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送“青菜”的老公比送“玫瑰”的更實在

一天和幾個朋友散步聊天,聊到節日送花、送禮物的事,其中有個朋友調侃的說道:人家的老公過節不是送禮物就是送花的,我們那老公結婚這麼多年連棵草都沒給我送過,有一次我和老公開玩笑說人家都給老婆送花,你也不知道給你老婆送束花,沒想到老公淡淡的回了句有給你買花的錢,我還不如買幾把青菜送給你。大家轟然一笑,笑過之後我就想到一個問題,送“青菜”固然是句玩笑話,但是細細品來,“青菜”不就是生活的必需品、生活的一部分嗎?而“玫瑰”並非如此,生活裡“青菜”的確比“玫瑰”重要。

其實送“青菜”的老公比送“玫瑰”的更實在

曾經有一單位同事,夫妻二人從戀愛到結婚都追求一種理想和浪漫,他們把浪漫看的高於一切。結婚後,他們約定只要是節日,老公一定都要給媳婦送束玫瑰花,就這樣過去了好幾年,倒也顯得浪漫溫馨,但是有一年,一個重要的節日裡,不知何故老公忘記了送花,這下老婆不適應了,倆個人因此開始吵架,竟然一直升級到動手、動傢伙,這對浪漫的“恩愛”夫妻,最後因一束玫瑰鬧到感情破裂,分道揚鑣。這個現象很正常、也很好理解,這就好比我們常講的每天給某人一顆糖,他就成為習慣了,認為理所當然,如果哪天不給糖了,就不習慣,就要生氣一樣同出一理,而這不是生活。

從上面這兩個例子,看以看到生活不同於浪漫的影視劇,它是由鍋碗瓢盆、柴米油鹽、瓜果蔬菜等這一些實實在在的內容構成,而浪漫的的行為方式,只不過是生活的一種裝點,屬於一種點綴的飾品,不是生活的全部。夫妻在一起生活要想家庭和睦,需要有兩人在很多方面進行經營和維護,它是夫妻二人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的關注和在意,是平時的體貼和關心,是在日常的一舉一動中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是對雙方觀念和行為的理解和接受,也是在面對家庭責任時雙方共同的承擔和付出,同樣,維繫家庭也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的物質基礎和經濟條件上,這一切不是靠一些浪漫的形式所能解決和維繫的,假如長期浪漫不接地氣,還極易引發上述的“糖果”現象。

其實送“青菜”的老公比送“玫瑰”的更實在

就拿送花、送禮物這一現象來講吧,它是西方傳來的習俗,對於我們來講其實就如同情人節、聖誕節、萬聖節等這些“洋節”一樣,屬於舶來品,而且興起的時間不長,說穿了現在只是和過“洋節”一樣是一種時尚、一種流行、一種趕時髦,充其量也就是一種形式和表示,似乎與感情深淺沒有太大關聯,對情感的促進加深及對家庭關係的維繫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和太大的作用。在我國沒有興起節日送禮物、鮮花時,每個家庭生活的也都穩定和睦,大家靠的是平平淡淡的相濡以沫以及在家庭中的彼此的責任。但是,到了現在出現家庭關係不穩、夫妻離異、離婚率居高不下等等這些現象,都是家庭責任感的淡漠,維繫家庭幸福的應具備的基本要素缺失這些原因導致和造成的,並不會由於你的生活浪漫而改變。就拿過去和現在相比,以前不送禮物不送花,每個人三十而立,夫妻長久,現在又送禮物、花的,卻是三十而離,分手不相守。也就是說在愛情日漸脆弱的今天,鮮花和禮物並沒有改變什麼,而相反的由於現在過分追求理想化的浪漫生活,從另一角度相應的有成了催生了和促使了家庭不和諧與鬆散的因素,就像一個朋友開玩笑說:現在節日送禮物、送鮮花其實大多都是送情人、小秘、小三、二奶的。此話雖然是調侃,但也不無道理。

其實送“青菜”的老公比送“玫瑰”的更實在

其實,雖然說現在在我國有了過節送禮物、送鮮花的風氣,但縱觀身邊和生活環境情況,在家庭中夫妻間節日裡送禮物和鮮花的畢竟還不佔主流,大多數人家還是過著平平淡淡、實實在在的日子,只有為數不多的送禮物、鮮花什麼的,似乎也是應了一個風氣潮流,好像現在興這個,我們就跟著學做一下,增加一些時尚感。真正現在節日送禮物、送花的主流還是在未婚小情侶、熱戀男女,還有就是像上面朋友說的“外遇”男女,這些關係中只注重的是“玫瑰”,不需要考慮“青菜”。大部分等到成家以後就把這些“習慣”丟掉了,一旦結婚就很快“忘掉”這些,因為他們要開始實實在在的生活了,這時候考慮更多的就是“青菜”,想的是衣食住行,而不是“玫瑰”與“風花雪月”,他們這時夫妻二人對“青菜”的關心遠勝於對“玫瑰”的在意,因為青菜是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玫瑰並非如此。就好比水和美酒一樣,酒比水有味、濃烈、有情調,但是生活中水卻比酒重要,我們關心水遠勝於關心酒,一定程度上將也就是說送“青菜”的老公比送“玫瑰”的更真實,當你身後有一個值得信賴,實在可靠、真心與你過日子的老公,何須在意是否節日送花和禮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