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一、这个夏天的幼升小故事

周一收到一个朋友A的好消息,说儿子收到了心仪的民办小学的录取通知。

朋友A是非鸡血妈妈代表,孩子上家门口的民办幼儿园。三年幼儿园,娃上的兴趣班都以音乐、体育为主,有机会就带娃旅游看世界,思维类、数学等学科类的兴趣班一概避开。英语也从机构的趣味启蒙兴趣班和自己的陪伴式分级阅读开展。她觉得,应该还原教育本身的样子,给孩子一个安全健康、身心上放松的幼儿时期。

朋友A的孩子阳光开朗有礼貌,因为长期运动的关系,灵活结实,热爱音乐,喜欢钢琴和足球。今年的幼升小新政,让朋友有些困扰,这也是今年所有幼升小家庭的普遍困扰。朋友家对口的公立校为区域热门学校,心仪的民办学校如果面不上,就面临着统筹到离家更远的某“菜小”。

她带娃裸考了传说零志愿8000取60人的某名校幼升小大PK,儿子非常给力的在没有任何刷题经验的基础上,过了第一轮(一个用iPAD选各种逻辑题的机考),在第二轮250取60人的面试中落选。小朋友心态很好,但心态再好的妈妈,说一点都不失落是不可能的。

后续填报志愿时,她纠结了很久。听说要报考的心仪民办学校已经有很多竞争者,有朋友劝她去找找关系,但她最终还是放弃了。她选择了“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她说,虽然每个家长都希望尽一切可能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但是如果上学读书都需要这样使力的话,不是她期待的教育的样子,她也不想自己的行动去助长类似的风气。

昨天,她给我发来消息,“两个多月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朋友B,同样也是非鸡血妈妈代表。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拥趸,有很好的国文功底和对美的感受力。平日里经常带娃写字读书、画水墨国画。

三年幼儿园,朋友B的儿子在公办幼儿园上学。课余,她除了书法、画画、围棋、吹笛,一个小班的家教英语,没有给娃报过任何的学科类项目。

没有补拼音,没有刷数学。孩子细腻温润,毛笔字写得很好,吹竖笛的时候完全浸润其中,陪妈妈出去会友时,都能安静地自处。

作为新上海人,朋友B早年在上海置业,并没有过多去考虑到学区房的问题,对口的公立校很普通。她也不想选择鸡血学校,靠刷题挤压孩子探索自我的时间。

原本她心仪了多年一个外地的传统文化名校,并且做足了功课,比如全家一起共读《论语》并撰写心得体会。今年,虽然上海的幼升小政策对她来说,事实上没有特别实际的影响,但是小升初新政有了重大改变,如果去外地求学,到初中再转回上海,会面临很麻烦的外地学籍问题。

朋友B是个个性很强非常有主见的妈妈,虽然也难免焦虑,但她总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于是在这个政策突变的夏天,上海民办校开放日时,她密集参观了浦东很多的民办学校,包括今年新开的具备高配师资和硬件的民办。最后,她如愿得到了浦东这所高配新校的录取,这是一所目前看来教育理念上和她很契合的学校。

虽然她仍带有谨慎乐观,认为需要在未来孩子的学习中去验证,是否这所学校真如目前所看到的一样理想。但她说,她始终坚信,自己努力的同时,命运会给孩子最好或者说最合适的安排。她特别强调,这个潜意识很重要,是一切心态稳定的基础。

我身边也有看上去的“鸡血妈妈”。比如,朋友C。

她自身一路学霸,她家娃幼儿园阶段,英文已经非常惊人,可以背英文戏剧课上的几百字的台词,已经在学to be/be doing的语法,会默写很多单词。特别喜欢小提琴,水平远超很多同时学习的小学生。她自己评价,娃特别适合要刷题的民办名校,孩子很适应。

当然她也带娃去面试了几所民办。不过她心态很放松,尤其碰到娃面试民办当天高烧不退的突发状况下,她也泰然了。即使最后上公立,她觉得孩子也可以适应,甚至一定程度上,她觉得,自家孩子个性奔放张扬、略有迷之自信,或者也需要在公立学校里进行一定的集体塑造,让他未来能具备更广阔的适应性。

周一开始,陆续看到各种幼升小面试信息的分享和民办学校放榜的消息。有考上的消息,也听到了有民办校被刷掉,现在只能等公立校统筹的家庭的消息。几家欢喜几家愁。

我自己的孩子将在明年此时经历幼升小,择校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加上我自己本来就在进行教育领域的探索,更是非常关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新政出来以后,我也提前去参观了一些我可能选择的学校,同时一直在观察身边一些家庭的选择。

细想,上面我分享的择校故事中的妈妈,是背景和个性都非常不同的三个妈妈。最后她们的择校选择,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今年新政的影响,尤其是朋友B。在择校前,她们也都无法百分百的确定孩子是否能上进入自己选择的学校,也曾经为这种不确定性担忧和焦虑。

但共同点都在于,娃们都过了特别开心的三年幼儿园生活,家长的陪伴生活也没有很紧迫。我的这三个朋友,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她们自身都很上进,热爱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坚持。

孩子出生后,她们都关心并深度参与对孩子的教育,认为孩子的教育,家庭是第一责任人。她们会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自己的能力圈内,为孩子挑选适合的学校。虽然带领孩子学习探索的领域、实践的方法不同,但是她们都会观察并了解自己孩子擅长和喜爱的,培育孩子的独立人格。

同时,她们也都能调整自己的心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看她们的三个孩子,个性虽然截然不同,但各有所长,身体健康,精神向上,有好奇心,喜欢未知。

这难道不才是教育本来的样子吗?

二、什么是理想中的教育

在提到了到底是应该选择公办或者选择民办/国际时,她说,这并非意味着是选择东方教育还是西方教育,核心是在考虑什么是“现代化的教育”。

她阐述的“现代化教育”应该更强调个性,帮助每个人正确认知自我,认识自我的兴趣,激发自身潜能。而接受孩子们的不同,就是教育的逻辑起点。

当下的教育,问题在于用过去的知识教未来的孩子。而教育的目标是孩子们能否以自主的姿态走向未来。《北京折叠》作者、雨果奖得主郝景芳的观点与龚校长不谋而合,她也曾多次表述,我们需要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

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很巧的是, 周一,我收到了之前在亚马逊订了很久,终于送到的书Your child and school(《你的孩子和学校》),一本在西方颇为畅销的讨论探索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书籍,旨在引导家长如何认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简单翻阅了一下,在第三章Knowing your child(认识你的孩子)的开篇第一句话就写到,“You know your child is different. You'd never mistaken your own child for another one who lives down the street”(你的孩子是不同的,你从来不会在路上认错你的孩子)。

很有意思,也直指核心——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每个爸爸妈妈都不会认错自己的孩子,自己孩子独特性也只有自己爸爸妈妈最有机会、最应该去了解、去尊重、去发现。

养育一个孩子,就是面向未来的一场长跑,是至少18年的漫长创业,甚至是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来验证这个创业项目是否成功。这个项目中,不仅需要你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更是充满了各种的不确定性。

  • 这种不确定性存在于如今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所学的知识的速朽;

  •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状态下,人们对未来未知的恐惧;

  • 或者是国家大背景下,绝大多数普通人对政策变化把握的无能和必须的应对;

  • 亦或者是家庭发展中可能面对新的机遇或挑战。

尤其当你发现,你的孩子,并不是一个写几行代码就可以执行出完美命令的产品,而是逐步成长为一个具备独立意识,会向你发出挑战的人,他/她并不一定会完全长成你想象中,希望他长成的某种具体的样子。

我观察我孩子过去5年里的成长,她从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已经可以熟练的使用各种APP(包括最近很时髦的抖音),爱问各种为什么的小女孩,已经知道可以有用手机工具可以搜索到她想要知道而爸爸妈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

当我在工作创业中观察了中国那么多的教育创业项目,和地球上很多的创意教育案例后,能确信的是,未来的高速变化会远远超出过去的30年,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更无边界。

扎克伯格投资的创新学校Altschool创始人Max说:

几乎所有的教育创新者都判断:未来是一个快速、不可预测的时代。科技会以指数速度爆炸发生。这是一个要么不改变,要么改变也不见得赶得上的时代。当所有知识都已经失效,留下来的只有思维方式和个性。

而这种思维方式和个性,恰恰是要在日复一日的日常中,去发现并有意识的培养。而这才是家庭教育中,真正的使命所在。

在感动了无数中国家庭的美剧This is us(我们这一天)中,长大成人拥有自己生活的孩子们,在自己未来面对生活、工作、爱情、养育中,真正长久地去回顾和发现的,并非是学校给他们的知识,而恰恰是自己从原生家庭中继承的与生俱来的基因和汲取的精神力量。

幼升小的择校,只是人生的一个初级阶段。从很多的故事里,我们发现,最后上了哪个学校,有爸爸妈妈规划的因素,也存在着不少无法控制的偶然。但是,对孩子来说,最确定的只有不变的一点——那就是家庭。爸爸妈妈才是孩子18岁以前最重要的人生领路人。

如我的朋友B说的,

首先要接受的是“不完美”,没有完美的教育;要不纠结,不纠结的基础是,不和他人比较,明确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清楚自己的方向,就会知道怎么去培养自己的孩子,明确了以后,家庭心态稳定,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剪掉一切枝节,回归本真,我想,作为这一代家长,和上一代家长相比,我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具备更广阔的视野,也没有上一代身上如此强烈的集体主义烙印。而势必,我们在培育孩子的时候,可以赋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发现孩子更多的自我和可能性。

我们在他/她的塑造过程中,希望留给他/她长久地面对未知、可能性无法想象的未来的,并不是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几点共性特质:

1、一副健康的身体;

2、善良正直的人品;

3、面对压力的坚毅;

4、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5、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的热情;

6、对美好的感知。

健康的身体让他/她可以舒适地抗压,善良正直让他/她不会迷失方向,可以心安理得地生活,好奇心让他/她保持生命的活力,学习能力让他/她可以面对未知,对美好的感知让他/她能有幸福的感知。

要培育孩子的这些特质,我想家长需要是这样子的:

1. 不焦虑家长。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管内心为什么焦虑,都尽可能处变不惊,为孩子树立一个管理好情绪和克服困难的榜样。

2. 好朋友家长。做孩子的好朋友,不仅仅是在某些大原则性的问题上,有家长的权威,更应该更以体察孩子的真实情感,与孩子保持畅通的交流。这样你不会成为豆瓣小组上“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控诉对象。

3. 成长性家长。只有家长自己具备了成长性,对世界是打开的,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孩子树立终身学习能力和保护孩子好奇心。

我想,家庭中有了这样的根基,那么无论孩子最终去了哪个学校,至少在家庭这个长期稳定的学校里,都能学会热情的面对生活。当孩子发展了健康的身心,并能够掌握好的方法和工具,发掘自己的潜能,明确想要怎么样的未来人生时,他/她会是一个快乐和幸福的人。而如果他/她又恰好能有为人类更好的发展出一分力的志向,那必然可以有所作为。

每个为择校讨论的热闹的夏天都会很快过去,大部分的其他时间,我们都依然需要在琐碎和繁忙的日常中,去和孩子相处,并在这日常的点滴中,成长。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