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欧阳中石先生

卞毓方/文

初识欧阳中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是师姐林江东带我去的。好不容易找着首都师大,好不容易找着欧阳中石的家。记忆中,房子不大不小,主人不胖不瘦,但是偏矮,且光头,这个光,一是没戴帽子,二是头顶没草,溜滑,还记得,老先生当天感冒,鼻子一吸一吸的。师姐那时刚从单位退下,重新选择人生目标,一是想写字,跟着欧阳老师学,二是想写文章,跟我一起耍,三是想画画,师从中央美院名家,方是时也,正举棋不定。师姐与欧阳先生相熟,请他题写书房匾额,拟的辞是“青华斋”。我报了家门,谅他记不住,也就在一旁站着,默默看。

先生展纸,拈笔,正要动手,有客到,推门就进,旋风一般,带着夸张的笑声。是女客,人到中年,正向老年过渡,且有来头、派头。后面跟着一小伙,抱着大捆书法作品。入室,寒暄,我听明白了,女客是先生的崇拜者,也是书法爱好者,近来要在某大场合搞展览,先请先生评点评点。说罢,就指挥小伙把作品展开,也不管先生是否愿意。

先生岂能不愿意。他转身,弯腰,恭恭敬敬欣赏。小伙翻一张,他赞一声“不错,不错”,翻两张,又赞“这笔写得好,那笔也好”,翻到第三张,先生自己动手,拉过作品,挑着看了几幅,说,“大体不错,搞展览,没问题。”女客要的就是这句话,笑道:“这可是您说的。”但她仍不满足,定要先生从头到尾一张一张挨序看,先生无奈,唯有从命,待一张一张看完,中间也点拨了几句,诸如应该如何结体,如何用笔等等。

客人心满意足,又带着夸张的笑声离去。

我多嘴了,实在有点忍不住,我说:“她还在学习阶段,这字展给谁看?”

欧阳先生说:“能写到这份上,也不容易,哪能个个都成为书法家。”

“五六十张,一张一张看,多费工夫啊!”我想说的是多误事,既耽误了师姐的时间,又耽误了欧阳先生的时间。

“该费就得费,”先生说,“我是老师,老师就得耐心。”

我与欧阳中石先生

再访欧阳先生,是2006年夏秋之交,他已搬进了新居。这是一套四室三厅的组合(两套一居加一套两居),入门,向右拐,是客厅。南北向带一东西拐角,不算宽敞,约20来平米。东、西、北三排书橱一摆,中间就很狭小了。先生在拐角处放了 一张小桌,作待客用,在靠南窗处也放了一张小桌,作写字用。书橱里层,摆的是一些大部头的书,如《二十五史》、《中国书法全集》、《书道全集》、《中国京剧艺术》、《季羡林文集》、《张岱年文集》、《古文观止》、《山东通史》、《泰山大全》、《中国传世名画》等,外层,搁着一些奖状、演出照,其中有欧阳先生本人的戏装,扮的是《龙凤呈祥》中的鲁肃,也有他女儿启名的戏装,扮的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笔者此番拜望,是为了季羡林先生的事。那时,我正在为季先生作传,因为欧阳先生和季先生交往密切,掌握很多材料,我不能放过他。而欧阳先生,视季先生为老师,与老师有关的事,他不能拒绝。如此一来,我就登堂入室,堂而皇之了。

我与欧阳中石先生

写作季羡林先生的过程中,我产生一个苦恼:找不到季先生的亲人。真的,一个也没有。季先生光秃秃的,孑然一身。我发现欧阳先生认识季先生在济南的亲戚,就打上他的主意,询问对方的电话号码,答说不知道,询问地址,也说不晓得。真正是苦恼之至。季先生生活中有若干谜团,找不到他的亲属,就难以破解。

突然有一天,欧阳先生对我说:“我后天去济南,你去吗?”

“去。”我毫不犹豫。

第三天,我就跟随欧阳先生夫妇,登上去济南的火车。

路上无事,与先生聊天,先生反复强调,“我就是个教书匠。”

先生举例:高中肄业后,在济南穆光小学,教过一二三四五六年级。大学毕业后,在通县师范和二中,以及后来到北京一七一中,从初中到高中的每个年级,也都教过。现在教大学,大学的每一个年级,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也是一级不落。教过的科目,包括数学、语文、历史、美术、体育、化学、逻辑、戏曲、诗词等等。这样完整的教书匠,在全国恐怕也是少有。

绝对少有。这事是可以推算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增设的学位,比欧阳中石年长的教育家,如季羡林、侯仁之、任继愈,不会有教完整小学、中学的经历,比欧阳中石年轻的教授呢,更不可能把小学、中学都走一遍。何况,像他这样多才多艺,什么都能教的,举世又有几个?因此,我认为,像欧阳中石这样的教书匠,岂但少有,很可能是唯一。

在济南,承欧阳先生牵线,我认识了季先生的一位亲戚。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以后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与欧阳中石先生

在世人给予的所有称号中,欧阳中石最看重的是“教师”。他曾写过一首述怀诗:

普普通通一教师,

平平淡淡自无奇。

无奇不意非天意,

正是无奇正是奇。

只问耕耘不问收,

甘居人后日埋头。

但知落落行平素,

有始无终自悠悠。

世人习惯称在某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为大师。对此,季羡林的招数是“请辞”,郑重其事地写了文章,印在书上,登在报上。欧阳中石的招数是幽默,一天,在他府上,欧阳先生拿笔在纸上写了个草书的“大”,然后在下边加了两点,成为草书的“老”,对我说:“你看,我比大师还多两点,我是老师。”

又一日,欧阳先生送了我一首自吟:“普普通通一教师,持心若水顺时宜;蒹葭自任安平素,愧受荣殊敬谢辞。”

(《温州晚报》2011年5月8日)

我与欧阳中石先生

卞毓方:男,中共党员,1944年生于江苏。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系专业。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著名作家,1995年以来致力于散文创作。他的作品或如天马行空、大气游虹,或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其风格如黄钟大吕,熔神奇、瑰丽、嶙峋于一炉,长歌当啸,独树一帜,颇受读者喜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