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过谦者怀诈,过默者藏奸”?

云浮文化

过谦者怀诈,过默者藏奸”这句话的意思是太过谦虚的人有可能是心中有诈,狡猾之人;太过沉默的人有可能是奸诈恶毒之人。意指看人不要只看表面,受表面迷惑,是古人留传下来的识人的经验之谈。

这句话的原文是“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或藏奸”,出自明代官员徐学谟的诗词名句。徐学谟是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历荆州知府,累迁右副都御史,官至礼部尚书。

从徐学谟的简介中可以看出,作者生前经历过官海沉浮,官场是个非常考验人性的地方,钱、权是检验人性的试金石。

他接触过各种阶层的人,阅人无数,经历丰富,凭阅历经验总结出“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或藏奸”,这句透过表面看本质的慧眼识人的经验之谈。

“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或藏奸”的意思是谦虚是美德,但过于谦虚了,就是虚伪,很假,不真实,很有可能是狡猾之人;

缄默是美德,但过于沉默寡言的人可能是有心机、奸诈恶毒之人

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拍成电视剧中的一个人物角色---慕容复,外表给人风度翩翩,温文尔雅,谦谦公子的形象,实际上他是为了复兴大燕国潜伏在武林中,为人心机颇重、城府极深,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慕容复就是表面上看起来风度翩翩,待人谦虚有礼,实际上是为人心机深沉,狡猾,阴险的奸诈之人。慕容复这个角色很好的诠释了“过谦者怀诈,过默者藏奸”这句话的意思。

“过谦者怀诈,过默者藏奸”是古人传下的智慧结晶,经验之谈,意指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被表面迷惑,识人要透过表面看本质,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这句话也侧面告诫我们做人要真实真诚,该发言时就应该发言,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么虚伪,做个坦诚相待,真诚的人。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或藏奸。 ——明代·徐学谟


过谦者怀诈,过默者藏奸。我的理解为;凡事有度,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一个界限,要掌握好相应的尺度,不能太过。就像有句老话“貌甚善宜防其奸”一样,谦虑本来是一种美德,可一味的自谦让明明不如的人都感到难堪和不安的地步,那就是过“度”了,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并让人感觉到心机重,城府深而不好再打交道。



过默者藏奸的本意是不透露,不公开,让你摸不透心理及心意,是个深藏不漏的人,善于伪装及隐藏的很深。无论“过谦”还是“沉默是金”的这两类人都是阴险而不好打交道的人。


西域瘦驼

明朝礼部尚书徐学谟说:“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或藏奸。”


谦虚与沉默,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受益”、“沉默是金”,都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要太张扬。不过凡事都要讲究适当,否则,过犹不及。例如:你是个书法家,别人夸你字写得好,你回答一点也不好啊!都是乱写的啦!或者你是一个公认的很聪明或很漂亮的人,但当别人赞美你聪明或漂亮时,你总是回答:“我其实很笨啦……其实我长得很难看啦。”这种与客观事实相违背、不坦诚的回答,如果再配上与语言不符的表情,那么就会让人感到你这样表现出来的谦虚,很反感!其实就是骄傲的另类表现。另外假如你发现别人身处险境,而你却是在旁边沉默不语,一心只想看人的笑话,幸灾乐祸,这种不光明的做法就是心怀鬼胎。


因此,做人要在真情真意、坦诚光明的基础上适当的谦虚和沉默是不错的,古人也说“近君子,远小人”。说的就是要自己分的清楚谁是小人谁是君子。要是碰见没有任何爱好、没有任何缺点、过分谦虚或阴沉的人,那你就要好好考虑要不要和这种人深交了,因为他们要么虚情假意、要么奸诈虚伪。

人有其短,必有所长。性情急躁者,则办事速;好发火者,多能主正义;好吹嘘者,多为热情之士;脾气犟而大者,则性情真,惟其性情真,才敢于发脾气,此真气也。


也有虚伪之人,本就沉默寡言却装着圆滑温顺,顺人之意而为己意,圆滑温顺,看起来没有任何缺点,这种人不可深交,能不接触就不接触,因为这种人有利则聚,无利则散,说不定哪天就背后一刀。无癖无疵过谦过默之人不可深交 一箪食一瓢饮 谦恭有礼 长幼有序。


羽评历史

徐学谟原话为“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或藏奸。”

它的意思是说;谦虚,是一种美德,但过于谦虚的人,可能会很虚伪、阴险,可能心怀欺诈。沉默是一种好的品行,但过于沉默,有可能很邪恶、狡猾,可能内心中藏着奸滑恶毒。

作者徐学谟,是和张居正同时代的明朝官员,最高职务任刑部侍郎,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你生宦海沉浮,敢于仗义直言,因此对人性的理解相对比较深刻。

因此这句话成了他的一句名言,为后人所传颂。

过谦者多怀诈,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王莽。

王莽家西汉最显贵的家族之一,王莽独守清静,生活简朴,为人谦恭,勤奋好学,孝敬养母,尊敬长辈,常结交贤明之士。

王莽担任朝廷官员时,非常谦卑,尊敬朝廷内部各级官员,生活简朴,常将自己的俸禄分给其他人,甚至卖掉自己的车马去接济穷人。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篡汉自立。

以王莽的出身和在汉朝政府中央的地位,谦虚是正常的,但王莽这个人,则过分的谦虚,过分的压抑自己的言行和需求,从而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

最后借助自己的好名声,王莽当上了安汉公和太傅,位列三公之上,控制了汉朝中央政府的大权,并最终当上了皇帝。

后世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凡是作伪之人,必然有所图。

过默者或藏奸,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一生谨慎小心,少言慎行,这让他躲过了一次次灾难,看过电视剧军事联盟的人,就会很清楚这一点。

在当时的曹魏阵营,比司马懿更早成名的人太多,当时的政治斗争有比较复杂,站错队说错话分分钟都会带来灭顶之灾。

司马懿的前几任老大都不是很好伺候的主,比如曹操、曹丕、曹睿,他们都明白,司马懿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又藏的太深,怕他生出一颗犯上作乱的心,夺取曹魏江山。

甚至包括后来的曹爽,都对司马懿怀有戒备之心,想找机会灭掉司马家族。

作为成熟的政治家司马懿,深深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一直隐忍不发,沉默寡言,对于朝廷大事能不说话就不说话,避免把自己陷入政治的漩涡之中。

最后还装病不起,麻痹了曹爽,抓住机会,发动了高平陵兵变,架空了小皇帝,控制了曹魏的大权,为司马炎称帝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知传习阁

这条问题要答得到位,不容易。难点在于自我的尺度,古今大异,完全南辕北辙!

谦,《说文》云:“谦,敬也”,敬畏、敬持、敬重的意思。《荀子•宥坐》:“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易》有“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那么,在先秦典籍中,在儒家早期的思想系统里,谦,是“敬”的另一个说法。

敬,是一种宗教立场,宗教态度。是的,不要奇怪,儒家又称“儒教”。以敬为教,乃真儒、原儒之当家本色!“敬”的内含先秦典籍没有完整揭示,直至宋儒,义方大显。程伊川云:“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二程遗书》卷十五),无适,就是恒定、不变、不往不来,定然恒有。“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上同,卷十八)。很显然,这是一种功夫,一种宗教式的修练,专注于天道天理,持敬重收敛谦恭之心行圣人之教,不依外界变化而变化。朱熹对程氏此一提法评价极高,谓:“程先生所以有功于后学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朱子类语》卷十二),朱熹融会北宋诸儒说,认为儒家的“敬”有收敛、整齐、主一、敬畏几层含义。

至于“默”,孔子早云:“刚毅木讷,近于仁”,仁者默,敬者默,“动静无违,表里交正”(朱熹《敬斋箴》),这也是《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含义。卑,是定位,是人面对“道”“一”关系的自认自守。君子用这种立场来修炼自己,涵养生命,称为“自牧”,又叫慎独。《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谦者,诚于内心,敬主于一。

何者为“过”,过,就是违反,表里不一。真过者,的确非诈即奸。问题是:于天道天理面前,有过谦的吗?敬持天道入人伦,居高不傲、有功弗持、视不实之外界评价为浮云,有过分的地方吗?过分不过分,谁有资格评定,凭什么评定,你能说得清楚,说通透吗?

本质上,真正的儒家不承认“带私欲之人”有此资格。这个资格只有“天”“道”具备,人并不具备。谦者乃人内在的品格,外在的他者有何资格说三道四?硬要说,就是失德。道此言者,先问问自己,你的德行够了吗?

明人及之后的理解,与古义相背离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人乃自己的尺度,人欲是正当的,无私无欲违反世间常理的;反常者,必有图谋,非诈即奸。至此,“修身立德”反成了虚伪的本源,人不修,人不学,人不正,才是对的,可信的,应然的。

谁教你的?!

类似的观点在明朝中后期曾大行其道,与心学、禅学合流,士大夫、文人学士、市井之徒混为一谈,心性无别。难怪谈涵养,谈文化创造,明代整体上远在宋代之下,成为中国文化及道统变异变乱的朝代了。


唔好嘈

如果“谦虚使人进步”能说得通的话,基本上就否定了徐学谟老先生的“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或藏奸。”

当下社会,过谦、过默者寥寥,往往是胸有点墨就敢称大师,略知皮毛就自封为专家,到处嚷嚷,生怕人家不知道。

眼下,感觉不应该探讨“过谦”、“过默”,而是应该提醒人们如何认识自吹自擂的厚脸皮,怎样防范伪专家忽悠。

站在徐学谟的角度,这句话属于对官场识人总结,有揭穿所谓“官场厚黑学”的味道。

没有官场的沉浮,难有如此深刻体会。徐的学问不错,擅诗文,可惜官做得不爽,好不容易提职,紧接着就被贬,反反复复升升降降,在这反复升降中,倒也捉摸出官场的一些门道。

狭隘的看,他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过谦就是遮挡(诈),过默就是掩盖(奸),但这不能当作普遍道理,属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同时还能够包容别人,更不看人脸色行事。小人长戚戚,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平日里多察言观色,活得比较累。

这句话不值得推崇,还有一点,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当以修身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自己的修为越高,道行也就越高,对他人的包容力越强,对他人的奸诈也就越不放在眼里。

自身硬朗,怀诈藏奸者悚然。


布衣吴新建

好多朋友都对这句话做了很好精辟的解读。我也收益匪浅,这里我不过就是有点小小的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过谦者怀诈,过默者藏奸”。奸诈就是因为一个“过”字。过很好理解,过头了,过火了,过分了,过犹不及等等等等,凡事皆有个度,过了就要质变了,这是大家都晓得的道理。


然而怎么掌握这个火候,这个度,恐怕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学识,修养,智慧或者为人处世的原则不同,在生活工作以及社会交往中的表现也就不同。而这种表现是不是“过”,我只看这种表现是否有害,不利于人际交往,不利于工作,不利于社会。

谦者有度,该谦者谦,但倘若到了需要当仁不让,挺身而出之际还要以我不行,我才疏学浅,我能力有限为由对工作推三阻四,看他人笑话,这就真的不是谦是而是“诈”了。明明有能力,明明可以,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自谦推诿,就是使诈。而面对某种情况,问题,需要站出来说话却一言不发,保持沉默,就是藏奸!沉默寡言不是漠不关心,毫无观点,明哲保身;谦虚谨慎也不是不敢担当,推脱责任的借口。少说不说也要当言则言,低调做人也要高调做事。这样才是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谦虚不张扬,寡言而一语中的是不是就不过度呢?我想是的!


涛声依旧23268

凡事皆有度,过而则反。凡事有衡,偏而则作。就像羡慕,本身是美好的向往和奋斗的动力,过则为嫉妒,会让人胸怀狭小而奸诈,最后害人害己。

谦,是我们口授身传的美德,谦者有3读。默是我们为人处事的谨言,默者有德。谦虚使人进步,一语传颂百年。沉默是金,也是一直信奉的做人原则。但如果二者皆过度,那谦者成了虚伪,默者成了腹黑。

过谦者怀诈,过度的谦虚,比骄傲更加让人感觉虚伪,一方面会感觉不自信,但另一方面,又会感觉太过自负。言辞之中,难免让人感觉带刺。

过默者藏奸,有句话说的是,最怕不叫的狗,和不说话的人。当说夜说,是一种落落大方。不该说还说,则会遭人嫌弃。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说话,就有些可怕。


牡丹美文

这个提问是我目前看到最精彩的!

抢进来强行回答,哈哈!

谦,美德也;

默,美德也;

人生修行,20年才能修个“谦”字;30年才能修个“默”字。大哲说,谦受益,可见其功业,一个益字,露出底裤,哈哈

大哲又说,沉默是金,一个“金”字,也是底裤。

古人为什么用“金”用“益”来对标一默一谦?是古人知后世人间必行功利主义,是以警示。

再说“过”,古语有“过犹不及”,又“物极必反”,又“用力过度”,都是说本分之外,必有所图。

人心人性人力,总有不逮,而若身边人“谦逊过度”或“沉默至极”都得警惕,这类人的修炼,已经超出了人性本身,近神近妖,不可马虎。

倒是我喜欢的天下第一名士张岱,一语道出了真章,他说:

“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

人,要是没有缺点,就没了人味儿;没人味的难道还有人情味么?

人活精气神,而“过谦”和“过默”,就是典型的“无深情也、无真气也”!

这类人,近妖,修炼800年了,非我类所及!

警惕那些完美的人,远离他,多看我,我缺点无数,却是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看破红尘却依然深爱红尘。

哈哈哈哈哈哈


杜子建

关注点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就不同。正确的关注点,带来正确的认知,错误的关注点,就会带来错误的认知。比如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而如果你只关注人家的缺点,那你就会产生讨厌、骄傲的负面认知,这就是错误的关注点。

比如说下面这张图,你们关注到了什么?

很多人会看到那个黑点,但是蓝天白云那么漂亮,你为什么总是关注到那个黑点呢?这就是错误的关注点导致的结果。

“过谦者怀诈,过默者怀奸”。很多人把这句话的关注点放在了“诈”和“奸”字上,这是错误的,而这句话正确的主要的关注点应该是“过”字。

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美德,也是中国人的美德。《易经》里面总共有64卦,第15卦讲的就是谦卦,而谦卦是《易经》里面唯一一个六爻皆吉的卦。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可见《易经》也比较推崇谦字的美德。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这是美德。但是过了,就不是美德了。孔子都说,当仁,不让于师。所以把我这个度很重要,要适可而止。


默,亦是美德也。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弟子规》里面也有“话说多,不如少”的警句,沉默是金等等类似的很多。但是如果沉默的过分了,当讲不讲,知而不言,那么就是过分了。有句话这样说,“最刻毒的谎言往往以沉默的方式说出来”。

做人做事要有个度,智极则愚也。度就是分寸、尺度、界限和标准,就是恰到好处。物极必反说的就是没有把握好度。所以,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正确地把握度,掌握适度,才能恰到好处。哲人说的好,真理再往前一步,便成为谬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道理往往很简单,还需要我们躬身践行,知行合一,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