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有償退出怎麼退——關於澤州縣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的調查

宅基地有偿退出怎么退——关于泽州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调查

澤州縣大陽鎮劉家莊在村子的東邊有一塊宅基地,這裡在清朝年間比較繁榮,緊鄰官道,是南來北往人們的歇腳處。後來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出行的選擇越來越多,這塊區域也漸漸靜寂下來。直到21世紀初,人們陸陸續續從這裡搬走了。人越來越少,草就越來越多,再加上房屋年久失修、坍塌嚴重,成為一塊閒置宅基地。2017年,劉家莊抓住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的契機,對這塊宅基地實施了有償退出。圖①為宅基地退出前,雜草已經將房子圍困了。圖②為宅基地退出後,村集體對土地進行了復墾,驗收後可進行指標交易。

宅基地有偿退出怎么退——关于泽州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调查

2017年,澤州縣承擔了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全省閒置凋敝宅基地整治盤活利用試點,南嶺、大陽等7個鄉鎮17個村進行了宅基地試點退出整治,共退出宅基地496戶,整治復墾土地503畝,為探索宅基地有償無償退出,復墾土地指標交易,盤活利用宅基地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充分尊重歷史、現狀和民意,四種情形可退出宅基地

澤州煤鐵資源豐富,工商業自古比較發達。進入20世紀後半葉,“五小工業”在70年代發展繁盛,鄉鎮企業興起於80年代,90年代小有成就。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統籌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轉型進入新階段,土地、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而一些廢舊廠礦用地佔用了大量土地。如何盤活利用,成為一大難題。

南嶺鄉位於澤州縣西南部,境內山巒起伏,山、丘、垣、溝、坡、梁縱橫交錯。總面積不過70平方公里,想從一個村子到另一個村子,開車至少要走一兩個小時。小谷堆自然莊是東溝村的一個自然村,背靠大山、面向深溝,在半山腰的有限土地上,蓋起了幾座土木結構的院子,每個院子裡都住了好幾戶人家。溝對面,是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活的人們開墾出來的、零星的土地。為了種這些地,他們必須走上十幾裡繞過野豬溝,也就是他們面前的這條溝。瘠薄的土地,靠天吃飯,肩扛人拉,再怎麼辛苦也很難改善生活條件。於是,搬出小谷堆的人越來越多。後來,成了空殼村。

據澤州縣國土資源局總工程師趙中偉介紹,通過對工礦廢棄地、未利用地、空心村、壓煤村等進行摸底調查,澤州共排查出閒置宅基地1624.4畝,涉及15個鄉鎮61個行政村87個自然村。其中,適宜復墾為耕地749.16畝,適宜復墾為林地的751.47畝,可通過整治作為養殖業用地和旅遊用地的123.77畝。

在宅基地改革試點過程中,澤州根據實際情況出臺了《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實施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規定宅基地退出的方式有四種,一是地面無建築物、構築物,或已閒置的堆場、圈舍、廁所和已倒塌的宅基地無償退出;二是標準面積以外的宅基地,一戶多宅的宅基地在村委會和宅基地使用權人就附著物補償達成一致後,有償退出。同時,鼓勵為了村鎮規劃變有償為無償退出。三是鼓勵原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通過繼承、分家析產取得房屋所有權的國家公職人員退出農村宅基地,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意見》還規定,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退出宅基地後,在本集體經濟組織無宅基地,需要建房時,可優先審批宅基地。全部退出宅基地,且承諾不再重新申請,進城落戶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縣政府制訂優惠政策,由村集體給予適當補助。

整治復墾,可作週轉指標也可進行地票交易

小谷堆和劉家莊退出的宅基地,都進行了復墾。復墾後,小谷堆變成了水澆地,劉家莊已經全部種上了小麥。澤州縣國土局耕保股股長秦晉東解釋,這兩塊地在退出後整治為耕地,是根據土地的位置和用途綜合考慮的。根據《澤州縣農村宅基地整治和週轉指標使用實施意見(試行)》規定,農村宅基地整治為耕地的,要與周邊耕地集中連片,便於耕種,復墾耕地規模達到1畝以上的。小谷堆和劉家莊的土地正好符合這一情形。

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如果村莊中心需要退出宅基地進行整治,可以將其復墾為農用地形成綠心綠帶或可作為生態景觀和綠色開敞空間,但是單宗集中連片整治規模需達到10畝以上。如果村中心宅基地經整治後重新作為建設用地用於公益事業、公共設施、宅基地或鄉村公園的,可由縣政府予以適當補償。如果是單戶或不能集中連片的宅基地,騰退後由村民委員會有償收回,作為村集體固定資產進行管理和使用,待條件成熟再進行整治。

如果農村宅基地整治為其他農用地的,規模需要達到2.5畝以上。通過騰退後宅基地整治形成的農用地,經驗收後,可作為建設用地整治週轉指標使用,也可形成地票,進行交易。

地票的試點地區在澤州縣巴公地票交易所,這也是全省唯一開展地票交易的試點地區。之所以進行試點,是因為澤州縣在試點過程中出現了土地復墾指標價格逐年攀升的情況,已從開始的每畝2萬元,增加到每畝3.5萬元,甚至有的地方光復墾成本就達到了7萬-8萬元。地票交易的目的,就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讓市場來調節土地復墾指標交易價格。村集體可以將復墾置換的指標在這一交易平臺上與用地單位進行市場交易,既可以貨幣交易,也可以用指標入股實施股份分紅、固定保底分紅。目前已有5起地票成功交易,總面積約135畝,成交金額600餘萬元,解決了澤州縣永偉源商貿有限公司、晉城市建光工貿有限公司等5個項目建設的用地需求。同時,政府也可以回購流量指標,主要用於縣級以上重點工程和公益事業。按照澤州縣近年來土地價格增長速度,考慮不拉高今後項目佔地價格因素,澤州制定了政府回購宅基地復墾地票指導價,從13等地—9等地,價格從3.5萬元—5.5萬元,每等差價5000元。

盤活利用,可按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澤州縣大陽鎮四分街村歷史文化悠久,古建築現存30多棟,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但是,四分街村的一處舊居民住宅區,經常發生水災,居住條件十分惡劣。為盤活利用這塊宅基地,四分街村實施了宅基地有償退出,共退出106戶。退出後,大陽古鎮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易地安置和現金補償兩種方式安置村民,安置房以1:0.4至1:0.8區間補償,共修建8000平方米安置房,另外一次性補償現金700萬元。同時,這塊36.93畝的宅基地通過村莊整治,入市大陽古鎮貫利巷商業區項目,土地使用權總價為550萬元。

現在,這裡已經成為旅遊區,南來北往的人們一進來就會看到一座橋,橋下是潺潺的流水。這一景觀為古老的大陽鎮增添了不少活力。然而,曾幾何時,它卻是村子裡的一大災害。澤州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徐選餘介紹,四分街村的這塊宅基地,一是通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引進大陽古鎮貫利巷商業區項目,村民的宅基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得到了補償和安置,改善了居住環境。二是商業區的商鋪、餐飲可以給當地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帶動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三是宅基地有償退出,探索了現金補償、異地集中安置、混合安置等多種方式。

李寨鄉棲龍村是一個自然村,由於交通不便、資源匱乏、子女上學困難等問題,大部分村民遷至別處。後來,村裡常駐人口只剩下了3戶9人。經過“四議兩公開”表決,棲龍村有14戶村民的宅基地及房屋實現了有償退出。退出後,15.02畝土地以衛山村村民委員會為入市主體,通過作價入股方式,與棲龍灣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同時原土地使用權人獲得相應補償。一是對已搬遷的村民採用貨幣補償方式,全村共獲得補償款140萬元。二是對於尚在村莊居住的農戶,由棲龍灣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提供住房,並直至終老。三是騰退的土地以入股方式參與旅遊項目開發,村民按年領取分紅。

宅基地退出後,進行盤活利用,有利於增加農民和村集體的收入,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助力鄉村振興。目前,宅基地退出後,村委會可根據村鎮規劃將退出的宅基地加以整治,可以調整給其他符合建房的村民使用,或按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方式入市,無法直接盤活利用的由村委會收儲。也可用於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將擬復墾退出的宅基地和擬建設的城鎮建新區組成項目區,經批准後組織實施,通過復墾收入和建新區其他收入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

短評

以宅基地改革推動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宅基地是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抓住宅基地改革這個農村綜合改革的“牛鼻子”,可以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巧力,有利於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活力,顯化宅基地財產價值,吸引產業資本投向農村,促進鄉村新業態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如何進行宅基地制度改革?澤州的做法是,先易後難,通過排查摸底選擇群眾意願較強的村莊先行試點閒置宅基地有償退出。退出後,復墾土地指標交易,盤活利用,為進一步深入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奠定基礎。

通過496戶、503畝地的有償退出實踐,一方面,激活了農村土地資產,大片閒置荒廢的農村企業遺留廠房和宅基地,通過試點入市和重新盤活利用,增加了村集體和農民的收益;另一方面,一些零散的農村礦業用地得到整合,集中調整、投放到一個區域,通過“零存整取”實現最大價值。

宅基地改革的效果對鄉村振興的其他方面也大有裨益。如老舊宅子拆除,消除了安全隱患;科學規劃村莊佈局,公共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美化有地可用;農村基礎設施標準化程度和公共服務水平提高,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質……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用好土地是基礎,增加投入是關鍵。以宅基地制度改革為抓手,能夠激發內生動力,推動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