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是華夏民族 不是華冬、華春、華秋

華夏兒女,中華民族。

我們總是這麼驕傲的自稱,早已習以為常。

可是為什麼是華夏,不是華冬、華春、華秋?

又是一個知識點死角。

解決問題,我喜歡從根源上講起。

為什麼我們是華夏民族 不是華冬、華春、華秋

華夏、中原、中華、中國。

這四個詞看得懂漢語的人都不陌生。

“中華”一詞最早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而“中國”的出現比“中華”早了足足一千多年。

古時,中國,是政權概念,指的是統治的疆域。

中華,是民族概念,指的是居住的族群。

中原,是地理概念,指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

最後說華夏。

其實“華”是一個形容詞,是用來修飾“夏”的。

“華”的繁體字是“華”,上面有個草字頭,就是“花”的最早寫法。

它共有三種意思:花朵、開花、光華。

後來慢慢發展成一個褒義的形容詞,表示繁華、文明、進步之意。

孔子的《詩經》中,對“華”多有提及: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昔我往矣,黍稷方華。尚之以瓊華乎爾。

另外夏朝是我國五千年文明史的開端,而到了周朝,“夏”就不專指一個朝代了,而是指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族群或國家,就是中原。

孔子曾以“諸夏”稱呼周朝的諸侯國,意思是“這些個國家”。

而“華夏”是借用“華”文明進步的意思,來跟周圍國家和民族對比使用,來顯示自己的文化優越感。

“華夏”以外的文化低的地區和民族,就被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後來,“華”被單獨使用,表示“華夏”,簡稱“華”。

為什麼我們是華夏民族 不是華冬、華春、華秋

那麼“中華”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中國”一詞原指周王朝的都城,以中為王,表示高高在上。後來,又指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諸侯國。

此時,“中國”和“華”的概念變得一致了。

因此,“華”和“中國”類推使用,“中華”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此後,“中華”作為我們的民族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作為一箇中國人,不可不知道自己祖國名稱的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