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

三里凹是個自然村,一凹一道梁,一凹一里路,一凹一家人。


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一里凹,住著一對耄耋老人,沒有自來水,也沒水井,在城裡的孩子,定期買一大罐水拉回,貯存到院裡水窖。老人用水如油,細水常流。


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老奶奶在石頭箍的窯洞裡做家務,老爺爺在村邊的麥田曬太陽,老遠看見我們,便起身,拍拍屁股上的土,回到院子裡。小鳥長大飛走了,老鳥在守窩。這裡是根,不能挪,挪了就活不長了,老人這樣說。


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

來到二里凹,看得見的三個院子,都大門緊鎖,荒草叢生,難道這是個無人村?正說著,從上面下來一個老太太,吸著香菸,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讓我們去家裡吃飯,原來上面還有一個院子。


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老太太精神矍鑠,說話十分風趣,語速較快。她說 ,這個村現在只有她娘倆,她80多歲,兒子也年過花甲,兒媳婦前兩年去世了,孫子都外出打工了。


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

老太太自稱山中女仙,頂的是南山玉皇,為人看病消災。同樣的石頭窯洞裡,掛滿了錦旗鏡匾。窯底後面一個錦旗上寫著“有求必應,至靈至聖”,看來老太太也有鐵桿粉絲!她兒子告訴我們,最近,張茅鄉一戶人家,把出贅在外村,因車禍死亡的兒子屍體,拉回家埋了。於是家裡不斷爆出橫禍,鬧得一家人不得安寧。請老太太去了,略施法術,亂糟糟的家一下子消停安靜了。這家人千恩萬謝,非要請王小丑到這裡來說書還願,母子倆很是自豪。


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

估計這對母子憑此應有不錯的進項。我們注意到老太太吸的香菸比當地農村人要高一個檔次,可能都是那些有求必應者奉送的。


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


老太太是個熱心腸,我們已經出到村外,她又攆上來,固執地要陪我們去三里凹,還說經常在那裡串門。唉!城裡人門對門,形同陌路,山裡人隔著一道梁,也親如一家。


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到了最後一個凹,看到一個悽慘的五口之家,老兩口70多了,大兒子一家在城裡,二兒子精神殘疾,娶個弱智媳婦,生了一個男孩,今年已經24歲了,長的眉清目秀,據說神經也不正常。我們除了看到他不說話,不願意接觸生人外,其他也沒看出異樣。


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

老太太很精幹,在家蒸元宵節花饃,那些麥秸積、棗蒜饃、布袋、魚、刺蝟好看極了。兩個老太太饒有興致地介紹著這些花饃的名稱以及民俗講究。臨走前,為他們拍了全家福。


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


出到村口,老人拿著一袋剛蒸出來熱騰騰的白饃,又攆來了,非要我們拿上。山裡人的純樸厚道,讓我們感嘆不已。



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裡是石頭山,他們就地取材,用石頭箍的窯洞,堅固耐用,樸素美觀。三家九口人,守著三道山粱,佔著三個山凹,各家相隔一里山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土裡刨食,與世無爭。


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

我們這些局外人往往用同情憐憫的眼光看待他們,想當然地認為他們一定很寂寞,很痛苦,可是從他們熱情的話語裡,安詳的面孔上,我們看到的分明是陽光、平和、知足,當然還有純樸,厚道和善良。


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


回去很久,三里凹人的生活場景不斷在腦海裡浮現。他們能堅守多長時間,五年?十年?最後結局是什麼呢?


文化遺存——  一村倆老人,相看兩不厭,至死不挪窩

我們應該尊重每一種生存方式,如果他們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