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如果康熙第一次亲征得病而亡,太子和大阿哥谁有机会夺得帝位?

华哥杂谈

在剧中,最不想让康熙死在漠北大营的,肯定是明珠和大阿哥!此时,如果康熙驾崩,天下肯定是太子的。

首先,太子名正言顺,奉命监国,朝中又有索额图相助。(索额图为皇太子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叔父)。此时,就算大阿哥搞出一个伪诏出来,也没有太子有底气。


其次,老祖宗还在啊,她老人家什么风浪没见过。康熙平三藩时,急得哭着鼻子要退位,都是老祖宗给他撑得腰,才打赢了吴三桂!康熙死了,老祖宗肯定支持太子继位!

康熙得寒热重病的消息被太医流传出去,朝局不稳。太子和索额图将老祖宗请了出来,两句话震住了百官,稳住了朝局。就算大阿哥起兵谋反,以老祖宗的威望,各地满汉八旗兵马都得进京给老祖宗护驾!


别忘了,康熙平三藩时,遇到兵员短缺。老祖宗请满族遗老吃了顿饭,就招募了几万包衣奴才入军营!这是多大的能量啊!

再者,漠北大营也不是明珠和大阿哥两人说了算。康熙远征大军分为三路,大阿哥只是左路军副将,正将是康熙兄弟福全。福全肯定不会跟着大阿哥胡搞。

而且,康熙身体抱恙以后,就把李光地官复原职了。康熙还将贴身衣物赠予李光地,这是只有皇子才有的荣耀。李光地素来与明珠不合,肯定会想法阻止明珠谋逆的。



最后,明珠和大阿哥,以及随性出征的文武百官家眷都在京城!都在太子和索额图手里!

想武力夺权?家人不要了?这些将士舍得家人吗?肯定没人跟着大阿哥谋反的!


而且,此时漠北大营还要面对葛尔丹,俄罗斯,达赖喇嘛等敌对势力。康熙要是死了,军心不稳。大军能否安全撤回京师,都不一定!

所以,康熙要是死了,江山肯定是太子的!大阿哥和明珠肯定不想让康熙死在这个时候。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康熙在第一次亲征葛尔丹之时,得了寒热重症,命在旦夕。而彼时大阿哥及明珠等人随驾御前,太子与索额图坐镇京师,奉旨监国。两派势力逐鹿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争夺皇位之战一触即发。倘若不是容妃将两个西洋传教士引入康熙大帐,为康熙施以药石,才将康熙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但是在康熙濒危之际,太子与大阿哥两党都可谓是用尽了心思,以尽最大努力拿下皇位

康熙病重之时,实际上已经在写遗诏,准备立太子胤礽为君。可是此时的明珠却将太子已经在私自赶制龙袍皇冠的事情告诉给了康熙,值此情形晦暗不明之际,这对康熙来说不吝是晴天霹雳。这才缓和住康熙立即立胤礽为君的步伐,而明珠私下则开始考虑控制军队的计划了。

而太子党在听闻康熙病重之际,已经开始准备万全之策了。一是要名正言顺的登基,二是要防止大阿哥党矫诏谋反。毕竟索相与明相皆在朝中耕耘数十载,树大根深,双方在对方那里都有数不尽的密探

。而如果康熙被寒热重症夺取了性命,事态会如何发展呢?大阿哥与太子谁又能棋高一着呢?

先来看大阿哥这边,康熙第一次亲征葛尔丹时,发兵十万,分东西中三路大军,东西路军马由康熙的哥哥福全和大阿哥二人统领,而康熙则坐镇中路。而如果康熙暴猝,那么明珠的选择只能是矫诏立大阿哥为帝,而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新皇帝第一个要杀的就是明珠。

这样做最大的风险或者说最大的阻碍则是福全,他是康熙帝的亲哥哥,想必不会为了利益倒戈大阿哥,此处就要看明珠的手腕了。

倘若在康熙暴猝之后,明珠秘不发丧(仿赵高例),而是先将大阿哥控制不住的将领召到中帐,然后摊牌。如果福全等人不服气的话,则派一队兵除尽,并换一队大阿哥的心腹为将领。

明珠的这个手腕是有的,他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派去讨伐葛尔丹的十万兵马就将成为大阿哥的重要砝码。除此以外,明珠当尽可能的利用自己在全国各地的心腹,让他们公开支持大阿哥称帝。

而太子这边则会立即称帝,并向天下公开讨伐大阿哥,然后直指大阿哥篡改诏书。索额图当利用他在各地督抚哪里的影响力,让他们公开起兵勤王要知道在康熙时期,满八旗兵马近二十万 蒙八旗十万 汉八旗二十万,各地团勇不算的情况下全国也就有近六十万正规军。此时大阿哥已经掌握了十万兵马,而葛尔丹占据了大半蒙古,蒙八旗自然不能为二兄弟所用。所以胤礽最多可以争取到三十万兵马,但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大阿哥和太子都是康熙的皇子,二人相互指责对方篡改遗诏,各地督抚会怎么办?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谁的队也不站,学王辅臣,谁能占上风则跟着谁。所以事情就取决于太子与大阿哥的第一战谁胜谁负,毕竟兵败如山倒。败了以后,全国都会来讨伐“乱臣贼子”的。

历史不可假设,但历史的真理永不会变。那就是在权力面前,没有亲人,只有利益,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以上。


逆流时代

《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康熙第一次亲征葛尔丹,得了寒热重症,也就是疟疾。古代疟疾很容易造成不治之症,此事无论是在康熙大营,还是传回朝中,都引起了极大的振动。如果康熙不治而亡,我认为太子夺得帝位的可能性比较大。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从道义上讲,胤礽的太子是康熙亲手立的,已经30多年了,朝野总体上已经认可这位太子,康熙驾崩,太子继位名正言顺。而从大阿哥来说,他唯有矫诏说康熙废了胤礽,立他为太子,才能说的通称帝的理由,否则就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有一个巨大风险,此时大阿哥也在军营中,如果有人说是他为了称帝而弑君的话,大阿哥很难说的通。所以道义上大阿哥先输了一回。

二是从实力来讲,太子所依靠的索额图家族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积攒了深厚的人脉和威望,在朝廷内外都有很深的根基,这一点是大阿哥和明珠所比不了的。此外,太子本身就是未来的储君,长期以来也树大根深,这一点也比大阿哥强。

三是从军队来讲,这是大阿哥唯一能与太子争雄的地方了,大阿哥多次随军出征充当先锋,自然与军方结下渊源,此时大阿哥与明珠都在前线,如果康熙死了,他们手握雄兵回京逼宫,能否就此改变形势?

但实际上不大可能,如果太子在京城登基,那他就是合法的皇帝,可以号令天下兵马勤王。此外,康熙虽然此前亲征葛尔丹,但清朝的全部兵力并没有都在前线,护卫京城的部队还在,虽然兵力不如前线多,但足可抵挡一阵,直到各地兵力集结。


华哥杂谈

太子者,国之储君也!

在《康熙王朝》中,玄烨可谓一生艰辛,从染病天花、智除鳌拜、平叛鳌拜(察哈尔叛军威胁最大)……一直到后来的平叛噶尔丹时染上寒热重症



每一次都性命攸关,稍有不慎,康熙大帝都可能“龙御归天”,而恰恰这次亲征噶尔丹之时,身染重病,如果康熙就此驾崩,必须得是太子登基。理由如下:

1.太子是康熙钦定的,其身份具有合法性,他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2.太子生母乃是皇后赫舍里,属于嫡出,大阿哥是庶出,身份卑微;

3.胤礽已经做了三十几年的太子,他的合法身份深入人心;

4.剧中有一个细节,康熙病中之时,他想要写遗诏让胤礽继位,太子在他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4.国丈索额图也知道这一点,怕将来康熙废除太子,或改变主意(此时太子已经有出格的行为了),所以想让太子“提前继位”,历史上唐玄宗不就莫名其妙的当了太上皇了吗?



那么,有人会问了,难道大阿哥一点机会都没有吗?答案是,机会还是有的。大阿哥可以来一次“清君侧”之类的行动,因为此时大阿哥和明珠在西北,手握兵权,还是可以搏一搏……



但是总体来说,我并不希望康熙大帝就此驾崩,因为此时中原王朝最大的敌人是噶尔丹(北方俄罗斯也“蠢蠢欲动”),无论是谁继位,大清可能就到此结束了。

不得不承认,噶尔丹真是一位人才,可以入主中原的人才,他统一了蒙古大部,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只想有朝一日逐鹿中原。可惜他生不逢时,遇到了康熙
个人愚见,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图片来自网络)


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看月光

肯定是太子有机会。

康熙第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而 康熙第一次亲征葛尔丹是在康熙二十九年,所以说那个时候皇太子已经十七八岁了,已经成年了,而且身在宫廷,早熟的很,身为嫡长子,那个时候的皇太子已经有能力去坐这个皇位了。

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因为太过于阴狠,被康熙训斥很多次。他早早就被排除在皇位之外了。而且那个时候的大阿哥也并不为大臣们喜爱。所以他没有机会继承皇位。


也有人说那有没有可能是其他皇子,四阿哥,八阿哥他们有没有可能继承皇位。但是我们看一下时间,康熙二十九年,四阿哥才十三岁,八阿哥才九岁。哪些皇族宗亲不可能放着成年的皇太子不立,而立未成年的阿哥。而且那个时候的四阿哥和八阿哥也太小,还没有显露出他们的过人之处,怎么被大臣们喜欢拥立。



所以说如果那个时候康熙死了,皇太子无论是身份还是地位都有足够的理由继承皇位。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九龙夺嫡的惨剧了


江湖人称0诸葛不亮

康熙在第一次亲征时得了寒热重症也就是疟疾,这种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可谓死亡率极高,幸亏有洋人献上了“金鸡纳霜”康熙皇帝才得以转危为安。如果康熙不幸死于疟疾,那么谁最有可能继承皇位呢?

太子

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时,太子留在京城监国,如果康熙病逝,最正常的程序就是,死讯传回京城,太子在索额图等辅政大臣的拥护下,凭借太子身份继承大宝,一切顺其自然。这时候如果大阿哥再有不臣之心,那么就只能算是谋逆了。

大阿哥

那么大阿哥就没有机会了吗?也不尽然。大阿哥想要继承皇位只有一个办法,严密封锁康熙皇帝的死讯,和明珠等人联合伪造遗诏,宣布废除太子,改自己为继承人,然后利用手中兵权突然回到京城杀太子个措手不及,利用武力夺权,这种情况运作得当,成功率极高。


一点点历史

对于这种两者相比,谁可能成功的事情要基于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双方各方面的条件来对比,才能有一个比较客观、可信的判断。

先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葛尔丹借口追击喀尔喀,率兵自库楞湖(今呼伦湖)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兵锋指向北京。清朝初期命将领率兵抗击,失利于乌尔会河(即乌拉桂河,在今内蒙古乌兰浩特西)。准噶尔军乘势南进至乌珠穆沁(今属内蒙古)地区。七月初,清廷发兵10万,采取分进合击的方略,康熙任命皇兄和硕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允禔副之,出古北口;皇弟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和硕简亲王雅布、多罗信郡王鄂扎副之,出喜峰口;又令盛京(今沈阳)、吉林将军出兵西进,协同主力作战。康熙皇帝对其皇兄及皇长子寄以重托和厚望,他的意图是打一场围歼战。康熙虽然没有亲征,也并未安坐后方,而是在福全等人出发几天之后,于七月中旬,以巡幸边塞为名,启程北上,试图进军到临近前线之处,对即将爆发的反击战起到实际的指挥与决策作用。



然而事与愿违,十八日刚出古北口康熙帝便感身体不适。可他依然带病坚持前进,于二十日到达距福全仅 300 里的博洛和屯,立即整饬驿站,建立直达军前的通讯系统,有意在此指挥前线战事。但因过度劳累,二十二日夜病情突然加重,诸大臣、侍卫惶惧不安,一再恳请圣驾回銮。


康熙不得不同意暂且返京。康熙回京,将指挥权全权委托给皇兄福全与皇长子允褆;皇弟恭亲王一路兵马,亦听其调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剧情,基本与历史情况大致相同。

如果当时康熙病故,根据当时的情形和太子与大阿哥双方力量各方面的对比,太子夺得帝位的可能性更大些。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名正言顺。康熙十四年,也就是1675年,康熙基于立储是关系清朝统治是否能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根据儒家立嫡立长的传统,他选中了刚刚一岁的胤礽为皇太子。至康熙第一次西征葛尔丹时,胤礽已在太子之位十几年了,无论在康熙心中,还是在文武大臣,及老百姓心中,已形成名义上、心理上的皇位继承人的事实。如果大阿哥争夺,则可能被认为是谋逆,在古代谋逆在道义上和政治上就已经处在了被动的地位,所谓师出无名。太子在政治上是处于有利和主动地位的。



2. 康熙帝亲征葛尔丹时,命太子监国,留守京师,坐朝听政、处理政务,本来就是一种应对自己出现意外时,让太子可以继位的国事、朝局的重大人事安排。在这之前,为锻炼太子的能力,康熙时常命太子平时也分担处理部分政务和军务。所以,一旦康熙病故,康熙本人和文武大臣大都希望继续由太子登基,这样能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在那样一个特殊环境下,不致出现大的变故。



3.大阿哥如果想要争夺皇位,唯一可以利用的军事力量就是征讨大军。但两路征讨大军的统帅分别是康熙的皇兄福全和皇弟常宁,而大阿哥自己仅是福全的副将。福全和常宁与大阿哥没有特殊的来往和旧有的感情,他们两不会支持大阿哥和听命于大阿哥。所以,大阿哥是没有能力调动大军的,更没有使大军对自己忠诚随自己造反的魅力和本钱。更何况当时征讨大军的粮食给养缺乏,只有太子指挥使粮食供给中断,则大军立马不战自乱。



4.即使康熙病故,对其继承人一定也是康熙说了算,并一定会在生前安排好的。二阿哥胤礽在被立为皇太子后,康熙将对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爱妻之情就全都转移到了这个孩子的身上,自幼对其钟爱。亲自教导并延请名师,胤礽在经过父亲和老师的指点,和在初期的实绩历练中,也确实表现出能文能武,可以成为一个合格明君的气象。至于后来的荒诞和残暴那是后来的事,至少在当时康熙对太子还是比较满意的,所以康熙如知自己将离世,一定会为太子安排好身后事,作好人事安排和布局。



所以说,如果康熙在第一次征讨葛尔丹时病故,则基本就是太子登基了。


汉水秦川

太子是一国之储君,皇上在为时立太子的目的就是选定自己的接班人。皇帝驾崩后接位新君理所当然就是太子。

康熙帝亲征葛尔丹时身患疟疾,性命堪忧,幸得洋人献药才幸免于死。如果真有不测而亡,太子胤礽理当继位称帝。皇长子胤褆随军出征,只是参战,手中并不掌握兵权。即使胤褆掌握了兵权也不敢发难,否则就是谋反。那样就成了众矢之的,公然对抗整个朝廷。皇族不单是太子一人,还有其他皇子与大臣,以及各地的郡王势力,真依靠武力夺位希望不大。


零之N次方

总体来讲的话,还是太子的赢面要大的。

首先,名正言顺这一点来讲,太子毕竟是国家公认的储君,继承皇位是顺理应当的。除非有天大的口实,否则这个是大阿哥永远也跨不过去的坎。

再次,大阿哥在众多皇子中并没有太多的支持者,除了自己的母亲的娘家人可以依赖。基本上在朝廷中,没有什么支持者。

再次,军队中虽然大阿哥早年长期从军,军中人脉势力不弱。但若真正的顶着谋逆的罪名来扶正大阿哥,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和可遇见性。因此,如果大阿哥要挣的话,成为牺牲品可能性很大。


蚂蚁追影

当然是太子了,当时大阿哥和明珠随康熙出征,太子坐朝,如果康熙病亡,太子登基是名正言顺,而且前朝还有索额图的辅助,而大阿哥要想得到帝位只能起兵造反,可当时他手中的兵经过与葛尔丹的大战,起兵并无胜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