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關於中醫的冷知識?

口水歷史

1.三十學藝黃元御

鑑於古代人民壽數不長,所以有“人過三十不學藝”的說法。但清朝有位名醫就是而立之年才開始學醫。而學醫的由頭是被庸醫所誤,瞎了一隻眼睛,故憤而學醫。這個開端讓人無端熟悉,張仲景,徐大椿等名醫也都是因為眼看親人被病魔折磨或是看不得世無名醫,庸醫當道。

黃元御買來一本《傷寒論》就開始學,最後竟進了皇宮給乾隆當御醫,乾隆還給他題了個匾:“妙悟岐黃”,可見是有兩把刷子的。黃元御甚傲。自負天下無雙,將古往今來的很多名中醫除了有口皆碑的華佗張仲景之外一一罵了個遍。這也是他名氣不大的原因之一,據說紀曉嵐編纂《四庫全書》時就沒有收錄他的作品。

2.正宗的阿膠被認為是由驢皮熬煮而成,但最早的阿膠是由牛皮煮的。

3.孫思邈提出主張不要用動物入藥。認為: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

可以說十分難得了。

4.“若是他人母,定用白虎湯”

清朝第一中醫大V葉天士有一次老母親患病,他開了幾味藥方都不見好轉,想到要用白虎湯,但白虎湯藥性太烈,又擔心老母親承受不住,急的在院子裡團團轉,感慨:“若是他人母,定用白虎湯”。好朋友薛雪恰好聽見,就建議葉天士使用白虎湯,用後老母親病情果然好轉。葉天士後來問薛雪為何那麼篤定,薛雪笑道:“我聽到了你說的話,只不過幫你做決定罷了。”

5.華佗可能是有記載的第一個因為醫鬧被殺死的醫生orz。


口水歷史

第一例,有個人吃不下飯,肚子脹,病了半個月,瘦了一大圈,吃了些助消化的藥如山楂,谷麥芽,白朮,扁豆無效。當時葉天士有神醫之名,於是慕名而往。葉天士仔細診察後對他說,你沒病,是害喜呢。此人聽後大笑,還神醫呢,連男女都不分。回家是路走一路笑,結果當天就能吃下飯,兩天就好了,沒吃藥沒花錢。

第二例,一個人到朋友家喝酒,喝醉了,回家時競然在自己家房簷下睡著了,半夜時醒了,覺得口渴,隨手摸到地上一個碗,在水缸裡舀了半碗水喝,喝完就進屋睡了,第二天早上起來,發現碗裡有幾條紅色的小蟲,他當時就感到極不舒服,噁心欲吐,頭暈目眩,於是一整天未進一粒米,第二天更是腹脹痛,全身乏力,無法進食。葉天士給他看後,單獨配了兩個藥丸,並用紙包上,讓他在晚上吃,並且不能見到光亮,否則就無效。他只好照辦。第二天早上上廁所,發現大便上有很多紅色的像蟲子一樣的東西,他當時就感到好多了,再去抓一付藥吃完就好了。

對以上兩個病例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巫山橫雲

很久以前,在我老家有一個40多歲張姓的人,急燥、爆脾氣、盜汗、潮熱、無力、疲倦、早洩、怕冷怕熱、膽怯等陰虛體質的所有症狀都有。到最後陰陽兩虛,體質很弱,便去看郎中。抓了藥回去吃,因他急燥易怒,吃了幾天不見效果,便一邊罵郎中庸醫一邊又去找另一個郎中,如此換了五個郎中都是毫無效果。後來聽說百里外有一姓許的郎中很歷害,便去求醫。見面後首先是把前面的郎中好一通數落,許醫生看在眼裡不動聲色,通過診斷然後對他說,你這病好治,但你必須把每天吃剩的藥渣潑到你家周邊的路上,讓南來北往的牛鬼蛇神把瘟病帶走,用不了多久你的病就好了。

古人迷信,回去後他就照做,而且很虔誠。

果然,不到一個月身體恢復了健康。

於是,郎中的名氣大增。這種治病的方式通過口口相傳不斷擴散並延續。

直到今天,鄉村的硬化公路上時時都能看到撒了一地的剩藥渣,令很多年青人百思不得其解。


筋骨堂傳人

民醫冷知識,如果(風寒)需發汗又及時無藥,可取人身上(汗垢)服之立效,,,夠冷吧,


探索三界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