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高三學子:熟讀經典片段,何愁作文無米下鍋?

2. 有人疑問,古詩文默寫在高考語文中佔比不多,為什麼要讓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去背?以"應試心態"對待傳統文化,難免會產生"劃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學生如此回應:"背誦的許多內容已經忘記,但在誦讀經典時,心靈受到的觸動、激發的思考和從中汲取的養分,將受益終身"。我們重溫那些代代相傳的詩詞文本,不是因為它們行將消失、即將毀滅,也不是因為我們憂思古人、戀舊復古,而是因為它們記述著我們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滋養,是我們走向復興的精神支撐。在今天這個文化多元、選擇多樣的時代,我們應有視通萬里、貫通中西的容納胸懷,也要激發返本開新、別開生面的時代創新力,但決不能脫離傳統文化的根脈。說到底,現代中國人的心靈仍然渴望著古典詩詞的甘霖,恰如現代中國的前行,同樣需要從傳統的文化原鄉汲取精神力量。——《

在詩意裡追尋"文化原鄉"

獻給高三學子:熟讀經典片段,何愁作文無米下鍋?

3. "星"聞報道應當有價值堅守、價值擔當,追什麼"星"、推出什麼"星"聞,媒體責任重大。不能為取悅受眾而"失向",不能為吸引眼球而"失真",不能為刻意迎合而"失態",更不能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爆料"淹沒我們的生活。媒體的價值引領,不是關注誰要結婚生子、誰又離婚出軌,而要告訴人們什麼是應該肯定和讚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應多一些激濁揚清、少一些譁眾取寵,多一些積極向上、少一些庸俗格調,把更多鏡頭和版面投向那些功勳卓著的民族英雄、苦幹實幹的科學巨星、令人敬重的學界泰斗,投向那些愛崗敬業的勞動模範、崇真揚善的道德先鋒,讓他們的事蹟和精神成為激勵全社會不懈奮進的強大力量。——《"星"聞報道要有價值堅守

4. 對於熱愛閱讀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堪稱最豐盛的時代。然而,與過去單一的選擇相比,如今"過剩"的選擇機會,也讓人困惑與惶恐。在五花八門的新書中,什麼書才是好書?在紛繁蕪雜的信息海洋中,哪些消息才是有效的?有作家說,在信息海嘯中,讀書要會做減法,要學會找"小島"、找"海床"、找"支點"、找"自己"。誠哉斯言!當前,"讀書好"已是社會共識,但得承認,"好讀書"和"讀好書"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標。更堪憂的是,為數不多的閱讀時間,往往被營養價值不大的無效信息所裹挾,被缺乏深度的平庸書籍所填塞。於是,我們變得無所不知,卻無一精通;我們看似很忙,實則很盲;我們沒有遇見更好的自己,而是失去了自我。這愈發證明:讀屏時代,更需價值堅守。——《

從"讀書好"走向"讀好書"

5. 城鎮化大潮呼嘯而至,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文地理、道德教化面臨挑戰。今日之中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數千年形成的地域家族約規均在被解構,而城鎮化帶來的系列難題,在中國呈現得更為突出和棘手。事實上,人們更常關注土地拋荒、農民高齡化、誰來種糧等農村經濟困境,卻容易忽略因城鎮化帶來的相關社會管理難題與深層人文困境。村莊空心、老人空巢、兒童留守,使一些地方成了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和社會治安的薄弱點。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民工,不僅飄離了親情的溫暖,也遠離了家族的規制。處身這樣的時代,或許更需借重先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智慧,努力培厚家庭倫理、精神文化的土壤,進而促進社會風氣的向好向善。——《慎終追遠,培厚精神文化土壤

7. 哲人有言,有些人過了30歲就"死"了,因為之後的歲月裡全在模仿自己,機械地重複習慣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適區的慣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裝舊酒,反覆顯擺曾經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張照片,底片卻還是一張;比如習慣於守成、放棄了創新,在踟躕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裝樣子,有難度的不願幹,沒有先例的不敢幹。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難免會在舒適中"過早地死亡。——《

生命是棵長滿可能的樹

8. "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精神世界富有奮鬥精神的人,即便皺紋爬上額頭,心海也可以永遠激盪著青春旋律。戰勝精神早衰的秘笈,其實就在於奮鬥二字上。築牢理想信念的魂,深扎艱苦奮鬥的根,生髮"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勇氣擔當,青春才能展現它應有的閃亮色彩。不經風雨,怎能望見雨後彩虹?不去大海中搏擊,怎能知曉迎風斗浪的美好?多一分進取少一分安逸,多一分闖勁少一分守成,做好精氣神的"加減法",我們才會如革命先驅惲代英所言,"每日須闢一新境界",使人生更加豐富和開闊。——《"少年無向易中輕"

獻給高三學子:熟讀經典片段,何愁作文無米下鍋?

9. 正如登山需要階梯,進入經典作品的世界同樣需要拾階而上。詞語的分量是不同的,有些輕如鴻毛、浮浪輕佻,有些則重如千鈞、莊嚴肅穆。經典作品中的主題,一般歷千載而不變,充滿泛著古老銅綠的端莊大詞,諸如民族和命運、歷史與興衰,等等。理解這些主題是困難的,需要藉助思想的階梯。有時,通過一部經典去理解另一部經典,方能參透義理之精妙,醉心於雲蒸霞蔚的經典意象,比如國學上"以傳注經"的傳統就是如此。有時,理解經典也需要人生的準備。正如陳年老茶需要用沸水才能澆出厚重餘味,理解經典也需要我們用老水手般的人生閱歷,用經久不息的溫熱內心,澆開經典作品中只屬於獨特個體的專屬氣息。惟其如此,方能找到每個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讓經典的鑑賞者代代不絕……

閱讀經典,如同聆聽山巔之城的智者們穿越時空的遙遠迴響。經典作品代表著人類精神的複雜性,標誌著我們共同的先輩曾經抵達過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它不僅讓人懂得地上有花、天上有星、人有靈魂,還讓人懂得,在無窮的遠方和無涯的歷史中,有許多偉大作家和我們思考過同樣的主題,體驗過相似的況味。那是一種對人心的理解和體恤,猶如一雙越過時空的溫暖臂膀,環住一個個困在冰冷湖面的靈魂。經典作品以銳利的穿透力,讓那些只知和現實討價還價的人們,懂得什麼叫對這個世界愛得深沉、情之激越,什麼叫思想的力道和思考的痛感。——《

品讀經典,聆聽高處的聲音

10. 你的態度,決定謠言出路。如果大家都能主動說"不",謠言恐怕也就不成其為謠言了。有人可能會說,我知識有限,沒法判斷這麼多信息。的確,每個人都有盲區,但如果自己都不知道真假、搞不清對錯,又為什麼要分享轉發呢?信息時代,你就是一個自媒體,也有著"媒體責任"。看到種種"警惕""驚爆",多一個心眼,有點"科學精神";面對種種"解密""內幕",多打個問號,抱點"懷疑主義",謠言的生存空間就會少些、再少些。——《你的態度,決定謠言出路

11. 不變,可以有很多種詮釋。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以驚人定力創作出鉅著《紅樓夢》,這是不變;韓惠民與妻子照顧初戀女友34年從未間斷,用一生踐行愛的承諾,這是不變;故宮文物修復匠人"擇一事,終一生",用手日復一日摩挲時光、靠工匠精神定格歷史,這是不變;科學家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分離試驗中歷經380多次失敗始終永不言棄,這也是不變……無論何種形式,"不變"之中閃耀的德行修養都同樣熠熠生輝。正是這一道道光,如同精神的火炬、道德的燈塔,為前路驅盡黑暗,為後人照亮征程。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辯證看待變與不變,用堅持、恪守、篤定去點燃靈魂的火炬,為信仰、信念、信條標註出不朽的刻度,我們自能在不變的堅守中不惶惑、不疑懼,坐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在變動不居中寧靜自守

12. 假如你現在的能力是"1",以後每天在"1"的基礎上多努力1%,堅持一年,"1"就變成了1.01的365次方,約等於37.7834。倘若每天懈怠1%,一年之後,"1"就縮水為0.99的365次方,約等於0.0255。101%與99%的差距僅為2%,但一年時間後結果卻堪稱天壤之別。這有力印證了一句名言,"最快的腳步不是跨越,而是繼續;最慢的腳步不是小步,而是徘徊"。趙忠賢"堅持每天多工作一會兒",終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何祥美"逼著自己每天比別人多練幾分鐘",終成享譽全軍的三棲精兵。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才能在量變中擁抱質變。否則,即便有再高的天分、再優越的環境,也難免"泯然眾人矣"。——《"算"出來的成功

獻給高三學子:熟讀經典片段,何愁作文無米下鍋?

13. 一位作家說過:心中擁有太陽,才能給人陽光。家風建設的最大原動力,莫過於父母長輩的親情心和責任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風傳承、品德養成,更多是靠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努力做一個文明建設的"主人翁""播種者",而不是"局外人""坐等者",方能幫助孩子形成美好心靈,促使他們健康成長。自然界把大氣從高氣壓處向低氣壓處的移動定義為風,美好道德觀念從父母長輩往下一代的渲染和傳遞,正是家風的首要含義。"誠"至則"風"成,真切誠懇的態度絕不能少。——《培厚家庭文明的"累土"

14. "藍瘦""香菇"一出現,眾多品牌借勢營銷,少數媒體也大做文章,甚至有企業迅速搶注了這四個字的商標。還有很多詞義不佳、不雅的新詞,在公眾人物、公共空間和不少媒體的不斷提及、反覆使用中,反而長盛不衰。

憂心於此,絕非是有語言潔癖。試想,一些涉髒涉黃的所謂新詞,在孩子們那裡脫口而出,難免會讓人哭笑不得。試想,若干年後翻看我們的書籍報紙,滿版皆是"火星語""顏文字",會不會啞然失笑?再試想,一些低俗的新詞廣為傳用,又讓人對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做何觀感?那種一味標新立異、忽視漢語傳統的"時尚",那種傳播奇詞怪語乃至低俗語彙的"風潮",一方面可能影響漢語言文字的規範性與純潔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對社會文化產生負面影響。 ——《

讓語言之河澄澈明淨

15. "速成"是匠心的剋星,欲養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製濫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訴我們,急於求成於事無益,急功近利更難立身。唯養一顆匠心,不迷於聲色,不惑於雜亂,沉潛自己、專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製造、養殖種植,還是行醫執教、著書立說,行業千萬種,從業者至少都應該有一顆基本的"匠心"。這顆匠心,不僅是對規律的尊重,對創造的敬畏,更是一種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養此匠心,則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種寧靜致遠、潛心於事的定力。涵養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圖,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別讓速成毀了匠心

獻給高三學子:熟讀經典片段,何愁作文無米下鍋?

16. 一些人塗抹事實、曲解史料,雖然表面上打著"解密歷史""還原真相"等幌子,根本上還是難逃名、利二字。仔細推究,他們在價值觀上一味利己,為沽名釣譽而不惜歪曲真實、為追逐私利而不惜擾亂視聽,於利己主義的死衚衕兜兜轉轉;在認識論上主觀先行,人為割斷實踐與認識的聯繫、混淆真理與謬誤的邊界,於主觀主義的淵藪中不見天日;在方法論上輕率武斷,只顧一點不及其餘、流於表象疏於本質,於形而上學的陷阱裡漏洞百出。最終,也必然會遭人厭棄。

葆有足夠的溫情與必要的敬畏,無疑是對待歷史應有的一種姿態。對個體而言,儘管大多數人都沒有歪曲歷史事件、醜化英雄人物的惡意,但隨著社會價值日益多元、傳播技術日新月異,也應注意對極少數處心積慮者保持警惕,並自覺抵制披著多種外衣的歷史虛無主義現象。因為無論在歷史事實、人類良知面前,還是在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面前,總有一些底線不能被擊穿,總有一些雷池不可被逾越。 ——《敬畏歷史,就是捍衛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