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库尔斯克战争中如果是美国和德国对战,结果会怎么样?

王今跃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国的空军优势并没有因此决定整场战争的胜负。相反的,苏联集团军群的层层抵抗和反坦克地雷的大量埋设最终使得德军失去了进攻的突然性。最终,完成集结的苏联装甲集群将德国军队的进攻瓦解并完成了二战中最大的反击作战,并以此绝定了苏联的由攻转守。

图为库尔斯克会战

可以看出,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由于双方都有大量的野战防空火炮,所以在德国军机取得了制空权的情况下,也未能对苏联的装甲力量起到了有效的遏制,这也就意味着,只拥有空军优势的美国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将会因为装甲实力的不足而被迅速被德军完成战略大合围并且被全歼。

图为阿登战役

而且,在阿登战役中,即使德国的喷气机可以在7天的大雪中为反击的德国弱势的装甲力量提供绝对的制空权。然而,美英的装甲优势和野战防空步兵仍然抵挡住了德国空军和德国陆军的攻势并在大雪封山且没有空中力量的支持下迈入了德国本土。也就是说,假如没有绝对的装甲优势的话,即使空军力量占优也很难获得战役的胜利。

图为美国空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中优势所表现出的好处更多的是用来摧毁敌军的工业体系和生产体系,在各种大规模战役中,炮兵和装甲力量才是一直决定胜负的关键。在诺曼底战役中,盟军虽然掌握了制空权,然而没有6个装甲师马不停息的攻占亚眠,再大的空中优势也不足以为盟军建立反攻欧洲大陆的桥头堡。


军事新观察

并没有什么用,德国还是会输。并非什么装备问题,指挥问题。

其实你看看战损比,德国在库尔斯克是赢了的啊!

德国和苏联的伤亡比几乎是1比2了,但是没什么用了,苏联从闪电战前期的巨大伤亡中已经缓过来了,总体战拼的是整个国家的全部实力,德国获得了战术胜利,但是战略上大败了。



德国打这场战役的目的就是通过干掉大量苏军有生力量夺回战场主动权,白话点说就是斯大林格勒之后,闪电战已经破产了,德国无力再度大举进攻了,而德国这样的国力一旦不能一招把苏联这只大熊按死,等苏联缓过来了就会被拍死,这时候曼施坦因趁着苏联刚刚获胜的冒进打了哈尔科夫反击战,挽回了一些局势,这时候库尔斯克的目的就是通过装甲部队快速出击吃掉苏联刚刚汇聚起的反击力量。


吃是吃掉了但是吃的不够,德国反而把自己东线的装甲精锐配了个干净,当时德国的生产力和动员力还在,但是这次伤亡的部队和坦克想补充上来需要一定时间,而苏联生产力和人口都在上风,如此一来战场主动权易手,德国败矣。

美国那个生产力不用我多说了吧,就算把美军放那里,德国打出了1比3甚至1比4的战损比,美军也是恢复的更快………

你还要德军咋样,人家可是以二战最漂亮的战损比结束了战争………



就好比…打LOL或者王者,水晶被推了,人家人头数还是正的………


养仓鼠的哈士奇

二战时,美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了,尤其是军工产业。库尔斯克战争如果是美国和德国单挑,德国必败无疑。


二战时,美国一个国家供应着几乎所有盟国的军事装备,参战国无论是海军、陆军还是空军,几乎是清一色的美式武器弹药。美军当时GDP已达到2000多亿美元,年生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美军总兵力达到一千多万,当时的发美国的发电量、煤炭产量、石油产量都要比德国强很多。

而德国当时的GDP达到516亿美元,年产飞机约1万余架,而年产坦克顶峰时7600余辆。仅仅这两项,如打消耗战,德军是不足以应付美军攻击的。



德国在武器装备方面是一流的,但由于德国向来严谨,所以造的武器装备也具有很高的精度,结构复杂,这就造成了不容易生产与维修,生产力低下,远远跟不上使用的速度。


而美军兵器最大的优点是容易维修,批量生产,由于美国军工业实力非同一般,德国与美国实在是不能相提并论了!


东语东愿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结局一样——德军败北,而且有可能败的更快!


真实的库尔斯克会战应该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二是德军进攻,三是苏军反攻。准备阶段,德军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来填补前期作战的损失,包括装备新型“虎、豹”式坦克,妄图通过质量来弥补数量上的劣势,但显然这些新式装备并不能挽救丧失先手的德军;德军进攻从一开始就遭遇各种不顺,甚至在部队集结后遭遇了苏联有目地的炮火打击,部队进攻遭遇层层阻拦,损失巨大,不得不提前投入预备队,基本已经丧失了战役达成的可能,相持阶段德军精锐被抽调,苏军反攻,德军溃败。从上面可以看到,德军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发动了一场不得不打的战役,结局是注定的。

如果另一方的主角换成美国,那么这里面的几种对比会被放大,从而会导致德军损失更为巨大。


首先是美国人的空中优势。

大家都被库尔斯克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吸引,却忽视了德军和苏军空军在空中也进行了殊死搏斗双方共投入了5000多架作战飞机,最终苏联人顽强的夺回了战场的制空权,这也是德国落败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闪电战”中对于战术空军的利用是极其重要的环节,特别是遭遇坚固防御工事时,装甲部队是一般是选择绕道继续突击,而将工事留给空军和后面的步兵,所以制空权至关重要。43年的德国空军对抗美国空军已经疲态显现,德国人极有可能无法为地面部队提供必要的空中掩护,从而在集结时遭到重大打击。

其次是美国人的资源优势。

这个是谈论二战美军和德军绕不开的话题。我们知道,苏联人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来构筑工事,等待德军进攻,抛开苏联人战役前期遭受的重大损失,美国人可能准备的时间更短,德军消耗更大,而且从西线的表现来看,美国士兵的训练程度更高,特别是利用资源优势的能力更加出众,更难对付。

而资源优势带来的美国人对德军后方交通线路大规模的轰炸和无休止的炮击,都将给德国人造成极大的困扰,甚至集结不起来作战所需要的军队数量,导致战役流产。

最后是美国人的情报优势。

我们知道在二战中,盟军的情报优势是全方位的。42年英国人就拥有破解德军“Enigma密码”的能力,显然美国人也会同步拥有,这将会使德军非常被动。


当然,也会有不同意见的人,他们认为美国人就是一群躲在“战斗机机翼”的“孬种”,但打仗就是打资源,打综合国力,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人很清楚。


新兵卫

换了美帝也一样,该战役德军的战略目标是围歼防线上突出部的苏军部队,那一方在这个位置上都输不起。无论是苏军还是美军都会不惜代价守住这段战线,苏军为此付出了比德军更高的战损,德军拼尽全力都未能合围该突出部的苏军,虽然重创了苏军,但战略目标未能达成,所以算是战略失败。单从战损数据上看,德军略胜一筹,但损失的人员及装备无法及时补充,攻势难以持续。再加上盟军登陆意大利,希特勒急调装甲部队前往增援,堡垒行动最终放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