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这几招能让你戒掉吼叫好好说话

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这几招能让你戒掉吼叫好好说话

既然我们和孩子同为学生,不如对自己和孩子都多一点耐心

深夜见一闺蜜在朋友圈吐槽:

“都说女人似水,可当了妈以后才知道,我原来是洪水啊!”一问才知,是因为学认字的事儿吼了孩子。

想想也是,自打当了妈以后,“熊娃”们有太多的时刻会让我们感觉快要抑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就连不断默念“是我亲生的”,也无法改变接近崩溃的心情。

那一刻,什么爱与自由,什么冷静与共情,都被心中的怒火炸得四分五裂,我们几乎是“脱口而出”的吼了出来。

除了吼叫,好像当下已经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孩子听话。

要说起我对女儿潼潼,尽管大多时候足够克制冷静,但也总会有些时候一个没忍住会喊了起来,之后一边后悔一边替自己找理由缓解内心的自责。

直到有一天,一个小场景,让我的内心被强烈冲击了。

潼潼在家最爱玩扮演游戏,那天她照常在游戏区自己玩过家家,我坐在一旁处理些工作的事情。刚开始,她自言自语的声音都是柔声柔气的,给娃娃做饭、穿衣。突然,她提高了声调,大声对娃娃下命令:“快点背上书包,都说了几遍了怎么还不动啊,再磨蹭上幼儿园都要迟到了!”

她的声调、语速甚至表情,都是我的翻版。那一刻,我的心情,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复杂。

“吼叫”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说起吼叫的危害,真的可以罗列出一张长长的list。

频繁的吼叫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

吼叫往往裹挟着威吓,孩子的第一反应便是害怕。

朋友A说,某一次当她第四遍提醒坐在餐椅中的小娃不要将食物扔在地下之后,娃顺手扔了餐桌上的一只碗,碎得四分五裂。

小A下意识地吼了娃:“你到底怎么回事啊!”当时,她看到孩子略微放大的瞳孔里充满了害怕,手微微抖了一下,呆呆地愣在那里,甚至忘了哭泣。

这个神情,她说她永远都忘不掉。

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这几招能让你戒掉吼叫好好说话

频繁的吼叫会伤害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吼叫会打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良性链接。它会让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长期以往会让孩子产生不信任感。

也许开始孩子会用哭泣、顶嘴回击,当吼叫已经变为习惯之后,孩子便会关闭与父母沟通的通道,把自己调成静音,用沉默反抗伤害。这样的沉默更让父母手足无措,弄不清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

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这几招能让你戒掉吼叫好好说话

频繁的吼叫会影响到孩子对待他人的方式

家长的习惯性吼叫,会让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孩子将很难学到积极的社交方式,从而影响他们的性格与行为。

朋友是个二胎妈妈,繁忙的工作和育儿压力让她经常不自觉地吼孩子,慢慢的,她发现大宝也学会了用吼叫和呵斥的语气命令弟弟,甚至在跟其它同龄小伙伴在一起时,也总对别人用这样的态度。

别忘了,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的喜怒哀乐处事方法都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你真的想让孩子也变成这样么?

吼叫,的确会给孩子带来种种伤害,但前几天在发那篇《孩子,我不希望你太“听话”》的文章时,留言里就有人问说:我家娃如果不吼他,他根本就不听,怎么破?

要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明确下面这个问题:

吼叫到底有没有用?

在潼潼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们总会上演“睡前争夺战”。她想多玩一会,赖着不肯去洗澡、上床。

开始我还能平和地提醒她该睡觉了,但随着她不断升级的讨价还价,我也会不自觉地一次又一次提高说话的声调,直到演变成为一边高声命令她立刻去洗漱,一边夺下她手中的玩具。

最后,尽管她的确听从了我的命令,但总是伴随着大声的抱怨或者哭闹。第二天,这样的场景依旧会上演。

直到当我意识到,吼叫只能仰仗着身为大人的权威造成一时的“听话”,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时,我开始寻求改变。

比如我开始在快要到睡觉时间时,预留半个小时进行倒计时。每隔十分钟提醒她一次,这样的缓冲可以让她好好处理完她的游戏。当我宣布时间到了,她通常都能乖乖去洗漱,我再也不用对她生气了。

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这几招能让你戒掉吼叫好好说话

做出改变的第一步:理解吼叫

我曾在留言里,见到一个妈妈告诉我她深深的内疚:

“我知道不该因为儿子自己吃饭弄得乱七八糟就朝他大喊大叫,但是那股怒火就这么莫名地冒了出来。有时候看着可爱的儿子,想着刚才吼他的情景,我总是怀疑自己是否可以做一个好妈妈?”

我们其实都知道冲孩子吼叫的危害,但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让我们无法保持镇定,被“引爆”之后的我们除了陷入内疚当中,很少去冷静下来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吼叫。

我们需要寻求那些情绪触发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吼叫出现的原因,才能做出改变。

我们应该花点时间,静下来想一想一天当中怎样的环境和哪个时间段我们最容易被激怒。必要时,甚至可以列个清单,看看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热键”会瞬间启动我们的吼叫模式。

也许我们只是被原生家庭、被整个生活所累。被自己父母吼大的我们对于共同相处的艺术,未曾感受,必然也无从学起。不达当你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便拥有了改变的最佳时机。

亦或者生活让我们暴跳如雷,我们却转身吼起了孩子。

迁怒于人实属无奈,但我们仍要找到愤怒的源头,知道自己卡在哪里,认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能得到治愈。

总之,只有找到自己的吼叫“触发器”,我们才能预防“踩雷”,减少吼叫的次数和频率。

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这几招能让你戒掉吼叫好好说话

打好基础,减少吼叫的机会

想要减少吼叫,我们也需要从改变周边环境做起。有些功夫是要做在平时的,不要让孩子的不当行为发展为不可收拾的冲突。

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当孩子能感觉到自己对生活也有掌控力,他以哭闹来与我们争夺控制权的行为将会减少,而我们也能减少对孩子的吼叫与争执。

为孩子提供的选择一定要真实、简单,并且可以说到做到。

比如,你想给孩子选择早上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利,那么就要接受孩子每一天都想穿同一条裙子的可能性。

潼潼曾对一条连裤袜情有独钟,上面绣了一只她最喜欢的小兔子。她每天都想穿着它,即便它脏了、旧了。于是,我又给她买了两条一模一样的,方便换洗的同时,也能满足她的小小自主权。

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这几招能让你戒掉吼叫好好说话

提前制定家庭规则,平静而坚定的实施

当你弄清楚自己的吼叫触发器之后,你应该和家人、孩子坐下来一起制定一些必须要遵守的规则,让孩子明确界限。

比如你可以给孩子用图画列一张表,让他知道上床睡觉前都有哪些事要做。当孩子挑战你的规则时,一定要平静而坚定的坚持实施。

平静是指你的情绪不要失控,坚定是指那些原则性的、关乎安全的问题没有妥协的余地,这样去和孩子沟通,同时别忘了多站在他的立场考虑。

比如娃不喜欢刷牙,你应该换位思考,任谁也不喜欢被限制行动,用一个硬邦邦的刷子在嘴巴里鼓捣的感觉。如果你能这样考虑,可能就会多一些耐心,减少不必要的吼叫。

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这几招能让你戒掉吼叫好好说话

不吼不叫,平静地让孩子与我们合作

有妈妈问我,我知道不应该吼孩子,但是每当情绪涌上来,行为就总是难以自控,到底怎么做才能让我们改掉吼孩子的习惯呢?

亲爱的,其实不用太焦虑自责,永远不出现吼叫,相信难有人做到,但通过不断的练习,减少吼叫的次数和频率,却可以成为我们的实际目标。

通过分析吼叫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制定以下对策:

当我们因为自己或是他人而迁怒了孩子

睡眠不足、疲惫、悲痛、压力过大都很容易让我们迁怒于孩子,也许孩子的举动在平时并不算什么,那一刻却成为压死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是因为孩子本身以外的原因,我们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 寻求他人的帮助

找家人、朋友帮忙带孩子,让自己糟糕的状态得以缓解。

  • 离开一会儿

诚实的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或者自己到另一个房间去,待自己平静下来再与孩子交谈。

  • 和孩子聊聊自己的情绪

你也可以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跟他聊聊你当下的心情,告诉他们是什么使你产生这样的情绪。尽管不要抱着每一次孩子都能理解自己的奢望,但聊的过程也是一种释放与缓解。

  • 找出真正的原因,通过沟通寻求改变。

比如当我们已经忙得晕头转向,一转身看到孩子满地的玩具等待收拾,但娃爹还坐在沙发上悠哉悠哉的看手机时,比起生闷气冲孩子发泄,你更应该明确的告诉娃爹你的需求:“我现在忙不过来了,我希望你也能过来帮帮忙。”

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这几招能让你戒掉吼叫好好说话

当孩子真的惹怒了我们时

美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罗娜·雷纳曾在著作《不吼不叫:如果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中提到过一套ABCDE法则,我觉得非常受用。它概括起来就是:

自问(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s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吼不叫的关键在于我们先冷静自己的情绪。

“自问”可以帮你弄明白自己的感受和发脾气的根本原因;“呼吸”和“平静自我”都是对自己身体的放松与情绪调节。

只有当我们冷静下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才可以跟孩子做进一步的沟通与共情。

此外,在我看来“自问”环节也包括审视自己的期待。很多时候,我们吼叫是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那其实会不会这个目标已经超越了孩子的年龄、违背了孩子的个性?也许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减少吼叫会更加容易。

那么,冷静下来之后,我们要和孩子如何沟通?结合书中的内容和我的思考,以下几种方法分享给大家:

  • 使用简短、具体的话语

当你希望孩子停止他不该做的事,或者开始做你想让他做的事,简短具体的描述要好过笼统的要求。

一次在幼儿园放学后我蹲在沙池里陪潼潼玩沙子,旁边一个小男孩一直在扬沙,她妈妈提醒了好几次:“我告诉过你很多次,扔沙子不好,会容易迷眼。”可小男孩并没有理睬妈妈的警告,依然故我,最后妈妈提高声调,冲他吼起来。

被吓到的孩子暂时停下来,但没一会儿,又开始扬起来沙来。这时刚去停车的爸爸回来了,看见孩子这样,立刻制止:“不要扔沙子,沙子弄到别人眼睛里,会很痛。”小男孩听完,立刻停止了动作。

我想,应该是这个爸爸沟通的方式够简单明了,除了提出明确的要求,也为孩子解释了之所以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比起“迷眼睛”,孩子对于“眼睛痛”的理解要更形象。

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这几招能让你戒掉吼叫好好说话

  • 蹲下来,做示范

当你制止了孩子的某些不当行为,应该蹲下来,进一步为他做正确行为的示范。

蹲下来,可以确保孩子和你有目光上的接触,一方面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你也不太容易发脾气。

那个扬沙男孩的爸爸在制止了他之后,蹲下来对他说:“别扔沙子,你可以用铲子挖个洞,就像一个隧道。”说着爸爸给他做起了示范,小男孩很快便顺着爸爸的引导愉快地玩起来了,再也没有扬沙。

  • 用鼓励性的语言

鼓励不仅仅是言语的赞扬,你的语调、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都会透露你对孩子的态度。

当我用倒计时法结束了每晚和潼潼的“睡前争夺战”时,我都会在到达约定时间时鼓励她:“你收拾好玩具,我们就可以去洗漱啦,这样我们就有时间在睡前多讲两个故事啦!”每次听到这儿,潼潼都会因为急着去听故事,而加紧手底下的动作。

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这几招能让你戒掉吼叫好好说话

  • 用“我”和“你”的句式,提出要求

当孩子的行为和你的个人需求有冲突时,你可以向他们提要求。

比如,当你特别疲惫想安静的休息一会,而你的孩子依然在你旁边没完没了的敲击玩具假装自己正在凿隧道时,比起忍无可忍对孩子吼叫“你怎么这么烦人啊!”,倒不如换个方式对孩子说:

“我觉得头痛,因为这里的声音太大了。我很高兴你自己一个人玩得这么开心,但是请你回小屋去玩这个游戏。”

这也是P.E.T.里提到的“我信息”,这种提要求的方式,可以总结出一个公式:“我的感受是A,因为你做了B,所以,请你做C。”

通过有意识的练习,你会发现这种方式的力量。它能帮助我们识别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需求,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处境。

  • 引导孩子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当行为只是他还没有学会如何正确的表达自我感受。

比如孩子因为小伙伴打翻了他的积木而大力推对方,与其吼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做!”不如这样解释给孩子听:“宝贝,你的小伙伴把你好不容易搭好的积木推倒了,真可惜,你一定很生气。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当你生气时,就直接告诉对方说‘我很生气’,但是不可以动手打人。”

吼叫也许能短期制止孩子的行为,但如果他没有学会正确的表达方法,保不齐他下次还会再犯。

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这几招能让你戒掉吼叫好好说话

  • 让孩子承担自然结果

吼叫的威慑其实远比不上让孩子承担后果。

比如孩子因为顽皮故意将牛奶洒在地上,与其朝他吼叫,不如给他一块毛巾,让他擦干净,如果他还小就和他一起擦。

如果孩子在你的提醒下,仍然只顾着看电视而不去完成作业,你应该让他承担明天无法交作业的后果,接受老师的批评,占用明天自由支配的时间补作业等等。这样的后果会强化他对作业的认识,比起冲他吼,更让他记忆深刻。

当然,你仍要做好孩子成为“惯犯”的可能性,因为大多孩子对于规则的概念、适应力都相对薄弱,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养成一种良性习惯,这时候,正是考验我们耐心的时刻。

  • 及时道歉,与自己和解

当然,聊这个话题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都必须成为一个随时保持冷静的“佛系”父母,或许没有人可以做到永远不发脾气不吼叫。

我们只是希望想办法减少吼叫的次数,避免让它成为我们管教孩子的惯用手段。

当我们还有某次没有控制住,冲孩子大喊大叫之后,希望内疚与后悔不要将你的内心填满。原谅自己才能让我们平静下来,更加理智的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刺激了你。

然后,记得和孩子说抱歉。真心的抱歉可以很好地修复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总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这几招能让你戒掉吼叫好好说话

情绪管理的学习,贯穿着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既然我们和孩子同为学生,那么不如对自己和孩子都多一点耐心。

孩子在哭闹任性中学会表达自我,我们也在每一次没管住的“吼叫”中,慢慢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

不苛责一日见效,也不放弃变成更好的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