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英雄的尊嚴奔走吶喊時,請不要忘記“她們”……

為英雄的尊嚴奔走吶喊時,請不要忘記“她們”……

英雄的力量最恆久。

習主席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

軍隊作為出英雄、領風尚的群體,越是價值多元,越應堅守高地。這是時代剛需,也是使命擔當。

去年3月,隨著一聲清脆的啼哭,張浩烈士的妻子林紅豔生下一名男嬰,母子平安。

讓人深感遺憾的是,張浩卻沒能等到生前最為期許的時刻。就在孩子出生的一個多月前,陸航某團飛行員張浩、王曉冬駕駛直升機開展例行夜間訓練,然而突發的墜毀事故,讓他們沒能像往常一樣平安返航。

為英雄的尊嚴奔走吶喊時,請不要忘記“她們”……

張浩烈士

一出生便再也找尋不到父親的模樣,那一刻,孩子的啼哭,林紅豔凝望孩子的深情,都因張浩烈士的永久“缺場”,顯得分外沉重。

烈士安息,生者堅強。男嬰按照烈士生前意願取名為“佑佑”,那一天,張浩的血脈在新的生命中涓然流淌,給這個失去頂樑柱的破碎家庭,延續著繼續走下去的憧憬和希望。那一刻,人們多麼希望,這仍是一個完整的軍人之家,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幸福永遠。

2016年7月10日,南蘇丹首都,中國維和步兵營執勤分隊遭襲。炮彈擊中步戰車,在內部爆炸——下士李磊,頭部胸部重傷後犧牲;四級軍士長楊樹朋,傷勢過重犧牲。

楊樹朋曾在《真正男子漢》節目中出鏡,人說沒就沒了,誰都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他犧牲後,戰友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將噩耗告訴他的妻子鄒麗娜,怕她一下子也接受不了。但鄒麗娜得知噩耗後卻非常堅強,她對連隊的指導員說:“我會照顧好家裡人的。放心。我們等著把楊樹朋接回家。”

為英雄的尊嚴奔走吶喊時,請不要忘記“她們”……

李磊、楊樹朋忠魂歸故里。王衛東、張永進 攝

這份聊天記錄在網上被曬出後,曾讓無數人為之動容。有網友說:“真的是瞬間淚崩,這個女人承受的是我承受不了的,我敬佩中國軍人及他的家人。”

有人在安享歲月靜好,有人在默默負重前行。軍人負重前行,軍屬同樣在負重前行,從某種程度上說,她們承受的壓力、分擔的苦楚,或許會更多。林紅豔、鄒麗娜等烈士遺屬們的堅毅與剛強,也在觸動著人們的淚腺中,無聲展示著什麼叫英雄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默默詮釋著什麼叫英雄的中國軍屬。

是的,在這種“軍”字號家庭裡,有英雄的父母,就有英雄的兒女;有堅強的家人,就會有堅強的軍人。

因為戎裝在身,一個個軍人奮然負重前行,去堅守、去拼命、去犧牲;而因為軍屬身份,一個個父母、妻子、孩子,來理解、來支持、來堅強……

2017年1月19日,距農曆春節還有8天。

這一天,位於喀喇崑崙山深處的河尾灘邊防連,終於迎來了自連隊組建以來的第一位軍嫂。

為英雄的尊嚴奔走吶喊時,請不要忘記“她們”……

深情擁抱。趙金石 攝

那天的團聚時刻令人感懷,在分離了200余天後,譚楊憑藉自己的勇氣與毅力,翻達坂、過冰河、繞彎道,跨越海拔落差4000多米,最終來到了丈夫亓鳳陽的身邊,實現了“一定要上趟崑崙山,看看丈夫和那裡的守防官兵”的純真心願。

這個動人的團圓背後,還有另外一個動情點——為了能夠適應高寒缺氧的自然條件,譚楊每天堅持長跑,累計跑了1300餘公里,體重由產後的80多公斤減到55公斤……

為了上一次高原,我們的軍嫂就要付出如此這般,而常年堅守在這裡的軍人可想而知都經歷了什麼。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所在的南疆軍區,因自然條件的極其惡劣與艱苦,守望在這裡的軍人與軍屬們還留下了許多令人難忘的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有的訴說著悲歡離合,有的銘記著愛和懷念,曾經280趟上阿里高原,被原蘭州軍區命名為“高原模範汽車兵”的英雄戰士張良善,就是其中一個故事的主人公。

車到獅泉河,留守處把電話打到分區,說張良善愛人第二次住院,即將分娩,是難產。張良善聽說後,將油料一卸完,就連夜開車往山下趕。到了多瑪兵站,留守處的電話也追到那裡,問他是保大人還是保小孩。他一聽這話,淚就滾了下來,哽咽著說,都要保,都要保,實在不行,就保大人。

為英雄的尊嚴奔走吶喊時,請不要忘記“她們”……

英雄探妻。袁學軍 攝

最終,等他趕到時,孩子已經夭折,妻子也因為大出血生命垂危。彌留之際,妻子流著淚對他說:“以後,跑山上的路,要慢一些。”沒過幾天,他的妹妹在老家病故,老父難以承受失了兒媳又失女兒的打擊,痛苦萬分,哭瞎了雙眼,不慎從樓上摔下,把腿摔斷了……

就是在這樣接二連三的厄運中,張良善始終堅守著一名高原汽車兵的本色。後來,以他為原型的《英雄探妻》的照片,成為中國軍人與中國軍屬犧牲奉獻、堅韌堅強的生動印證!

歷史大潮,浩浩蕩蕩。裹挾著泥沙,更激騰著英雄軍人的榮光。

事實上,在中華民族越來越接近偉大復興夢想的今天,英雄的人民軍隊從未讓人民失望。

在這裡,當標杆、做榜樣,是這個綠色方陣的共有追求、融入骨髓的行動自覺。革命戰爭時期,子弟兵被稱為“大救星”;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成為國人心中“最可愛的人”;相對和平時期,社會又廣泛流傳“吃菜要吃白菜心,嫁人要嫁解放軍”;如今,人民解放軍又被讚譽為“最美逆行者”……

為英雄的尊嚴奔走吶喊時,請不要忘記“她們”……

老兵在“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巨大橫幅上簽名。易志明 攝

上個世紀,雷鋒的名字從部隊一個普通的班裡走出來,並迅速走向全社會。他那種公而忘私、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鼓舞和激勵了幾代人。人們感慨: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向一個普通人學習、以他為榜樣的行動能夠持續那麼久,沒有哪種“時髦”,可以如此堅挺;沒有哪種“懷舊”,可以這樣深沉。

豈止是雷鋒。犧牲自己拯救他人的王傑,為救出落入糞池的老農而獻身的張華,奮不顧身救起跳水輕生女子的孟祥斌,危急關頭把潛水器具讓給被困群眾的官東,拼死平安返航的退役軍人機長……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樣的英雄軍人都層出不窮,守衛著和平安寧應有的模樣……

郁達夫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

有人說,軍隊不生產穀物,但生產國家安全。軍人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堅強後盾,軍人家庭則是每個“後盾”的背後支撐。從這個角度上講,提升軍屬的地位與榮譽感,與提升軍人的地位與榮譽感,同樣重要、同樣迫切。

為英雄的尊嚴奔走吶喊時,請不要忘記“她們”……

2016年1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進行了一次調查,讓受訪者說出哪些職業或行業不被受訪者看好。結果讓人吃驚,軍人的不被看好度為8.6%,排在第14位,比較靠前。

不可否認,隨著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的深入推進,軍人軍屬相關的福利待遇得到了較為可觀的提高。但是,承平日久,社會轉型,軍人、軍屬的榮譽感和社會地位受到衝擊的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讓英雄受尊崇,讓軍人、軍屬受尊重,實質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軍人頭也不回地艱難逆行的時候,當軍屬們一聲不吭地艱難忍耐的時候,基本的尊重得不到,取而代之的反而是冷嘲熱諷,在是非顛倒之中,涼的最先是熱血,寒的最終是公心。

為英雄的尊嚴奔走吶喊時,請不要忘記“她們”……

記得在石家莊學習培訓期間,一位在基層摸爬滾打多年的教員,率性直陳種種針對軍人軍屬的“怪現狀””,最後他手臂一揮,神情激昂地說:“軍人奉獻流血、軍屬傷心流淚的事兒,再也不能有了!”一時間,掌聲雷動。

這節課已經過去6年了,教員的這句話,我始終清晰記得。但置身軍營的日子越久,也越感到提升軍人軍屬地位問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單單發洩一兩句,抱怨一兩次,於事無補。它需要各方齊心參與,也需要每一個人為之付出相應的努力。

雖然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一些暖心的舉措也確實在提振著每個軍人的心。

前年7月25日,維和英雄楊樹朋骨灰安放後的第三天,英雄的家鄉鋼城區委、區政府就專題召開區委常委會,決定將楊樹朋妻子鄒麗娜安置進全額事業單位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工作,並妥善幫助解決其家庭困難。

……

英雄不死,熱血長流。暖心的舉措,以及背後透出的尊崇與尊重,只會讓勇者愈勇、強者更強。

為英雄的尊嚴奔走吶喊時,請不要忘記“她們”……

迎著曙光凱旋。袁凱 攝

在軍改熱潮持續鼓盪的日子裡,在退役軍人事務部已經成立運轉的今天,我相信為英雄尊嚴奔走吶喊、為軍屬榮譽鼓與呼的聲音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洪亮。

讓我們繼續前進!

為英雄的尊嚴奔走吶喊時,請不要忘記“她們”……

編審:曲延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