎮——高莊街道

蒼龍峽

蒼龍峽在勸禮村東,是魯家河與汶南河的接口處,峽口與峽底落差30米,是南部丘陵與北部平原的交界地段。明《嘉靖萊蕪縣誌》載:“蒼龍峽在縣西南八里,兩山相峙,水聲如雷”。峽岸怪石嶙峋,山石斷崖對峙,上有拱橋飛架,如長虹凌空;兩邊峭巖如劈,似高牆矗立。每逢雨季,大雨傾盆,瀑流直瀉,似飛龍驟下,直衝峽底。瀑落之處潭深數米,水渦急旋,浪花飛濺。整個峽內煙波蕩蕩,巨浪滔滔。飛瀉的瀑布聲,若龍吟虎嘯,似驚雷震天,可聞數里。峽西岸有一天然石洞,可容數千人。峽內怪石嶙峋,千姿百態。特別是東崖石縫中兀起的一大溶洞,形若蒼龍,每當天晴,斜陽東照,石龍倒映水中。待到波隨風起,影隨波興,但見鱗光耀眼,宛如蒼龍游動,故取名蒼龍峽。峽東原有始建於元代的七級寶塔,西面有建於明代的望峽樓閣。明代天啟年間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等處地方、並提都軍務兼理河道的亓詩教即歸隱於此。清初,陝西榆林兵備道按察司副使張道一也曾在此隱居。懸崖石壁上有金元與明清達官名人的摩崖石刻多處,如“醉石”、“醉翁”、“待月”、“桃林”、“雲窩”、“雲堤”、“謝公墩”、“藏珠泉”等。這些石刻有的氣韻生動,章法獨特;有的剛柔相濟,富於變化;還有的於端莊穩健之中透出飄逸瀟灑之氣,為萊蕪石刻中的珍品佳作。在蒼龍峽南門西側的臥石上,有一題有“醉石”兩個大字的摩崖石刻。“醉石”二字是亓師教的好友淄川名士張中發題寫的,仔細欣賞其“醉”字右側猶如蒼龍仰天長嘯,其左側如同駿馬昂首奔騰,此題刻寫的酣暢淋漓,刻的妙手傳神,既蒼古渾厚,又飄逸瀟灑,極具藝術價值。

萊蕪名村鎮——高莊街道

明代蒼龍峽望峽樓

在蒼龍峽西面,現存一座二層小樓,亓詩教名為“望峽樓”,張道一更名為“樂飢齋”,其南北長6.8米,寬4.6米,高9米,石牆、黑瓦,樓面西,二樓有西門,門寬1.1米,高2米餘。東、南、北三面有窗、距西門2米處建有與二樓門坎齊平的樓梯狀的吊橋墩,高3.7米。自橋墩頂鋪長木板達二樓過門石上,過橋才能進二樓內,二樓東牆上有窗,可觀蒼龍峽景觀,因名望峽樓。峽西原有花園,佔地東西長80米,寬23米,園內有名花、有亭、養魚池。故又名望花樓。

萊蕪名村鎮——高莊街道

張四教肖像

《續修萊蕪縣誌》載:樂飢齋“在縣南蒼龍峽西岸,初為邑先達亓詩教故園。兵憲張四教購得之隱居其中,取衡門詩意以名其齋。”張四教1602年生於萊城區和莊鄉張家臺村,曾任陝西榆林兵備道按察司副使,隱居此後,嘗言曰:“上有藍天麗日,下有青山綠水,中有不貪之心,還復何求?”故以樂飢齋為名。

高莊街道辦事處還是道教名人安期生修煉之地。據《中國人名大辭典》載:“安期生,秦琅琊(今膠南)阜鄉人,曾賣藥海上,師從河上丈人學習黃老之術,時人皆言千歲翁。”相傳他曾在安仙村的安仙寺、老

君堂、鳳凰山和仙人山上隱身修道。萊蕪的仙人山、仙人洞、仙人遺蹟、安仙村等等皆因此而得名,史書上亦多有記載。元代,濟南萊蕪等處鐵冶都提舉司把安期生作為主管冶煉的神靈進行主祀。元代大德二年(公元1300年)曾文秀《重修安期真人祠碑》曰:“鳳凰之山,有古仙人堂,父老相傳,以為真人安期生也......國朝自立提舉司以來,每歲例以季秋率僚屬奔走祠下享以牢,禮成而後興役。”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重修安期真人觀記》曰:“及觀斷碑,有漢、唐篆文,略載安期真人之事。”明代以前,對仙人安期生祠、堂、觀的維修和祭祀從未斷過,而且香火旺盛。明嘉靖《萊蕪縣誌·古蹟》載:“安仙寺,安期生寓煉於此,知縣陳甘雨塑其像,匾曰:‘蓬玄寓煉’。”《萊蕪縣誌·仙蹟》載:“安期生,修煉於縣之南山,因名仙人山,舊有仙人堂,今廢。”明代縣儒學訓導毛冕在《老君堂記》中寫道:“考安期真人,秦人也,隱居是邑鳳凰山下,修煉吐納,遂以成仙。”明代林建邦《復仙人堂記》亦曰:“因歷覽唐宋元三朝碑墨,言安仙者甚祥”。如今,仙人山、鳳凰山、老君堂、安仙村一帶仍有其遺址和傳說。白馬峪村北一條小溪中,至今還留有傳說是安期生書寫的大字摩崖石刻篆書“仙溪”二字。

萊蕪名村鎮——高莊街道

仙人安期生

秦始皇曾在此邂逅安期生。劉向《列仙傳》載:“秦始皇東遊曾與語三日夜,大悅之,賜金璧值數千萬,皆置之而去,留書與赤玉舄(音鵲,意喜鵲)為報,曰:後數十年,求我於蓬萊山下。後始皇遣人入海求之不可得,立祠阜鄉亭邊十數處。”安期生修煉的仙人山,就在蓮花山下,而蓮花山上就有秦始皇東巡時駐蹕的遺蹟,據《增修新泰縣誌·八景》“新甫擁翠”條下載:“高峰前有云孤(谷)寺,秦始皇封禪泰山東巡駐蹕。”新甫山即蓮花山,位於萊城區與新泰市交界處。

萊蕪名村鎮——高莊街道

仙人山

在高莊街道辦譚家樓村西有仙人寨。《續修萊蕪縣誌》載:“仙人山,在鳳凰山南,相傳安期生隱此,上有安期觀。”仙人山,海拔509米,面積1.5平方公里,青石山,植松柏,北望此山,尤如仙人頭肩,又有仙人安期生在此修仙,故名仙人山。仙人山巔,周有懸崖,險峻異常,山麓梯田層層,山腰松柏蒼蒼,山巔古蹟猶存。古蹟有山寨、仙人堂、仙鶴冢、知縣陳甘雨之子陳兆科墓,仙窟鶴巢、摩崖、石刻等景觀。山寨位於仙人山頂,沿懸崖邊緣而建,東西長320米,寬56米,現存殘牆,寨東部殘存幾十個石房牆基,並有一碾盤。仙人堂位於山寨之巔,有石牆廟三間。《嘉靖萊蕪縣誌》載:“仙人堂,在縣南二十里,安期生修煉於此,有唐、宋、元三碑記。國初為娘娘廟,嘉靖二十六年,知縣陳甘雨更塑其像,有復仙人堂記”。據此而知,仙人堂最晚建於唐代,現石牆猶存,是供奉安期生的地方,仙鶴冢和陳甘雨之子墓在仙人堂西,原存石板墓和塊石砌成的墓,石板墓用五塊大石板砌成,長約2米,寬約1米,兩墓已被破壞。《嘉靖萊蕪縣誌》載:“仙丘化鶴壠,在縣南二十里仙人山上,有寶墨亭及華表。”現寶墨亭和華表已無,僅存陳甘雨撰文的《述僧問解》碑。

萊蕪名村鎮——高莊街道

萊蕪知縣陳甘雨題朝陽洞

仙人山石刻在山東南面,有明代以前題刻的“浴鶴”,明知縣陳甘雨題刻的“宮山一覽”“第一山”摩崖,有雪蓑子書的“雪蓑綸巾”“野客琴座”等題記,山頂有八塊石碑,其中有濟南萊蕪等處鐵冶都提舉司管轄碑,是元代礦冶史的寶貴資料。

在仙人山左,原有漢武帝舊遊坊,今無。山右建有老君堂,古蹟較多,達官貴人,文人名士也聞名而來,覽勝祭仙,刻碑詠詩,因此留有較多的詩篇。

萊蕪名村鎮——高莊街道

蓮花山

高莊街道辦南部有蓮花山,原名新甫山,因漢武帝求仙於此,又名宮山。主要有九個山頭,因形如蓮花,故名蓮花山。主峰蓮花尖海拔994米,是萊蕪第一高山。蓮花山高風峻骨,單看一峰,其狀如尖尖荷苞,目睹群峰,則猶如出水芙蓉,別有一番景緻。有詩讚曰:“蕊突瓣環似蓮花,嶺重峰疊都是山”。當氣候條件適宜時,遊人的影像也映在光環之中,如入幻境,這就是著名的萊蕪古八景之一的宮山夕照。

蓮花山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詩經》就有“新甫之柏”的記載。公元前10年,漢武帝曾巡遊蓮花山,遺有“迎仙宮”“漢離宮”、“甘露宮”等古蹟。唐宋以來這裡為一方香火聖地和遊覽勝地,形成了佛道儒諸家並存,互相影響的文化格局。縱覽山中諸多景觀,廟宇、庵堂遺址,亦可洞觀蓮花山輝煌的古代文明。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蓮花山為革命根據地,著名的“蓮花山起義”彪炳千秋,新甫縣遺址,已成為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教育的基地。

萊蕪名村鎮——高莊街道

萊蕪生薑

高莊街道辦還是萊蕪生薑的主產地。萊蕪生薑是全國名貴產品和中國蔬菜優良品種,已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以姜塊肥大、皮薄絲少、辣濃味美、色澤鮮潤著稱,富含多種維生素,既是調味品,也是保健品,益胃脾、散風寒、止嘔吐,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早在1960年2月全國“三辣”規劃會議就把萊蕪生薑列為名貴產品。中科院把萊蕪生薑編入《中國蔬菜良種》一書。1997、1999、2001年,連續三屆在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被評定為名牌產品。1961年萊蕪被列為省屬生薑、大蒜、大蔥商品基地,1997年8月萊城區被命名為“中國生薑之鄉”,生薑產業被確定為“國家星火區域性支柱產業”。2004年生薑種植面積14.97萬畝,年產量29.06萬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