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還有數十萬兵馬,崇禎為什麼沒有南遷呢?這其中有什麼內情?

崇禎十七年的春天,思宗朱由檢幾乎每天都寢食不安,絞盡腦汁地想著各種挽回敗局的辦法;下罪已詔、下勤王詔、調兵籌餉、封官許願、招撫誘降、每一種辦法似乎都為時已晚,無濟於事了,但江南還有數十萬兵馬,崇禎為什麼沒有南遷呢?這其中有什麼內情呢?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三,思宗在德政殿召見左中允李明睿,就遷都南京一事進行了幾乎長達一天一夜的談話。對話顯得極其緊張,不僅屏去左右近侍,還不時的向周圍張望。《明季北略》與《平寇志》對此有記載如下:

思宗:請陳述“禦寇之策”

李明睿:“此誠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遷一策,可緩目前之急。

思宗:此事重大,未可易言,未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惟合不於常,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天命幾乎微,人定則勝天。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事勢至此,不可因循守舊,致有危亡之憂,望內斷聖心,外度時勢,不可一刻遲延,若築舍道旁,後雖欲為,有不及者矣。

思宗: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不從,奈何?此事重大,而宜密之,切不可輕洩,洩則罪將坐汝。

通過上面的記述,我們可以看到崇禎不是不想跑,而是在積極的找人想辦法,但他又非常擔心此事洩露,所以一再叮囑李明睿要保密。

江南還有數十萬兵馬,崇禎為什麼沒有南遷呢?這其中有什麼內情?

第二天,崇禎又在文昭閣賜宴,招待李明睿,又和他談起南遷之事。整整一天的密談,讓崇禎既興奮又害怕,興奮的是李明睿夜請求南遷,正中下懷;害怕的是自己沒有的率兵親征就有南逃之議,萬一洩露消息或暴露真相,萬一皇后反對或大臣抗議,不僅不失體面而且威信掃地。

在此之前,他曾同內閣首輔周延儒秘密商議南遷之事,但事情沒有結論,消息便不知如何傳到懿安皇后(天啟張皇后)和周皇后(崇禎皇后)處,懿安皇后對思宗有撫養之恩,便拿出了皇太后的架子,大罵周延儒誤導皇上,責問:宗廟陵寢在此,遷都何去?周皇后將這話轉告崇禎,崇禎既生氣又害臊,卻不敢發作。現在好不容易有個大臣支持南遷,他是既高興又害怕。

李明睿出了個主意,把”南遷”說成“親征”,說出來也好聽,國家危難,皇帝親征,這樣就名正言順了。崇禎聽後非常高興,馬上親自寫了一份詔書:“罪廢武職及草澤義勇,有能勵志殺賊,固守城池者,奏與上賞”。這份詔書的意思是:“不管你是犯罪被革職的武將,還是綠林好漢,只要能為國殺敵,守城抗敵,我都會重用並賞賜”。從詔書的表面上來看崇禎是要“國君死社稷”,堅決守城,決不退縮,但他真正的用意是為自己南遷作輿論上的準備。

江南還有數十萬兵馬,崇禎為什麼沒有南遷呢?這其中有什麼內情?

憑心而論,崇禎的南遷計劃是對的,南京有史可法、劉孔昭等人都是通曉軍務,能謀大事之人,而且在長江中游有左良玉幾十萬大軍,憑藉江南發達的經濟、長江的天險,退,可保半壁江山,進,整軍勵馬,收復北方,使明朝中興。

但這事要想付諸實施,還有一個重要的難關,就是朝廷的公議,遺憾的是崇禎自己不能公開下令放棄北京,這事得有內閣大臣奏請,其它大臣一起唱和,他來個一再推辭仍難排眾議的程序,如此假戲真做一場,南遷就能由”逃命“美化為”親征“,而各部大臣輔佐太子留守北京也自然水到渠成。無奈眾臣之中,看透皇帝心理的沒有幾人,他們決不會幹那倡言南逃而遭人非議的蠢事,還難逃留守京師當替死鬼的厄運;大部分迂腐之臣只認那“堅守社稷”的死理。

這事沒人說,李明睿一看,還得自己說,他上了個奏摺:

“伏乞調試諸將,從皇陵山外,繞鞏華城俱宿重兵,命東宮居守,入則監國,出則撫軍,此皇太子之職。皇上啟行,留魏藻德、方岳貢輔助東宮,料理兵事,皇上自為督率,御駕親征,百姓雷動,兵士氣鼓,真定以東,順天以西可無慮”。

意思是,讓太子留在北京鎮守,崇禎御駕親征,這樣天下可定。

崇禎一看,當然高興,立即命令內閣大臣討論通過,可誰逞想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他指責李明睿是一派“邪說”,並說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這下,可把崇禎氣壞了,一口氣沒上來,差點兒沒憋死了。李明睿馬上上奏摺反駁:我勸皇帝徵,不是胡說八道,自古來聖明帝王都不忍百姓遭殃,生靈塗炭,御駕親征是不得已而為之,再說,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那一個不是從戰爭中走過來的?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也都是親歷戰場,衝鋒陷陣,皇上效仿祖宗為何不可?皇上南遷,這是救時的急著,唐室再遷,江山得以再復;宋室南渡,得以傳國一百五十年,唐、宋不南遷,豈不早以覆亡?

崇禎看到這份奏摺,這口氣才算緩了過來,馬上大罵光時亨:“你攻擊李明睿是什麼用心?你阻止朕南遷,本應處斬,念時事緊迫,姑且饒你”。

皇上的旨意憶已決,群臣應該順水推舟,支持南遷了吧,在這節骨眼上,偏偏又有人站出來了,都察院御史李邦華上奏摺,提出新的方案:讓太子去南京,讓崇禎留守北京。崇禎剛緩過來的這口氣,又讓李邦華給頂回去了,崇禎死的心都有了,你們這幫東東的存在就是為了要跟我作對,是嗎?

崇禎想南遷,但一直擔心輿論的指責,所以他盼望著有內閣重臣能支持他,但事情並沒有按照他的設想發展,這讓崇禎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

圍繞著南遷的問題,大臣們分成了三派,一派以李明睿為代表,堅決主張崇禎親自南遷;一派以光時亨為代表,堅決反對南遷;最後是以李邦華為代表的一派,主張以太子代替崇禎南遷,大學士範景文明確支持李邦華的意見,一時間內閣中都贊同此議,但是以太子代替崇禎南遷,實際上變相地否定了崇禎自己南遷的願意,為了扭轉局面,崇禎玩起了兩面派的手法,表面上以“國君死社稷”的言論顯示自己決意固守北京,藉此否定太子替他南遷的主張。

江南還有數十萬兵馬,崇禎為什麼沒有南遷呢?這其中有什麼內情?

時間到了二月二十五日,駙馬都尉鞏永固上朝勸說崇禎早日南遷,並願意親片招募數萬義兵護駕南下,崇禎問他:從哪招來這麼多的兵?鞏永固說:別說幾萬,你要聽我的,幾十萬也能招來,但北京是難以守住了。這可以說是南遷的最後一次機會,但崇禎卻猶豫不決,沒有付諸行動。直到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軍隊圍攻北京城時,崇禎又想起了鞏永固的話,忙把他找來,

崇禎問:你說南遷,能招募到數萬人馬,現在還行嗎?

鞏永固答道:現在不行了。

崇禎急了:你前幾天說能招到數十萬,怎麼這又沒了?

鞏永固答道:我和你說的時候,情況還沒這麼緊急,是可以招募到人的,現在這種情況下,人心盡亂,是無法再招募到人了。

崇禎又問道:那你率領家丁護送我南遷,可不可以?

鞏永固答道:家丁能抵擋住闖賊的兵馬?再說,我一向謹慎,不敢私蓄家丁。

鞏永固走後,北京城很快被李自成攻破,崇禎萬般無奈,只好登上煤山去見列祖列宗去了。

崇禎一直到死還認為自己不是亡國之君,還罵“諸臣誤我”,崇禎這個人偏執倔強,剛愎自用,所以才有這樣的結局,大明二百七十多年的江山就這樣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