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教練邏輯思辨之清晰,吐槽裁判之犀利,令我暗生欽佩

文/鄭曉蔚

儘管平昌是李琰執教中國短道速滑隊以來奪金最少的一屆冬奧會,但在我看來,她已然盡力。而在本屆冬奧會上,她對爭議判罰的一系列見解與認知,則令我印象更為深刻。

李琰教練邏輯思辨之清晰,吐槽裁判之犀利,令我暗生欽佩

2月14日,中國短道速滑隊在半小時內就有四人被判犯規出局。在網絡怨聲沸騰的當晚,李琰教練首次發聲並將責任攬於己身,“隊員連續被判罰還是自己的問題。無論裁判怎樣嚴格,還是自己暴露出來了問題,讓他找到機會。”

2月17日,當男子1500米半決賽武大靖被判犯規後,當運動員賽後稱“不可思議,沒想到在韓國會這樣”時候,李琰教練表現了一個掌舵者的冷靜。她沒有急赤白臉地噴裁判,而是“我認為判罰非常好,裁判的角度很嚴格。剛才我也問了下,(關於)一致性的問題。”

李琰透露,在武大靖遭遇判罰之後,曾去找裁判交流。據她的觀察,那次比賽中有兩次碰撞,武大靖的那個判了,另外一個沒判,所以她去跟裁判交流一下。

這表明,在短道速滑開賽前幾日,李琰就敏銳地發現了裁判執法尺度不一致的問題。於是,她試圖通過跟裁判溝通的方式,化解心中疑慮,進而用裁判的“心理戒尺”來指導中國隊接下來的備賽工作。“作為教練員,要知道裁判的尺度,再去跟運動員交流,(告訴他們)在今後的比賽中注意什麼,怎樣規避風險,怎樣取得更好的成績。”

李琰教練邏輯思辨之清晰,吐槽裁判之犀利,令我暗生欽佩

由於擁有在美國國家隊的執教經歷,她不僅跟裁判溝通零障礙,還非常得體地表達了對裁判工作的體恤。“這麼高水平的競賽,裁判的壓力來自各方面。”

這是李琰教練格局寬廣之處。一來沒有忍氣吞聲,而是主動找裁判溝通,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要求裁判實現判罰的一致性——不能同樣的碰撞動作作出不相一致的判罰結果。二來,李琰教練主動適應環境消化困境。敏銳發現判罰尺度發生變化後,便立即從裁判處獲取有效信息做出積極應對。第三,李琰教練展示了大將之風,以無罪推定的方式,剋制情緒體諒歪哨。

李琰教練邏輯思辨之清晰,吐槽裁判之犀利,令我暗生欽佩

2月20日晚,當中國女隊在平昌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決賽中被判犯規後,李琰教練已經不再以最大善意來揣度裁判,而是看穿了此中判罰的玄機——本屆短道速滑比賽中存在著大量“選擇性執法”的問題。正如李琰教練所言:“裁判在同一個比賽當中,他有選擇地去看有問題的點。他會說這個點重要,那個點不重要,這個是不對的。(裁判)應該把所有的點都看清楚,所有有碰撞有爭議的點(都應該看清楚)。作為職業裁判來講,他應該看清楚之後再下最後的決定。因為奧運賽場的比賽對於運動員來說,一生可能就一次。”

李琰教練邏輯思辨之清晰,吐槽裁判之犀利,令我暗生欽佩

李琰教練邏輯思辨之清晰,問題拿捏之到位,裁判吐槽之犀利,槽點打擊之精確,令我暗生欽佩。

她還極有分寸地諷刺了這類判罰的荒誕性,“這個項目越來越難看懂,對於教練員來講不知道讓運動員去規範什麼、迴避什麼,如果要(要求)誰都不碰誰就去滑大道了。”

即便了解到裁判判罰其實已經失了“方寸”沒了“標準”,李琰依然抱持極大熱情為隊員們加油打氣。在武大靖參加男子500米賽前一天,李琰特意首次穿上了領獎服。她說,隊員們明天要拿金牌了,自己先穿上預預熱。

這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心理暗示與刺激,隊員從她穿著中汲取到了將裁判踢出跑道的自信與底氣。

李琰教練邏輯思辨之清晰,吐槽裁判之犀利,令我暗生欽佩

當武大靖終於為中國奧運代表團斬獲首金後,李琰教練的獲獎感言也是異常豪邁,展現了團隊的團結與自信,“我們團隊的每個人,從教練、運動員到後勤保障人員,沒有一個人亂了方寸!大家都堅持咬牙到最後,沒有一個人收拾行李,因為我們堅信最後會有好成績!”

而在長舒一口氣後,她也本著對短道速滑項目負責的態度,以女子接力項目判罰為例,呼籲對該項目進行改革。“從專業角度講,三個隊都有犯規,但裁判選擇了犯規最嚴重的一個隊拿了冠軍,另外兩個剝奪成績。這是對短道的傷害!因為短道就是身體接觸的項目,如果沒有影響到名次,這個特點(身體接觸)只會讓項目更精彩,讓老百姓看得更過癮!這才會讓項目更好地發展下去。”

李琰教練邏輯思辨之清晰,吐槽裁判之犀利,令我暗生欽佩

這段話令我印象最為深刻。這表明李琰教練並非只為短道速滑金牌而生,而是超脫於爭金奪銀的格局,以促進該項運動更好發展為己任。她深深地意識到,本屆冬奧會的判罰已經傷害了短道速滑運動,本著對運動負責的態度,她希望這項運動能夠進行改革,在做到公平公正的同時,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與喜愛。

既能為運動隊爭金奪銀,又能為運動項目建言獻策,這樣擁有“運動家精神”的體育人殊為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