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真的可以出口成诗么?

蜂窝煤6

这句话是有一定条件的,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才行。

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熟读唐诗是一般是可以出口成诗的。但是一般没有足够知识的人未必能,古人的口语与书中的文言文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听戏听书时记住几首诗,拿起书来却连断句都搞不懂,恐怕就不能出口成诗了。


另外即使是古代的读书人,出口成诗易,出口成“好”诗,那就非常难了,一般人做不到。贾岛有句话“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包括“推敲”的故事广为流传,可见佳句难求。


晏殊有一个故事,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吟成之后却对不出下句,后来有人代为对出“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对这一联非常满意 ,不但将这两句写入了著名的《浣溪沙》,还写入了七律《示张寺丞王校勘》: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班班雨,宿酒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教育水平普遍高于古代人,至少都受过九年的义务教育。但是因为我们从小不专学四书五经,也不背《声律启蒙》,特别是老师只教我们背诗和赏析诗,所以即使熟读唐诗,大部分人只能做顺口溜而已。

因为旧体诗中,即使是束缚最少的古体诗也是有一些规矩的,多少也要了解一些才能做出“诗”来。当然现代诗自由的多,出口成诗还是可以的。

同理,无论是旧体诗还是现代诗,出口作出“好”诗,都是非常难的。除非遇到“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时刻。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是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一天,我在菜市场买地瓜,看至一个妹子和买菜的大妈讨价还价,妹子清新脱俗,眉眼风流,让我激动不已,文思泉涌,脱口而出,

老汉种瓜大如斗,邻家养女娇似柳。未知心事属何人?且看屌丝满街走。

小女婷婷娇且柔,柳丝弯弯醉似酒。秋来落叶满山飘,一地相思盈两袖。

满树凋零枝丫横,民女半老风韵存。来年柳叶能再发,祖母年高孙满庭。

一气吟了三首,心想几十年后小女子身形,将不幸如这地瓜一般,不忍直视,原想作诗哀之,转念一想,人家神仙一样的人物,何不积点口德,因此罢了。


中南愚公

出口成诗,在诗中有一个术语叫[口占],指的是不打草稿,即兴作诗。

那么熟读唐诗能做到[口占]吗?想得美。

俗语有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写诗也是一样的道理。

口占属于诗词创作的一部分,没有丰富的写作经验,是很难做到的。即便你要求不高,打油门还有门规呢。

口占的形式分为几种,从易到难分别是古体诗、格律诗、词牌。

这种形式的难度在于格律,而古体诗不用考虑平仄,只要求押韵。有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我可以肯定李白口占的是古体诗。

而要口占格律诗,难度稍微大点,但如果是经常写格律诗之人,也不难办到,有天赋的一年之内即可做到。



要说口占更难的,当属词牌。小令或中调的格律与诗类似,经常写还可以办到;长调基本很难找到规律,口占长调要求有过人的记忆力,古人基本都是看谱填词,这事一般人还是想想就好。

当然,熟读唐诗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前面说的只是口占形式,最难的是在保证形式的前提下,还能写出好的意境。这时候熟读唐诗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熟读唐诗可以培养语感,还可以积累词汇,这两者对写作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诗词补习班

熟读古诗精华的唐诗之后,可以积淀文化的底蕴,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了出口成诗的条件,但要达到能作好诗的地步,大概是还需要一些其他条件的。

首先,掌握诗歌的量。需要达到多少的量才能引起质变?这个谁也不好说。因为读书君也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无法衡量能引起质变的这个量。



其次,读诗的方法也很重要。个人觉得,任何技能的学习,其实都需要不断重复,反复总结与推演。就像并非天天看爆文就能写出爆文,看无数热门小说也未必能写出一部热门网文一样,能成功的一定是多多从中去寻找规律,探知探路的人。私以为,作诗同样如此。

再次,在模仿中刻意训练。读书君前几天分享了一个杨万里烧诗的故事,他在35岁前就是不断地在熟读,学习,与模仿,后来烧诗重来,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可见,刻意的练习积累,在不断的重复寻找自身的风格也很重要。



所以,读书君认为,想要通过简单的熟读就达到出口成诗的能力怕还是有点悬,需要辅之以有效的方法。当然,天赋极佳灵性极强的大侠例外!


读书灯下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虽不一定能出口成诗,但也会提高自己自身的修养和学识。

诗词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短短几行字会让读者思绪放飞,遐想无限。有时跟着作者思路进入空灵之境,也或许随着诗意感悟凄美的爱情。中国人自古就爱诗,不管什么情境都会作诗,种田作诗、打仗作诗、高兴作诗、悲伤也会作诗......总之诗歌无处不在。

其实我们没必要一定去写诗,静静的体会一首作品,做一个倾听者感悟千年前的故事,也是一件幸事。一杯茶、一卷书、一个安静的角落就能让我们穿越时空的距离,去细细品读人生的哲理。去感受黄河之水的磅礴气势,去聆听姑苏城外的钟声;去欣赏面如桃花的笑容;去.......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起码多读对我们是没有坏处的。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内在修饰是那些所谓高级化妆品远远不能比的。一提到诗词我就会不自然的滔滔不绝,这可能源于我骨子里对它的热爱。并不期冀什么,也不图什么,仅仅只是为了那种超越时间和空间,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热情。

最后附上一首小诗:

芸窗把盏兴犹酣,漏断灯孤夜已阑。

月坠寻词烟袅袅,星沉觅韵酒潺潺。

千坛饮尽霓虹吐,万卷析完壮气还。

谁道白衣无雅趣?诗空辽阔舞青鸾。


流觞浅酌月

耳濡目染。你看过的书,都会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任何书籍,开卷有益。

一切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精神的提升。

各有所想,自有所得。

所以,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你会在不刻意中说出的词句,在证明你的拥有。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成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