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漳河水却要吃井水,这个古村的四口古井如今只剩俩

关于井水和河水,有一句老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都以为原先是说水呢吧?其实不是。

所谓的井水和河水并不是指地上的水,而是指天上的二十八宿。

井指的是其中的井宿,也叫做东井,在银河附近,也就是西方天文学说所说的双子座。

河指的就是银河。在东井的东北和东南,还有两个名叫北河、南河的著名星座。

它们被古人视为银河的守卫者,若是井水犯了河水,或者有什么异变,人间就将遭殃。

古人说的井水不犯河水,指的就是这三个星座互不干扰、和谐共处的天文现象。

若是说到社会生活中的井水和河水的关系,有专业人士指出:浅层地下水中的井水,和河水有密切的关系。

而那些动辄几百米深的深层井水,则与河水没有一点关系。

守着漳河水却要吃井水,这个古村的四口古井如今只剩俩

冰雪消融的浊漳河。摄于河南村前。

说回现实,在古代,当然有河水会首先吃河水,毕竟取用方便。

就是像黄河那么浑浊的水,一桶黄河半桶沙,在缺水地区,照样得喝。

同样,在山西省长治市境内的浊漳河河水也很浑浊,要不然不会叫浊漳河。

沿岸许多村庄村民同样也是喝浑浊的浊漳河水,因为长治市漳河沿岸都是山峦地带,吃水艰难,有河水吃已经不错了。

就在这些吃河水的漳河沿岸村里,有一个得上天照顾的古老村庄,虽然也在河边,但吃的却是井泉水。

这个小山村就是长治市黎城县的河南村。

守着漳河水却要吃井水,这个古村的四口古井如今只剩俩

河南村内的古老民居四合楼院。

河南村距离漳河只有不到200米,村民们自古就吃的是井泉水,清澈甘甜,远胜浑浊的漳河水。

村里有四口古井,一口在村内古槐树附近,一口在公路边的井上地、一口在六亩地西边,剩下一口在井圪滩,也就是河滩地上。

守着漳河水却要吃井水,这个古村的四口古井如今只剩俩

河滩地上的古井遗址。

水井开凿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河南村是石梁往西漳河沿岸20多个村庄中唯一吃井水的村庄,这却是很罕见的现象。

风雨沧桑,时光荏苒。四口井的命运也不同。

因为村庄在山脚下,经常遭受山洪灾害。古槐树边那口井在清光绪年间发山洪时淤平,井上地那口井是1924年被山洪淤没一半,后逐渐填平。

守着漳河水却要吃井水,这个古村的四口古井如今只剩俩

这株古槐树旁边曾有一口古井,已经被填。

六亩地西边的井现在是村民吃水的主要贡献者。1994年,村民又往下深挖2米,用水泵将水抽到新修的蓄水池内,用管道接到各家各户,从此村民们不用担水就可以吃上甘甜的井水了。

井圪滩上那口井现在成了村里的文物古迹,盖了一个棚子,被妥善保护起来。

四口井的不同命运,侧面印证了河南村民的生活生存状态的变化,佐证了一个村庄的经济发展。


前几期还有精彩文章。请移步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