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农村寻根修祠堂、族谱,你觉得有必要吗?

微尘微视界

多年前在广东河源和平县,遇到一个酷爱传统文化的老人家,他告诉我他在各地寻找宗亲的故事,他们这一支陈姓在四川那边还有一支,是清朝初年去四川的,他通过保留下来的旧族谱了解到这一情况,就通过网络联系那边,本来也就是试试,想着未必能够联系到,没想到那边真的有人回应,于是在三百多年之后,同一宗族的两支又建立了联系。他还因此去过一趟四川。

七八年前,我去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城所在地河婆镇,揭西在广东属于贫困县,县城的建设也不怎么样,但多少还有个城市的样子,大概也有二三十万人不止。有一天在街上闲逛,看到江边新起了很大一个祠堂,金碧辉煌的,因为好奇,就进去看看。门内几个老人家在喝茶聊天,看到我们这些陌生人进去,也很热情招呼我们喝茶。只有一两个老人会说普通话,就担任聊天的翻译。时间久了,我已经忘了这个祠堂的老人们姓什么,但记得非常清晰的是,他们说,已经联络到国内乃至国外几乎所有宗亲,祠堂的墙上还有很多新贴上去的照片,都一一注明是哪里的宗亲以及姓名。可以想见,一个宗族要合族建那么漂亮的祠堂,是需要很多钱的,其间联系各地宗亲也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他们都做到了。

在广东工作了二十多年,几乎走遍了广东每一个城市,尤其喜欢去乡村,无论是潮汕人、广府人还是客家人,见到的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祠堂,有旧的,有新的,人们热衷于修祠堂、编写族谱,可以说已经成为风气。全国其他地方,南方乡村,特别是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更是盛行。

何以会如此?其实道理不难理解,人类生活大都是以群的形式,古代社会组织不发达,人们大多都依赖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宗族生活,在其中获得系统的物质和精神支持,防止可能发生的危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宗族这样的组织成了封建社会的代名词,1978年以后,市场经济渐渐发展起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谋生,缺乏一整套的支持系统,单打独斗,是非常艰难的。于是,家族又重新成为人们觉得可以信赖和依靠的社会群体,否则这一块的支持是缺失的。

无论怎样讲,这是现代社会这个转型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


考贰拉

部分农村寻根修祠堂、族谱,你觉得有必要吗?我觉得农村人还能想到寻根修祠堂、族谱,是追根寻祖,不忘本的一种表现,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农村,之所以有人情味,就在这些方方面面。同族同宗,过年祭祖,清明节、中元节、寒食节上坟拜土,五服之内的同族(有些家族超过五服也一起动),家中有什么红白喜事,全体到场,有族里的管事人负责调度,真是从容有度,家族内每个人都平等对待,让每个族人有面儿,重要场合不丢丑。

阿兮也是农村出来的,虽然离开老家农村有三十年,可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还是放下一切往老家赶。农村有句老话儿:帮人就是帮己。农村骂人最狠的一句话就是:“等他老家没了,自己背出去!”屋芭开门的人家,死了真会没人抬。

农村的祠堂,现在还有的没几个了。至于族谱,因那段特殊年代的原因,破四旧被当做迷信付之一炬的很多。

阿兮曾为帮清朝时闯关东去东北的后裔找寻老家,才发现有好多村庄,族谱只显示几代,还是有心人默写出来的。被毁损的族谱,再也无人能说清,同族人各支的关系了。宗族宗亲,是血脉相连的一种凝结,这也是乡村团结传承的重要因素。

当然,也有冒着被批斗的危险,舍命藏出族谱的。那年去招远北栾家河村(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见到他们全村栾姓的大族谱,有三、四百年历史。据说当年红卫兵让烧毁,村会计搞了个假的李代桃僵,冒生命危险把老族谱藏了出来。

因怕被发现,老族谱(不是书本的,是过年挂的族谱,很宽,很大的一幅)藏在阴暗处,也稍有破损。这些都成为历史文化的物证。

八年前,阿兮为另一个外乡人找到老家,续上族谱,认祖归宗,靠的也是人家村里传了多少代的一部老族谱。

胶东这边,近年来有很多人去山西大槐树下认亲,靠的也是族谱的记载。知道自己的来处,才算活得明白。无敬畏,对一切都不在乎的人,越活越迷茫,不知来处,只剩归途。当悟到的时候再后悔,一切都晚了。


阿兮随笔

如今的人衣食充足了,不搞点名堂出来玩玩就觉得没存在感,只要有其他人开了先例,后面的就学着样跟,不跟就觉得没面子,抬不起头。
这十多年农村搞得最热闹的是修祠堂,特别是南方的农村,追根源重新编制族谱,一浪高过一浪,有些还比拼那个姓氏的祠堂漂亮和豪华。



寻根问祖是好现象,但互相炫耀互相比拼就有点过了,漂亮祠堂的姓氏炫耀自己家族能人多,官多,老板多,一年一度的聚会更是一次比一次隆重。



那么开支问题就是大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集资,先集建祠堂的,后集吃喝的,这样的钱不出不成,不出便会被排斥,富人不是事,穷人就有点麻烦了。





这样的事小搞没问题,但大搞就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很多人负担不起,聚喝时也有吵架和打斗的事发生过,全是酒后惹的祸。
某历史专家说过姓氏只是人的一个记号,纯的姓氏不会超过20代人,追踪远了发现原来自己不是这个姓。我无事查了一下自己家族近十代人,居然变了两个姓氏,上八代是李姓,上六代随母去嫁改了王姓,上四代被卖掉到农村变成吴姓,但真正的是李姓,很尴尬的是不能去李氏祠堂。


愚人也会笑

祠堂、族谱,在很多人看来,这属于封建迷信,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要破除这些封建迷信。但是,在老农看来,寻根修祠堂、做族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看过电视剧《白鹿原》的朋友应该能够发现,白鹿原之所以能够在战乱年代还能够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家族观念的强化。在电视剧中,家族里发生大事小情,家族成员都会到祖堂里开会,共同商量做出最后决定。

近些年来,在各个农村地区,很多农民都在修祠堂、做族谱。就拿老农所在的村庄中来说,前几年,村中的几大家族都相继做了族谱。老农也很有幸能够参加这个活动。当然,老农我当然不是信奉封建迷信,而是老农认为这种活动在家族中的实际影响特别好,比如团结族人,族人之间沟通联系,共同商量发展事情都有促进作用。这些,在城市里是没有的,很多城里人甚至都羡慕农民们。

称他们农闲时可以互相之间串门聊天,各家有需要帮忙的时候,邻里之间都会来帮忙。就比如拿某个家庭结婚办喜事来说,要搁到城里人,他们需要花钱请各类人来帮忙,打扫卫生、做菜等等,都需要花钱。但是农民们就不会这样,往往没到你去请别人来帮忙,邻居们就会主动上门来帮着你忙活了。

而这些,老农认为都是这种家族精神在维系着大家之间的感情。所以,老农我认为,修祠堂,做族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农人话农事

程子有修语以厚风俗之说,朱子有不修谱为不孝之戒。古往今来,先贤智者莫不是敬祖尊亲之楷模。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九五九年回韶山给先祖扫墓时说,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人生受之于父母,祖宗还是要敬的。忠孝有道天地老,人间无价血缘亲。人生大义,莫过于忠孝。慎终追远,不忘祖德,缅怀先贤,奉行孝道是为人之要义。

如今,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国家大力提倡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祠堂、宗谱作为民间宗族人文之标志,填补了社会正史人文风情之空白,理所当然要受到尊崇和继承。敬祖述宗,昭穆明序,乃人类人伦美德。

国不修史,无以继往续将来;家不续谱,怎么能承先裕后昆?数典溯源,上治祖祢,下治子孙,旁治昆季,使同姓族氏中派行有尊有幼,尊卑有别,昭穆有序,人伦不乱。此乃修谱之大义。至于宗祠、祖堂乃先祖灵魂牌位之所栖,更是理当修缮保护!

正如汉代班固所言,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思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故纪世类别,使生相爱,死相哀。孙中山先生说,依我看来,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家族,然后才是国家。《族谱》记述中华民族内宗族的团结,扩充到民族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民具有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综上所述,当今做宗祠、修宗谱是民间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大事,但要依法遵规进行才是。


荷处听雨

农村寻根修祠堂,写族谱,这是近十几年来发生的事情了,北斗七星刘氏家族,十多年前也曾由几位学识渊博的老前辈发动起来,也修过刘氏祠堂与族谱,我还记得当时收取了,每个人口20元的普查修订费,北斗七星当时家中人口共6个,出资了120元,当然,如果你不参与修订族谱,他们也不免为其难,不强迫你出资是吧,只是族谱上也没有你的份儿了。


大家别看一本小小的族谱,其实它错宗复杂,寻根问底,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调查研究,查阅历史资料,一一去排查。

北斗七星还记得我刘氏家族发源于江西,也知道近几代人的关系,我还经常口中念念族谱,以免忘记了,近十代族谱排例从上至下,也就是"彻,起,中,帮,仲,松,娟,尚,国,龙",北斗七星自己属"仲"字派,也就是说,仲字派上面的派份比我大,而仲字下面的派份比我小,平常遇到派份比我大的该叫佬佬的叫佬佬,该叫爷爷的就叫爷爷了,至于小辈们就叫他们名字了。

修谱,修建祠堂在现在法治中国社会来说,意义不是非常的大,因为大家一言一言都受法律约束,不会受到你家族戒律的传统禁锢了。

北斗七星认为,修谱它最多的意义在于促进家族团结,社会和谐,能使你知道家族的发源历史,认清同宗同族血亲,用现代医学来说,可以避免近亲结婚,对子孙后代负责,至于修建祠堂只能说是一种文化传承了,在现代社会,宗族祠堂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只有法院大堂才有权开庭审判他人的权力了。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北斗七星回答,不胜感激!]


北斗七星92070701

修祠堂、族谱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盛行的,从历史老看,一般都是与社会的富庶程度有关,修家谱是从宋朝才开始的,到了明朝最盛行,尤其是文教越发达的地方,修谱建祠也越多。中国属于农耕社会,处处讲究家族脉络和传承,而且外延后不会乱了纲常,所以也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

其实农村修祠堂、族谱还是很有必要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家族是最稳定的经济形式,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家族企业所创造的GDP占全球总量的80%。世界五百强有三成是家族企业,同时,任何一个非家族企业内部都是家族合作式的形式存在的。其次,家族也利于地区的稳定,在宗族氛围浓厚的地区,黑社会这样的社团组织几乎不存在。还有就是,修祠堂、族谱也具是寻根留本,清源备查,承前启后,血肉联系,共同发展的目的。

修祠堂、族谱也有其社会价值,能够以另外一种方式来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说点比较现实的,卖草鞋的刘备也是通过族谱找出了皇室背景,才能拉大旗作虎皮。家谱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追踪,穷人能找回一点自信,富人能找到自己致富的依据,祖宗荫庇是后代福气,修族谱就是为了明确谁在护佑你,寻找一种寄托。

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合适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不合适了。修祠堂、族谱也是一样,很多地方出现几种怪现象,一是利用修祠堂、族谱大肆收取费用,而且不给钱就不建谱,这完全违背了老祖宗当初修祠建谱的初心;二是有形无实,很多地方祠堂有了,族谱有了,可是没有任何规矩和约束,以前怎样,现在还是怎样,那么修祠堂、族谱就完全没有意义。三是过分利用家族和宗祠的力量,现在是法制社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法律做事情,不要以为法不责众。


乡亲乡畔

部分农村寻根修祠堂、族谱,你觉得有必要吗?

首先先表明我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有必要,而且非常有必要!

可以这样说在曾经的农业社会修祠堂、族谱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虽然农业社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修祠堂、族谱这个行为本身并不是一点优点都没有的,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物质生活极度发展,但精神文明建设还远远落后于物质发展的速度,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上精神需要是无法回避的,修祠堂、修族谱恰恰补上了某些环节,我说一说这样做的一些好处:


第一:落叶归根,让每一个人更有归属感

中国有句古话叫落叶归根,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喜欢出去闯荡一番,去建功立业,去寻找我要到哪里去的终极答案,但是漂泊在外,人渐渐累了,看多了城市的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内心却越来越缺乏归属感,许多人又开始怀念曾经乡村的恬静和自然,这时候许多人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兴趣就渐渐提升了起来,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其实都希望能搞清楚这些问题,因此修族谱恰恰补上了这一环,通过修族谱清晰地了解你这个家族血脉传承的脉络,一方面有了归属感,另一方面越发感觉历史的厚重和自己肩上的责任。

第二:抱团取暖,让每一个人更有安全感

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抱团取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几种,第一种利益及法律层面的关系,例如公司的事业伙伴,第二种情感文化层面的关系,例如儒家文化、华夏文明的继承者,第三种就是血脉关系,例如同宗同族的宗亲,通过这样几种纽带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相同的纽带比不同纽带的人之间自然感觉亲切一些,通过这种纽带让两个原本并不熟知的人产生相互信任,在这三种关系中其实只有血脉关系是天生的是从根上跟着每一个人的,农村宗族修族谱也是为了溯源这些血脉,搞清楚相应的变迁历史,其次修祠堂也是为了给家族成员提供一个认祖归宗的场合,给家族成员提供一个供奉先祖缅怀历史的场合,给家族成员提供一个血浓于水继续延续情感的场合,许多人都有抱团取暖的需要,这样才不孤单,更有安全感。


心安理得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得到很大进步和提高。同时国家提倡人民有信仰自由,包括宗教信仰的自由!因此,我国各门各姓的有志有才之土便开始发起了修建祠堂、编纂族谱的行动中来!

我们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有着悠悠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图腾!又曰:水有源、树有根,国有国史,家有家谱。为了弄清楚我们每个人,每个家族的繁衍迁徙、来龙去脉,就必须修订一部本族之谱以供后世子孙参考继承!


三悟其身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农业一点通,看最热评论

农村的风俗,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在农村很多地方都有修祠堂的习惯,但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对祠堂,族谱越来越陌生了,因为陌生所以现在的很多人对老一辈的做法越来越不理解,觉得修族谱,修祠堂离自己很远没有必要修了。

其实中国人是一个寻根的民族,中国有祭祖的习惯,而当一个人发达了,我们都会说光宗耀祖,可以看出祖先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所以不管你觉得修祠堂,族谱重不重要,也许你觉得不重要,说不定你的孙子觉得重要,但是你这里没有把自己的族谱修好,就无从追溯了,所以修族谱不单单是你个人的是,还在以代代传承的记忆和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