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是惊雷,这家神一样的公司,居然也扛不住了!

处处是惊雷,这家神一样的公司,居然也扛不住了!

作者 | 罗浩峰

来源 | 财经头版

2018年,对于无数投资人而言,可谓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庞大如善林般的百亿金融平台,突然崩塌,许多老人一辈子的储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安全系数极高的银行理财,监管一声打破刚兑,从此世间再没有保本保底的说法。

而今,就连信誉度极高的债券,也是违约事件频发,投资者一不小心就会踩雷,被炸得体无完肤。

1

一声惊雷,民营巨头突背450亿债务

处处是惊雷,这家神一样的公司,居然也扛不住了!

短短四个月,居然有16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金额高达130余亿。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信用违约浪潮中,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最先倒下的居然是上市公司:

中安消债券违约近一亿;

神雾集团17.49亿元债券实质性违约;

盛运环保4.57亿债务逾期;

武汉凯迪生态7亿债务逾期

........

这一长串名单的背后,是无数投资人难以言说的辛酸。

而更狠的是,金盾集团董事长,因为无法偿还债务,被逼得从高楼飞跃而下。

更让人心痛的是,这位董事长借钱居然是为了投资实业。

当我们正在唏嘘之时,又一家民营巨头,轰然倒下:

就在前不久,浙江百强企业盾安集团,爆出450亿债务违约,董事长即使想跳楼,都无法收拾这个烂摊子,不得已,只能向ZF求助。

消息一经曝光,舆论一片哗然:

盾安集团如此庞大的体型,居然毫无征兆的,说崩就崩。

更让人惊叹的是,违约金额居然高达450亿,这对一家企业而言,几乎是天文数字。

而这450亿中,大部分都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

如果盾安集团的债务风险点引爆,后果不堪设想。

从P2P跑路,到上市公司债券违约,再到如今盾安集团450亿债务违约。

一场史无前例的信用违约潮,正在上演。

2

一季度社融暴跌,企业融资陷入困境

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几乎大部分企业都缺钱。

融资之难,可谓是难于上青天!

前不久,央行公布了一季度社会融资数据,社融其实可以理解成:金融机构向实业贷了多少钱,输了多少血。

而在这份数据中,我们只读出六个字:缺钱!缺钱!缺钱!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18年一季度社融增量为5.58万亿,同比暴跌20%。

而在这5.58万亿的增量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流向实业的贷款少之又少。

一季度各类金融机构针对企业的贷款,仅仅增加了3.04万亿,同比大跌15.8%。

其中2.45万亿是中长期贷款,更是

同比暴跌33%

要知道企业贷款一般都是投资实业,资金循环周期长,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但是,却突然间暴跌33%,这意味着,如果是同一家企业贷款,相比较去年,贷款金融少了三分之一。

这样,企业怎能够不缺钱?

而且不仅仅是贷款的金额变少,在美联储加息、央行缩表的大背景下,钱越来越值钱,企业的借贷成本也是一路水涨船高。

不然,精明了一世的金盾集团董事长,也不会被逼得走上了高利贷的绝路。

无钱可贷,只能铤而走险,这就是如今做实业的现状。

3

盲目扩张,疯狂并购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违约风暴中,率先倒下的企业都有一个通病:

高负债之下,企业盲目扩张,疯狂并购。

就拿中安消为例,从2007年在纽交所上市起,就开始疯狂的并购,即使后来退市,再借壳登陆A股,都未曾在“跑马圈地”路上歇息。

短短十年间,居然一口气并购了50家公司,而为此耗资高达几十亿。

然而,这种并购并未让企业的盈利能力显著改善,相反,因为盲目并购和扩张,反而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

在货币宽松时代,央妈大肆放水,中安消还能够靠着借新还旧的方式维持下去。

但是,当去杠杆的大棒挥来之后,中安消资金链突然断裂,随之而来的债务危机,更是压垮公司信用的最后一根稻草。

潮水退去之后,疯狂并购的中安消,才知道,自己一直在裸泳。

而被高利贷逼得跳楼的金盾董事长,通过29年的坚持不懈,将金盾从籍籍无名的小作坊,一举带上了市值百亿的巅峰。

随之而来的是盲目扩张:斥资几十亿建工业园、动辄一个项目投资数十亿.....

无论是哪个项目,都需要源源不断的烧钱,在货币宽松时,能够很轻松的从银行获得贷款,这种盲目的扩张,还能够短暂的维持下去。

但是一旦贷款的通道被卡死,资金链条突然断裂,贪大求全的董事长,又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最终只能通过借高利贷的方式来维持运转,然而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迟早有一天会葬送了企业的生命。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美联储加息缩表,全球资本市场一片风声鹤唳。

一个国家如阿根廷,都能够走上债务违约,信用破产的地步。

何况是企业?

而在这种大环境下,监管层继续刺破资产泡沫,加速市场出清,强化去杠杆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那么,对企业而言,缺钱的紧迫感,短期内或将很难改变。

如果想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

最好的方法是做减法:

企业在发展、在扩张的过程中,不可能不负债,一般而言,负债比例超过65%,基本上都是极其危险的。

既然65%是一个企业负债的生死线,那就严控贷款规模

毕竟在贷款利率不断上调之下,借贷的成本也是水涨船高,如果投资项回报收益率,不能明显高于贷款利率,那又何必去冒这个风险?

当然,短期内很难看到投资回报,但是长期来看,回报较高的项目,也得量力而为。

失败的企业千千万,但是成功的企业不外乎两种:专注和扩张。

既然扩张这条路行不通,那就回归主业,专注做大做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绝佳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