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还有数十万兵马,崇祯为什么没有南迁呢?这其中有什么内情?

崇祯十七年的春天,思宗朱由检几乎每天都寝食不安,绞尽脑汁地想着各种挽回败局的办法;下罪已诏、下勤王诏、调兵筹饷、封官许愿、招抚诱降、每一种办法似乎都为时已晚,无济于事了,但江南还有数十万兵马,崇祯为什么没有南迁呢?这其中有什么内情呢?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三,思宗在德政殿召见左中允李明睿,就迁都南京一事进行了几乎长达一天一夜的谈话。对话显得极其紧张,不仅屏去左右近侍,还不时的向周围张望。《明季北略》与《平寇志》对此有记载如下:

思宗:请陈述“御寇之策”

李明睿:“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

思宗:此事重大,未可易言,未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惟合不于常,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天命几乎微,人定则胜天。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事势至此,不可因循守旧,致有危亡之忧,望内断圣心,外度时势,不可一刻迟延,若筑舍道旁,后虽欲为,有不及者矣。

思宗:此事我已久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不从,奈何?此事重大,而宜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罪将坐汝。

通过上面的记述,我们可以看到崇祯不是不想跑,而是在积极的找人想办法,但他又非常担心此事泄露,所以一再叮嘱李明睿要保密。

江南还有数十万兵马,崇祯为什么没有南迁呢?这其中有什么内情?

第二天,崇祯又在文昭阁赐宴,招待李明睿,又和他谈起南迁之事。整整一天的密谈,让崇祯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李明睿夜请求南迁,正中下怀;害怕的是自己没有的率兵亲征就有南逃之议,万一泄露消息或暴露真相,万一皇后反对或大臣抗议,不仅不失体面而且威信扫地。

在此之前,他曾同内阁首辅周延儒秘密商议南迁之事,但事情没有结论,消息便不知如何传到懿安皇后(天启张皇后)和周皇后(崇祯皇后)处,懿安皇后对思宗有抚养之恩,便拿出了皇太后的架子,大骂周延儒误导皇上,责问:宗庙陵寝在此,迁都何去?周皇后将这话转告崇祯,崇祯既生气又害臊,却不敢发作。现在好不容易有个大臣支持南迁,他是既高兴又害怕。

李明睿出了个主意,把”南迁”说成“亲征”,说出来也好听,国家危难,皇帝亲征,这样就名正言顺了。崇祯听后非常高兴,马上亲自写了一份诏书:“罪废武职及草泽义勇,有能励志杀贼,固守城池者,奏与上赏”。这份诏书的意思是:“不管你是犯罪被革职的武将,还是绿林好汉,只要能为国杀敌,守城抗敌,我都会重用并赏赐”。从诏书的表面上来看崇祯是要“国君死社稷”,坚决守城,决不退缩,但他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南迁作舆论上的准备。

江南还有数十万兵马,崇祯为什么没有南迁呢?这其中有什么内情?

凭心而论,崇祯的南迁计划是对的,南京有史可法、刘孔昭等人都是通晓军务,能谋大事之人,而且在长江中游有左良玉几十万大军,凭借江南发达的经济、长江的天险,退,可保半壁江山,进,整军励马,收复北方,使明朝中兴。

但这事要想付诸实施,还有一个重要的难关,就是朝廷的公议,遗憾的是崇祯自己不能公开下令放弃北京,这事得有内阁大臣奏请,其它大臣一起唱和,他来个一再推辞仍难排众议的程序,如此假戏真做一场,南迁就能由”逃命“美化为”亲征“,而各部大臣辅佐太子留守北京也自然水到渠成。无奈众臣之中,看透皇帝心理的没有几人,他们决不会干那倡言南逃而遭人非议的蠢事,还难逃留守京师当替死鬼的厄运;大部分迂腐之臣只认那“坚守社稷”的死理。

这事没人说,李明睿一看,还得自己说,他上了个奏折:

“伏乞调试诸将,从皇陵山外,绕巩华城俱宿重兵,命东宫居守,入则监国,出则抚军,此皇太子之职。皇上启行,留魏藻德、方岳贡辅助东宫,料理兵事,皇上自为督率,御驾亲征,百姓雷动,兵士气鼓,真定以东,顺天以西可无虑”。

意思是,让太子留在北京镇守,崇祯御驾亲征,这样天下可定。

崇祯一看,当然高兴,立即命令内阁大臣讨论通过,可谁逞想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指责李明睿是一派“邪说”,并说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这下,可把崇祯气坏了,一口气没上来,差点儿没憋死了。李明睿马上上奏折反驳:我劝皇帝征,不是胡说八道,自古来圣明帝王都不忍百姓遭殃,生灵涂炭,御驾亲征是不得已而为之,再说,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那一个不是从战争中走过来的?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也都是亲历战场,冲锋陷阵,皇上效仿祖宗为何不可?皇上南迁,这是救时的急着,唐室再迁,江山得以再复;宋室南渡,得以传国一百五十年,唐、宋不南迁,岂不早以覆亡?

崇祯看到这份奏折,这口气才算缓了过来,马上大骂光时亨:“你攻击李明睿是什么用心?你阻止朕南迁,本应处斩,念时事紧迫,姑且饶你”。

皇上的旨意忆已决,群臣应该顺水推舟,支持南迁了吧,在这节骨眼上,偏偏又有人站出来了,都察院御史李邦华上奏折,提出新的方案:让太子去南京,让崇祯留守北京。崇祯刚缓过来的这口气,又让李邦华给顶回去了,崇祯死的心都有了,你们这帮东东的存在就是为了要跟我作对,是吗?

崇祯想南迁,但一直担心舆论的指责,所以他盼望着有内阁重臣能支持他,但事情并没有按照他的设想发展,这让崇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围绕着南迁的问题,大臣们分成了三派,一派以李明睿为代表,坚决主张崇祯亲自南迁;一派以光时亨为代表,坚决反对南迁;最后是以李邦华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以太子代替崇祯南迁,大学士范景文明确支持李邦华的意见,一时间内阁中都赞同此议,但是以太子代替崇祯南迁,实际上变相地否定了崇祯自己南迁的愿意,为了扭转局面,崇祯玩起了两面派的手法,表面上以“国君死社稷”的言论显示自己决意固守北京,借此否定太子替他南迁的主张。

江南还有数十万兵马,崇祯为什么没有南迁呢?这其中有什么内情?

时间到了二月二十五日,驸马都尉巩永固上朝劝说崇祯早日南迁,并愿意亲片招募数万义兵护驾南下,崇祯问他:从哪招来这么多的兵?巩永固说:别说几万,你要听我的,几十万也能招来,但北京是难以守住了。这可以说是南迁的最后一次机会,但崇祯却犹豫不决,没有付诸行动。直到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军队围攻北京城时,崇祯又想起了巩永固的话,忙把他找来,

崇祯问:你说南迁,能招募到数万人马,现在还行吗?

巩永固答道:现在不行了。

崇祯急了:你前几天说能招到数十万,怎么这又没了?

巩永固答道:我和你说的时候,情况还没这么紧急,是可以招募到人的,现在这种情况下,人心尽乱,是无法再招募到人了。

崇祯又问道:那你率领家丁护送我南迁,可不可以?

巩永固答道:家丁能抵挡住闯贼的兵马?再说,我一向谨慎,不敢私蓄家丁。

巩永固走后,北京城很快被李自成攻破,崇祯万般无奈,只好登上煤山去见列祖列宗去了。

崇祯一直到死还认为自己不是亡国之君,还骂“诸臣误我”,崇祯这个人偏执倔强,刚愎自用,所以才有这样的结局,大明二百七十多年的江山就这样结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