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是驚雷,這家神一樣的公司,居然也扛不住了!

處處是驚雷,這家神一樣的公司,居然也扛不住了!

作者 | 羅浩峰

來源 | 財經頭版

2018年,對於無數投資人而言,可謂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龐大如善林般的百億金融平臺,突然崩塌,許多老人一輩子的儲蓄,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安全係數極高的銀行理財,監管一聲打破剛兌,從此世間再沒有保本保底的說法。

而今,就連信譽度極高的債券,也是違約事件頻發,投資者一不小心就會踩雷,被炸得體無完膚。

1

一聲驚雷,民營巨頭突背450億債務

處處是驚雷,這家神一樣的公司,居然也扛不住了!

短短四個月,居然有16只債券出現違約,涉及金額高達130餘億。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信用違約浪潮中,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最先倒下的居然是上市公司:

中安消債券違約近一億;

神霧集團17.49億元債券實質性違約;

盛運環保4.57億債務逾期;

武漢凱迪生態7億債務逾期

........

這一長串名單的背後,是無數投資人難以言說的辛酸。

而更狠的是,金盾集團董事長,因為無法償還債務,被逼得從高樓飛躍而下。

更讓人心痛的是,這位董事長借錢居然是為了投資實業。

當我們正在唏噓之時,又一家民營巨頭,轟然倒下:

就在前不久,浙江百強企業盾安集團,爆出450億債務違約,董事長即使想跳樓,都無法收拾這個爛攤子,不得已,只能向ZF求助。

消息一經曝光,輿論一片譁然:

盾安集團如此龐大的體型,居然毫無徵兆的,說崩就崩。

更讓人驚歎的是,違約金額居然高達450億,這對一家企業而言,幾乎是天文數字。

而這450億中,大部分都是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

如果盾安集團的債務風險點引爆,後果不堪設想。

從P2P跑路,到上市公司債券違約,再到如今盾安集團450億債務違約。

一場史無前例的信用違約潮,正在上演。

2

一季度社融暴跌,企業融資陷入困境

在金融去槓桿的大背景下,幾乎大部分企業都缺錢。

融資之難,可謂是難於上青天!

前不久,央行公佈了一季度社會融資數據,社融其實可以理解成:金融機構向實業貸了多少錢,輸了多少血。

而在這份數據中,我們只讀出六個字:缺錢!缺錢!缺錢!

根據央行公佈的數據,2018年一季度社融增量為5.58萬億,同比暴跌20%。

而在這5.58萬億的增量中,個人住房貸款佔據了較大的比例,流向實業的貸款少之又少。

一季度各類金融機構針對企業的貸款,僅僅增加了3.04萬億,同比大跌15.8%。

其中2.45萬億是中長期貸款,更是

同比暴跌33%

要知道企業貸款一般都是投資實業,資金循環週期長,中長期貸款佔比較高,但是,卻突然間暴跌33%,這意味著,如果是同一家企業貸款,相比較去年,貸款金融少了三分之一。

這樣,企業怎能夠不缺錢?

而且不僅僅是貸款的金額變少,在美聯儲加息、央行縮表的大背景下,錢越來越值錢,企業的借貸成本也是一路水漲船高。

不然,精明瞭一世的金盾集團董事長,也不會被逼得走上了高利貸的絕路。

無錢可貸,只能鋌而走險,這就是如今做實業的現狀。

3

盲目擴張,瘋狂併購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違約風暴中,率先倒下的企業都有一個通病:

高負債之下,企業盲目擴張,瘋狂併購。

就拿中安消為例,從2007年在紐交所上市起,就開始瘋狂的併購,即使後來退市,再借殼登陸A股,都未曾在“跑馬圈地”路上歇息。

短短十年間,居然一口氣併購了50家公司,而為此耗資高達幾十億。

然而,這種併購並未讓企業的盈利能力顯著改善,相反,因為盲目併購和擴張,反而導致企業資金鍊緊張。

在貨幣寬鬆時代,央媽大肆放水,中安消還能夠靠著借新還舊的方式維持下去。

但是,當去槓桿的大棒揮來之後,中安消資金鍊突然斷裂,隨之而來的債務危機,更是壓垮公司信用的最後一根稻草。

潮水退去之後,瘋狂併購的中安消,才知道,自己一直在裸泳。

而被高利貸逼得跳樓的金盾董事長,通過29年的堅持不懈,將金盾從籍籍無名的小作坊,一舉帶上了市值百億的巔峰。

隨之而來的是盲目擴張:斥資幾十億建工業園、動輒一個項目投資數十億.....

無論是哪個項目,都需要源源不斷的燒錢,在貨幣寬鬆時,能夠很輕鬆的從銀行獲得貸款,這種盲目的擴張,還能夠短暫的維持下去。

但是一旦貸款的通道被卡死,資金鍊條突然斷裂,貪大求全的董事長,又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最終只能通過借高利貸的方式來維持運轉,然而這種飲鴆止渴的方式,遲早有一天會葬送了企業的生命。

4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美聯儲加息縮表,全球資本市場一片風聲鶴唳。

一個國家如阿根廷,都能夠走上債務違約,信用破產的地步。

何況是企業?

而在這種大環境下,監管層繼續刺破資產泡沫,加速市場出清,強化去槓桿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大。

那麼,對企業而言,缺錢的緊迫感,短期內或將很難改變。

如果想在這場危機中,獨善其身。

最好的方法是做減法:

企業在發展、在擴張的過程中,不可能不負債,一般而言,負債比例超過65%,基本上都是極其危險的。

既然65%是一個企業負債的生死線,那就嚴控貸款規模

畢竟在貸款利率不斷上調之下,借貸的成本也是水漲船高,如果投資項回報收益率,不能明顯高於貸款利率,那又何必去冒這個風險?

當然,短期內很難看到投資回報,但是長期來看,回報較高的項目,也得量力而為。

失敗的企業千千萬,但是成功的企業不外乎兩種:專注和擴張。

既然擴張這條路行不通,那就回歸主業,專注做大做強,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絕佳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