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的皇后,為什麼都選自民間,皇帝為何要與平民百姓之女通婚?

樓蘭都護

縱觀歷史,皇后作為一國之母,“理應”出身高貴,比如清朝的皇后,最典型就是乾隆最愛的那位孝賢皇后,她出身高貴,屬於上三旗的鑲黃旗,其父是察哈爾總管李榮保,高祖曾任過太子太保。

可明朝皇后就不同了,幾乎全是地位普通的女子,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一句話,明朝皇后就定了”

其實明朝皇后之所以選擇出身一般的女子,原因就在於朱元璋,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曾經出過一本書叫《女訓》,其中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前朝與後宮勾結,他特意規定:

“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所以,老祖宗都定家法了,後代們只有照著執行。其實老朱這麼幹也是鑑於前面朝代以皇后為代表的後族干政太厲害,比如元朝,那皇后權力大的可以隻手遮天;再比如唐代,女皇武則天直接把皇帝幹掉自己來當。

“明朝皇后都是什麼樣家庭的女子”

縱觀明朝的皇后,她們的出身著實不太高,小君努力給大家找到了歷代明皇后的出身,下面簡單列舉幾位:

明宣宗朱瞻基,明第五位皇帝,他的皇后胡氏,家裡老爹原來只是錦衣衛百戶,正六品。而他的第二任皇后,孫氏,老爹僅是第二任皇后,孫氏,其父為正九品的主簿。


還有歷史上只有一位皇后,提倡一夫一妻制的明孝宗,他的張皇后的父親僅僅是國子監一普通的學生而已。

再如明神宗的孝端顯皇后王氏,其父親原為文思院副使,從九品。

所以,綜上,明朝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並非都是平民百姓,家裡或多或少還是做點官。

不得不說老朱真是很高明,用這一招既讓皇后有點背景身份,但也讓你背景身份不高,既防止了前朝後宮勾結干政,也讓皇后知點書達點理,高明高明。

寫到這裡,小君突然覺得朱元璋的想法完全就是現在很多男性擇偶的標準嘛——女孩別學歷太高,但也不能完全沒有學歷,別野心太大,千萬別做女強人,只要知書達禮,好好持家就行。


宮殿君

首先,明代皇帝並非“都選自民間”,事實上至少“正後”大多仍然選自有一定地位的家庭,洪武是開國皇帝不論,其太子朱標首任太子妃是開國功臣常遇春之女,建文帝皇后馬氏父親是光祿少卿,永樂帝皇后徐氏是開國功臣徐達之女,正統帝皇后錢氏父親是海州都指揮使,景泰帝原配汪氏,父親為中兵馬指揮使,是將門世家,成化帝原配吳皇后父親是羽林前衛指揮使,舅父更是懷寧侯孫樘,弘治帝皇后的父親是太學生,正德帝皇后夏氏父親為世代軍戶軍官出身的進士,嘉靖帝第一位皇后陳氏父親為秀才,隆慶帝皇后陳氏父親為通州右衛世襲百戶,萬曆帝皇后王氏,父親為世襲錦衣衛千戶,天啟帝皇后張氏,父親為進士、中軍都督府同知。明代皇帝首任皇后出身較微賤者,只有洪熙帝的皇后張氏,父親只是個下級軍官,宣德帝首位皇后胡氏,是因為姐姐為洪武帝后宮被推薦而獲選為太子妃,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帝皇后周氏,父親是算命先生。

不難看出,明代大多數原配后妃都是世襲軍官出身,或者和世襲軍官有一些關係,這是因為世襲軍官、軍戶大多數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時的中下級官兵,既清白可靠,又門戶不高,不會形成過於龐大的外戚勢力,也不會過分孤立被輕易動搖。雖然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就制訂“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的所謂“鐵律”,但實際上並未真正貫徹執行,大多數原配皇后、太子妃地位不低,尤其最早的幾位地位更高(常遇春徐達是什麼人不用我多說了吧),地位真正低下的寥寥無幾,且大多數系出嫁時王子本身地位也不高(嘉靖、崇禎都是如此),而續絃的皇后很多地位低下則不難理解——明代除帝王原配外的後宮女子地位的確普遍低下(否則后妃殉葬這樣的陋習也不可能死灰復燃),“自由戀愛”的選擇範圍如此,續絃皇后的家世可想而知。

其次,朱元璋和朱棣的確有壓抑外戚、避免重蹈漢代覆轍的想法,因此竭力避免讓子孫和世家大族或高級勳戚聯姻,尤其避免形成世代通婚,如東漢陰王郭馬這樣的外戚世家,明朝自朱棣之後再無世爵女兒或孫女當皇后,沒有一個世家大族或文臣高官的女兒中選(個別父親有進士之類頭銜的,家世也依然是世襲軍官,且一旦成了外戚也和宋代外戚一樣只能被授予虛爵或武職虛銜)。當然,這種想法是有些天真的——明代依然出現了多次後宮干政的事例,且鬧出事來的後宮大多並非出自豪門大族。

第三,明代的社會體系已迥異於漢代甚至唐代,世家大族的地位已不再崇高,更難以血統驕人,科舉成為進身正途,而成為外戚就必須付出從此轉入武職虛銜行列、斷絕在“正途”發展的代價,且倘若入宮的女性親屬當不上皇后、王妃且無子,更有殉葬的風險,即便皇帝想“換換口味”找一些門閥或文官重臣女子,也未必能夠如願,他們“換口味”的對象只能是下級宮女(這個多了)、被罰沒入宮的女俘或女奴(孝宗生母),以及真正的民間草根女子(正德的游龍戲鳳)了。


陶短房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明朝皇后,並不是都選自民間,也並非什麼平民百姓之女,只是出身比較普通,不是豪門大族或者達官貴人。一般來說,明朝皇后都是從平民、國子監學生、基層武將、基層文官家中選擇,確實可以說明朝皇后出身不高,單也不至於太低,比如一月天子朱常洛的王皇后,原本是宮女,因為生了皇長子而被封后,當然,這也只能說明明朝宮女選秀要求也不高。



那為什麼明朝的皇后出身都不高呢?還是源於中國曆代宮廷權力鬥爭的影響,外戚和宦官一直都是中國皇帝權力的最大威脅。就皇后干政而言,秦有宣太后、西漢有呂后、東漢有鄧太后、東晉褚太后、唐朝武則天、遼國蕭太后、宋朝劉娥,當然,之後的清朝還有孝莊和慈禧太后。這麼一看,明朝好像真沒有哪位皇后太后干政過深的。這就是明朝皇后出身不高的好處了。



根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在洪武元年編撰《女訓》,作為管理後宮的“家法”,為了防止朝中權臣和後宮勾結,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這都是朱元璋吸取歷朝教訓,尤其是前朝元朝的教訓,元朝皇后權力相當大,能直接任免官員,後黨甚至能決定皇位歸屬,當然,這也是元朝皇后所屬部落實力雄厚的原因。



明朝選妃側重平民,而且對後黨極為提防,但是明朝中葉開始,皇帝們又開始厚待後族,往往冊封皇后給,又給父親兄弟高官厚祿,但大多無實權。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武勳貴豪損失慘重,文官佔據主流,文官更加排斥後黨攝政,越發貫徹明太祖的選妃制度了。


漢史風情

明代皇后並非都選自民間——建文帝的皇后馬氏出自開國馬皇后的家族,永樂帝的皇后乃是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如果非要說馬皇后和徐達的出身也不高貴,那就純屬抬槓了——有誰是天生高貴的?這些開國元勳即使自身出身不高,可自明朝開國那天起就已由平民子弟轉變為世家貴族,否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還要過飯又咋說?

事實上明代皇后絕大多數並非真正出自民間,大多還是有一定官方背景的,只不過相比其他王朝而言:明代皇后的出身普遍不高倒是事實——自朱棣的徐皇后死後明代皇后或出自民間或出自一般基層官吏,再無有皇室同某幾家世家大族世代聯姻親上加親的現象。事實上這源於朱元璋的政治遺囑:皇室不與勳戚世家聯姻,可以說這是明代一脈相承的祖制。

朱元璋立下這道政治遺囑的目的在於:避免世家貴族勢力做大進而出現外戚干政危及皇權的現象。事實上朱元璋的目的應當說基本實現了:有明一代外戚勢力始終沒能在政治上取決定作用,這與明代皇后出身普遍不高,政治背景不強這點有很大的關係。問題是有一利就有一弊——儘管外戚勢力被打壓下去了,然而由於明代皇帝身邊缺乏外戚勢力的支持,宦官勢力迅速填補了由以往的外戚世家遺留的政治權力真空。好在明代皇帝又找到了制衡宦官勢力的另一股政治力量——內閣官僚。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有鑑於兩漢,北周,唐等朝代外戚干政的惡果,特別是北周外戚楊堅,唐皇后武則天以婚姻身份革周命,革唐命造成的嚴重後果,規定後宮不得干政,並將之用鐵牌形式保存下來,規定後世子孫永為定守。明初皇室多與功臣聯姻,如後來的明成祖朱棣皇后徐氏,即為明初開國大將徐達之女。但這僅在開國之際出現過。

明成祖即為以後,明代皇后大多出自民間,如正統皇帝皇后錢氏,孝宗皇后張氏均出自民間。明朝這一做法有效的防止了外戚專權的情況發生,即使在明萬曆年間的妖書案中,外戚勢力也沒能擊敗內閣勢力,最終,萬曆皇帝在李貴妃慫恿下改立福王為太子的計劃還是沒能成功。

有明一代,外戚勢力始終沒能在政治上取決定作用,與明代皇后多來自民間,政治背景不強這一點有關。


小王解史

只能說明朝皇后出生不高,也不至於說是都是平民百姓,大多還是做過諸如同知和千戶等四品到七品的小官的,而像英宗皇后錢氏,祖上是朱棣靖南的嫡系,可謂根紅苗正,其父做到了三品都指揮,憲宗皇后王氏,其父最終官拜右都督,一品。


我爸爸的名字20

皇后貴為後宮之主,母儀天下,但明朝皇后卻大都來自民間,這與歷朝歷代都大不相同。 細細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防止外戚干政。從古至今外戚都時時刻刻威脅著中央王朝的統治。如漢之竇氏、梁氏干政,如唐之楊國忠等等。明朝從民間選取皇后直接從根本上斷絕了外戚的威脅,因為平民百姓幾乎沒有任何的勢力。



二、朱元璋本身草根出身,對民間本身就無太多高低貴賤之分,自然也不會看不起民間的女子。甚至從民間選取皇后更是一種親民的表現,容易得到民心。

三、說句玩笑話,從民間選擇皇后便杜絕了近親結婚,更容易獲得高質量的皇子。


歷史輕鬆看

防止外戚干政,明朝建國以來就反對外戚和宦官干政從民間選皇后其家族沒有什麼關係無法和大臣有關聯,第二提高後代質量,縱觀明朝得皇帝沒有一個是無能的白痴的,只有些貪玩的而已,第三提高皇室外民間得影響力,能夠讓老百姓覺得皇帝有一半血統來自民間,更容易被接受,這一點從明朝很少民間暴動就能看出來因為明朝大多數皇帝比較親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