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為何諸侯的諡號都一樣?

在讀《資治通鑑》的過程中,有個現象讓我很疑惑,那便是:很多同時期的諸侯諡號感覺都一樣,為什麼?為解此惑,個人做了一些小研究,供大家參考。

一、什麼是諡號、廟號、年號

二、同時期諸侯諡號是否一樣(先問是不是)

二、為何會覺得同期諸侯諡號一樣(再問為什麼)

戰國時期,為何諸侯的諡號都一樣?

一、什麼是諡號、廟號、年號

1、諡號

(1)什麼是諡號

古代帝王將相死後,後人依據他們生前的功績,給予一個褒貶善惡的評價,這種制度稱為諡法,所給予的稱號為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進行蓋棺定論。諡號起始於周朝,直至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廢除了段時間。西漢建立後又恢復諡號制度。

一般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新的君主宣佈;大臣等人的諡號則是由朝廷賜予的。


(2)誰可以擁有諡號

周朝,天子、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獲得諡號資格;

漢朝,只有生前封侯者有獲得諡號資格;

唐朝,官三品以上者有獲得諡號資格。


(3)諡號的分類

諡號大致分為:

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平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下諡(惡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諡法起初沒有惡諡,自周厲王因“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起,開始有了惡諡。

2、廟號

(1)什麼是廟號

廟號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用的稱呼,起源於商朝。隋朝以前並非所有君主都有廟號。

一般君主死後會建專屬家廟祭祀,然而由於家廟眾多,祭祀非常困難,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被加上廟號,併入太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後由於諡號字數的膨脹,諡號已經很難顯示帝王的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了蓋棺定論的作用


(2)誰可以擁有廟號

君王。

也並非所有的君王都有廟號,周朝沒有廟號,漢朝恢復廟號制度後,也僅有4位皇帝擁有廟號,漢朝之後廟號才開始濫用。

3、年號

(1)什麼是年號

先秦至漢初沒有年號,直至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建元”,此後才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憂外患“等大事時才會更改年號。

一般帝王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明清皇帝大多一個人一個年號,所以後世以年號稱呼皇帝,比如:永樂大帝、雍正皇帝等。


(2)沒有年號時,古代人怎麼表示年份?(純屬個人好奇)

一般用君主諡號來紀年,比如《資治通鑑》中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等。

如果君主健在,則用天干地支來紀年,一共有60個組合,比如甲子年。


從上面的定義和描述可以看出,戰國時期諸侯全部用的是諡號而非廟號或年號。


二、同時期諸侯諡號是否一樣

1、戰國時期(部分)諸侯諡號

戰國時期,為何諸侯的諡號都一樣?

戰國時期部分諸侯諡號表


2、諸侯諡號統計表

戰國時期,為何諸侯的諡號都一樣?

諡號統計表(根據上圖統計)


從上諡號表中可以看出:

天子和諸侯的諡號重合的較多,部分是兩個字的組合,但是同時期諸侯的諡號卻並非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看書時會覺得同時期諸侯諡號一樣?

三、為何會覺得同期諸侯諡號一樣

從上面統計表其實可以看出,同時期諸侯並非諡號一樣,也無特別規律。為何看書時總覺得同時期人物諡號一樣呢?比如,智簡子、趙簡子等等。可能的原因有幾個:

  • 《資治通鑑》屬編年體史書,時間跨度大,讀書過程中對時間概念不敏感,就容易將不同時期人物聯繫在一起
  • 戰國時期諡號不多,很多諸侯的評價相似就容易出現諡號重合的現象,重合就錯誤的覺得人物諡號一樣
  • 從諡號的制度來說,諡號本身就是對一個人生前功績的評價,每位諸侯執政貢獻都不一樣,評價也會不一樣,即使同期兩位諡號一樣也只能說純屬巧合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研究和統計,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謬誤,還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