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韓國的十三位君主

晉國韓氏的第一位為韓萬,本為晉君之後,姬姓,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公元前679年前後。韓萬是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武公奪得晉君之位後,將韓原(今陝西韓城)封給韓萬作為采邑,因而以韓為氏。韓萬生韓賕伯,韓賕伯生韓簡,韓簡生韓輿,韓輿生韓厥,韓厥生韓起,韓起生韓須,韓鬚生韓不信,韓不信生韓庚。以上為春秋時歷代韓氏家主。

戰國時期韓國的十三位君主

戰國時期的開始年代,本文采用公元前475年。公元前475年的韓氏家主為誰,由於史書記載的缺失,已不可考。公元前514年,韓宣子(韓起)去世,之後至公元前455年之前,韓氏家主有:韓貞子(韓須)、韓簡子(韓不信)、韓莊子(韓庚)。韓須在公元前541年之時已為成熟的政治家,公元前514年繼其父為韓氏家主,在位時間當不長。韓莊子在位時間已不可考,本文以韓莊子之子韓康子為戰國時期韓氏第一位家主。

第一位:韓康子(?-前425年),韓虎。韓康子之時,韓氏都城在平陽(山西臨汾)。公元前455年,知瑤代表晉君向韓氏索取土地,韓康子獻一萬戶之邑給晉君。知瑤又向魏氏索要土地,魏氏也將萬戶之邑獻出。知瑤又索地於趙,指名要蔡和臬狼兩城。趙襄子沒有答應,知瑤大怒,脅迫韓、魏與之一起征伐趙。這就是著名的晉陽之戰。知瑤率三家軍隊圍困晉陽三年,並引汾河水灌晉陽城。趙氏危在旦夕,韓、魏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韓、魏遂與趙聯合反攻知氏,大敗知氏軍隊,將知瑤殺掉,知氏之地為趙、韓、魏瓜分。三家滅知氏以後,只給晉幽公留下兩城,韓氏領地更大了,實力已相當於一方諸侯。 韓康子去世後,其子韓武子繼位。


第二位:韓武子(前424年─前409年在位),韓啟章。韓武子時期,韓國領地繼續擴大,公元前423年,韓氏攻打鄭國,殺死鄭幽公,可見韓氏之強大。當時的晉國正卿是魏文侯,韓、趙、魏是聯合對外作戰,內部團結。史書記載:趙氏曾向魏文侯借兵要攻打韓氏,魏文侯沒有借給;韓氏曾向魏文侯借兵要攻打趙氏,魏文侯也沒有借給。魏文侯說韓、趙、魏是兄弟,兩家知道魏文侯沒有借兵給對方之後,非常感動,所以三晉能夠團結。韓武子在位十六年,死後,其子韓景侯即位。

第三位:韓景侯(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0年在位),韓虔。韓景侯即位後,繼續擴張,公元前408年攻打鄭國,奪取雍丘(今河南杞縣)。之後,韓景侯將韓都由平陽遷至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407年,韓軍在負黍(今河南登封西南)遭鄭軍擊敗。公元前404年,韓、趙、魏聯合伐齊,一直打入齊國長城之內。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一同被周天子封為諸侯,為侯爵。公元前400年,韓、趙、魏聯合攻打楚國,攻至桑丘,鄭國乘機包圍韓都陽翟(今河南禹縣),這表明韓國東擴與鄭國發生了激烈衝突。同年,韓景侯去世,其子韓烈侯繼位。

第四位:韓烈侯(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在位),韓取。韓烈侯即位後,其叔父韓傀(字俠累)任相,另一位大臣嚴遂(字仲子)也很受重用。有一次,嚴遂在朝堂上指責韓傀為政之過失,韓傀怒而大罵嚴遂,嚴遂拔劍追趕韓傀,衛士們救下韓傀。事後,嚴遂逃亡至齊國,為了報仇,他找了一位刺客——聶政。公元前397年,俠累被聶政刺殺。

韓烈侯在位時,韓國繼續團結魏、趙。公元前393年至公元前389年,三晉集團與齊、楚、秦、鄭集團之間進行了大戰。前393年,楚“伐韓,取負黍(山東鄆城西北)。”楚國對韓國的進攻拉開了三晉對楚的戰爭,公元前391年三晉打敗楚國於大梁、榆關,大梁和榆關被魏國佔領。楚國抵擋不住三晉的進攻,向齊國和秦國求助,齊秦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向三晉開戰。公元前391年,秦伐韓宜陽,取六邑;公元前390年,齊伐取魏襄陵(河南睢縣)。前389年,齊國首先被三晉打敗,《史記》記載:齊與晉衛會濁澤。同年,東方戰場取勝的三晉集中兵力對付秦國,雙方大戰於陰晉。秦五十萬大軍戰敗,此後近三十年,秦國不敢東出。

公元前387年,韓烈侯去世,其子韓文侯繼位。


第五位:韓文侯(前386年-前377年在位),韓猷。韓文侯時,韓國繼續擴張,公元前385年,韓國進攻鄭國,佔領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同年,又進攻宋國,打到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俘虜宋國國君。前380年,三晉進攻齊國,打到桑丘(山東濟南)。韓文侯時,三晉同盟關係開始破裂,時有戰爭。前377年,韓文侯去世,其子韓哀侯即位。

第六位:韓哀侯(公元前377-前371年在位),史書沒有記載其名。前375年,韓國滅了鄭國,將都城從陽翟(今河南禹縣)遷至新鄭。同年,三晉徹底滅了晉國,將晉君最後兩城也瓜分,並將之遷至屯留,這件事也讓三晉同盟關係進一步破裂。公元前371年,韓國大臣韓嚴(又作韓山堅)發動叛亂,殺了韓哀侯,之後韓哀侯的兒子韓若山繼承君位,是為韓懿侯。

第七位:韓懿侯(公元前370年——前359年在位),韓若山。前369年,魏國發生內亂,魏武侯死後,其子魏罃(魏惠王)繼位。但公子緩(魏緩)的封地也很大,勾結韓、趙進攻魏國,要奪取君位。韓懿侯聯合趙國伐魏。二國軍隊進攻魏國城邑葵(今河南焦作西北),一舉攻克,繼而包圍了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強大一時的魏國有可能被滅掉,對如何處理魏國,韓、趙意見不合,韓懿侯乘夜率軍隊離去,安邑之圍遂解。這件事讓三晉同盟完全破裂。之後,魏惠王報復,公元前369年,魏軍打敗韓於馬陵、打敗趙於懷。前366年,韓懿侯與魏惠王會於宅陽,求得魏的諒解。前362年,魏打敗韓於澮。公元前362年,秦軍在西山打敗韓軍。公元前361年,宋國攻佔韓國的黃池,魏國攻佔韓國的朱邑。公元前358年,韓懿侯在位十二年而卒,子昭侯立。

第八位:韓昭侯(前358年-公元前333年),韓。韓昭侯時,韓國國勢最強。公元前357年,韓昭侯派兵攻打東周,佔領東周的陵觀、邢丘。公元前355年,韓昭侯任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進行變法,主張以"術"治國。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公元前355年開始,霸主魏國與宋、趙、齊、秦、楚等國進行了長達五年的大戰,韓國是魏國的盟友,魏雖於公元前353年敗於桂陵之戰,但公元前352年,魏國擊敗四面進犯之敵,迫使各國求和。公元前352年,韓昭侯前往秦國與秦孝公會見。公元前341年,申不害去世,魏國發動了對韓國的大規模進攻,韓國向齊國求救,同年,魏國被齊國敗於馬陵。之後,魏國霸業衰落。魏國衰落之後,秦國東出之路大開,公元前339年,秦軍攻佔韓國的宜陽,不久又為韓國奪回,韓國成為抗秦東出的主要力量。公元前334年,韓昭侯築高門以顯示自己的功績,此工程勞民傷財,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門”。公元前333年,高門未成而韓昭侯去世,其子韓宣惠王繼位。

第九位:韓宣惠王(公元前332年-公元前312年在位),韓康。前325年,秦國君主嬴駟公然稱王,魏惠王與韓侯在巫沙會面,並互尊為王。前323年,韓、趙、魏、燕、中山五國相王,韓君正式稱王,史稱韓宣惠王。

战国时期韩国的十三位君主

公元前326年,趙國聯合韓國,又向魏國發起攻擊,包圍魏的襄陵。戰爭持續到次年,以魏軍戰勝趙韓兩國聯軍,活捉將領韓舉告終。公元前319年,秦國軍隊攻擊韓國,攻取了鄢。公元前318年,韓、魏、趙、楚、燕五國聯合進攻秦國,失敗。秦國發起反攻,發動修魚之戰,在濁澤活捉了韓國將領申差,韓、趙、魏聯軍被斬首八萬。之後,韓派太子倉質於秦求和,韓國依附於秦國。前312年,韓國同秦國一起攻楚,打敗了楚將屈丐所率之楚軍,秦軍在丹陽斬殺了八萬楚軍。同年,宣惠王去世,太子倉即位,是為襄王。

第十位:韓襄王(前311年─前296年在位),韓倉。公元前308年——公元前307年,秦使甘茂攻韓宜陽。宜陽之戰打得非常慘烈,韓國顯示了其作為戰國七雄的實力,甘茂率五萬精兵攻宜陽五個月,未能奏效,損兵折將,士氣低落。甘茂做為楚國人客居秦國為相,在內受樗裡疾、公孫郝攻擊,還被傳言與韓相公仲倗關係不錯,只能背水一戰。最後甘茂散盡家財,全部賞給士兵,重賞之下,終於攻下宜陽,韓軍被斬首六萬。同年,秦武王卒。韓國派太子嬰去秦國求和。公元前302年,太子嬰朝秦而歸。公元前301年,秦伐韓,取穰,韓國再次與秦結盟。同年,韓軍與秦伐楚,同時齊國也在進攻楚國,齊軍在垂沙擊敗楚將唐眛所率之楚軍,楚國自此衰落。公元前300年,太子嬰死。公子咎、公子蟣蝨爭為太子,韓咎取勝成為太子。

戰國時期韓國的十三位君主

《羋月傳》中的甘茂

公元前298年,韓與齊、魏共擊秦,秦軍戰敗,三國攻至函谷關,並駐軍於此。公元前296年,三國再次攻秦於函谷關,秦軍戰敗求和,秦歸還韓河外及武遂,歸還魏河外之地。同年,襄王卒,太子咎立,是為釐王。

第十一位:韓釐王(前295年─公元前273年在位),韓咎。公元前294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韓國一國抵擋不住秦國進攻,於是向魏國請求救援。魏昭王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並沒有作壁上觀,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率十萬大軍參戰。東周也派兵加入魏、韓聯軍。公元前293年,秦軍與韓、魏聯軍對峙於伊闕(今洛陽南),由於韓軍主將暴鳶與魏軍主將犀武不團結,都希望對方能先出戰。白起率十萬秦軍各個擊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俘虜公孫喜,史稱伊闕之戰。韓魏在這一戰後,真正衰落,秦國東出之門徹底洞開,白起一戰成名。公元前291年,秦國攻打韓國,奪取韓國的宛地。公元前290年,韓將武遂一帶二百里的土地割讓給秦國。公元前286年,秦軍在夏山打敗韓軍。

戰國時期韓國的十三位君主

《大秦帝國》中的白起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之後楚也加入聯軍。齊軍與聯軍激戰於濟西,齊國戰敗,齊愍王出逃。

前275年,秦國相國穰侯魏冉攻打魏國。韓釐王派將領暴鳶率軍救援魏國,魏冉大敗韓魏聯軍,斬首四萬人,暴鳶逃往魏都大梁。

公元前273年,趙國、魏國十二萬大軍進攻韓國的華陽,華陽位於韓國都城新鄭附近,如果華陽丟失,韓國將滅國。韓國向秦國告急,秦相魏冉派白起救援韓國,秦十萬大軍日行百里,八天後,秦國援兵趕到,在華陽城下打敗趙、魏兩國軍隊,斬首十二萬。同年,韓釐王去世,其子韓桓惠王即位。


第十二位:韓桓惠王(前272年―前239年在位),韓然。公元前262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韓桓惠王割上黨(今山西長治)給秦國求和。上黨郡守馮亭不願歸秦,率一郡軍民降趙。趙國接受上黨。公元前261年,秦國派左庶長王齕領兵進攻上黨,趙國派廉頗領兵20萬救援上黨,長平之戰開始。公元前260年,趙括取代廉頗為將,白起代王齕為將,趙軍戰敗,四十多萬人被坑殺。前239年韓桓惠王去世,子韓安立。

戰國時期韓國的十三位君主

影視劇中的韓桓惠王

第十三位:韓廢王(前238年——前230年在位),韓安。韓王安即位時,韓國大部分土地已喪失,危如累卵,處於滅亡邊緣。秦國的主要兵力在進攻趙國,公元前234年,秦將樊於期攻佔趙國的平陽、武城,趙軍被斬首十萬人,趙將扈輒戰死。公元前233年,秦軍在樊於期率領下繼續攻趙,從上黨直襲赤麗、宜安,造成了對趙國都城邯鄲的包圍。趙王遷從北方調回了防禦匈奴的大將李牧。李牧率軍與秦軍大戰,秦軍戰敗,幾乎全軍覆滅,樊於期率少數護衛突出重圍。樊於期不敢回秦,逃往燕國。韓王安見秦國戰敗,外交上與趙國結盟,韓、趙聯合抗秦。秦國一時打不過李牧,於是對韓開戰。韓國抵擋不住秦國進攻,公元前231年,韓王安獻出南陽(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黃河以北地區),同年九月,秦王任命韓國降將內史騰為南陽守。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率十萬大軍渡過黃河攻韓,一路幾無抵抗,韓將申犰全力湊集了五萬軍隊抗秦,但無濟於事,很快秦軍攻破韓都,俘虜韓王安,以韓地建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韓國滅亡,韓王安被軟禁於陳縣。公元前226年,在新鄭的前韓國貴族起兵反秦,後被平定,韓王安也在這年被處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