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中有没有昏君?

猎神降临orz

开国皇帝和昏君,本来是有点自相矛盾的两个角色。因为开国皇帝之所以能够开国,那必然是有两把刷子的,不然为什么能在乱世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帝王呢?

但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在历史的长河中,还真就能挑出来既开国,又亡国的皇帝,他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勗。

话说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最强的诸侯主要有两家,河东李克用,和中原朱温。开始是朱温占据了上风,最终取代唐朝称帝。李克用临死之前,给继承自己位子的儿子李存勗留下了三支箭,第一支箭是朱温,第二支箭是自己所扶持后来又背叛自己的幽州刘守光,第三支箭则是契丹人。

李存勗号称“半截太宗”,在和后梁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他就像李世民一样英明神武,关键时刻轻骑绕过敌人大军,直捣空虚的梁国首都汴梁,梁末帝朱友贞绝望自杀,李存勗也就成了后唐的开国帝王,也就是后唐的庄宗。

李存勗有个爱好,就是唱戏。得到天下之后,他身边的这些戏子都个个显贵了起来,有的时候甚至直接封戏子为刺史,而他身边身经百战的大将还有很多没有得到相应的赏赐,由此渐渐的失去了军心和民心。

就在他得天下的第三年,魏博军发生叛乱,李存勗派兵镇压却接连失利,不得已启用了自己冷落许久的李嗣源,而李嗣源到了魏州之后,却半夜被叛军劫持,不得已做了叛军的领袖,反过来进攻洛阳。

李存勗手忙脚乱,决定御驾亲征,宣布开府库赏赐士卒,但是士卒已经心寒,很多人都直接四散而走。李存勗不得已,决定退往汜水关,和自己的儿子李继岌合兵一处讨伐叛军。

但是就在此时,他曾经崇信的伶人郭从谦发动了叛乱,乱军之战李存勗被射中脸颊,不久死去。手下有几个忠心的人,把周围的乐器和衣服之类草草的覆盖在李存勗身上点火,算是完成了火化,可叹李存勗百战得天下,三年便覆亡。而后来称帝的李嗣源和李存勗之间并无任何血缘关系,可以说天下自李存勗得,也自李存勗亡,可谓是取天下难,守天下更难的佐证了。


经史通义

纵观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开国皇帝就是昏君的屈指可数。按照正常模式来讲,一般都是开国皇帝打天下,后代子孙败家。

但是也有特例,一人身兼开国皇帝和亡国皇帝两种身份。

这个人就是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懿家族为了篡夺曹魏政权,可以说是三代经营,处心积虑。司马懿杀曹爽时已经70开外,两年不到就一命归西,根本来不及称帝。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在世时,对内几乎完全控制了曹魏的大权,对外灭掉了蜀国,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可惜他有高血压,突然中风死了,只好把称帝的工作留给儿子司马炎。

司马炎三十岁继承父亲的王位,即位之后没过几天就把曹魏的最后一位皇帝曹奂赶下了台,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

史书上记载司马炎的长相比较怪异,手长过膝,更让人叫绝的是留有一头拖到地上的长发(不知道每天打理头发需要多久),要在今天走到大街上肯定会被人看作文艺青年。

由于司马懿,司马昭都是事后被追封为皇帝,所以西晋事实上的开国皇帝应该算是司马炎。司马炎在继位之初的十多年里,算得上兢兢业业,坐的牛车缰绳都是用普通的麻绳,坚决不用丝绸,用人也是知人善用,驾驭有度。太医司马程据曾经献上一件用野鸡头上的毛织成的毛衣,司马炎下旨当众烧掉,并宣示全国以后不许再贡献用特殊技法制作的奇装异服。在他的治理下,西晋没过几年就灭掉了最后一个对手——吴国,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分裂混乱状态。

没想到从此以后,司马炎仿佛变了一个人,开国皇帝的锐气在他身上一扫而尽,不仅沉迷美色,而且昏招迭出。

他首先下达一个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诏令,命令将全国各个州郡的军队全部解散,仅仅在大城市保留一百人,小城市五十人,用来维持治安。虽然所有大臣都一致反对,认为国家武备不能放松,否则一旦有外敌入侵无法应对。

从东汉以来,游牧民族内迁越来越多,有个叫江统的官员发现西晋国内不知不觉有了上百万的游牧民族,赶紧上书司马炎建议对这些人严加提防,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徙戎论》。可惜司马炎每天精虫上脑,浑然不觉整个社会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反而认为江统的建议是一派胡言,根本置之不理。

事实证明,江统的眼光非常准确,司马炎死后仅仅十四年,中国进入最为黑暗的一段历史——五胡乱华。据统计,三国时总人口2000万左右,经过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后,有将近二分之一人在这场空前的浩劫中死掉,到东晋初仅余800万汉人!

司马炎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立自己先天大脑有问题的痴呆儿子司马衷为太子。

为了傻儿子安心坐稳王位,司马炎逼死了自己的亲弟弟。因为司马攸为人贤明,很得大臣和百姓们的敬重。司马炎担心威胁自己的傻儿子,打发司马攸去青州当官。其实这个时候,司马攸已经得了重病,他反复上表请求免行,但司马炎看来这就是故意拖时间。最终逼的自己的亲弟弟油尽灯枯,吐血而亡。

司马炎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分封诸侯王。他平时闲着没事干,就胡思乱想,认为自己家族能够轻易推翻曹操家族,就是因为曹家没什么宗族势力,一旦朝廷发生变乱,没人能够帮忙。

于是他干了一件自认为无比正确的大事,这就是把自己的二十五个儿子和其他宗室都封为诸侯王,每个诸侯王都有很大的领土和独立的兵权。这二十五个诸侯王中,最厉害的有十个,分别是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囧、长沙王乂、梁王彤、淮南王允、成都王颖、东海王越、河间王颙。最后还嫌不够,又封自己的叔叔汝南王亮为太尉,管理国家大事。

可是司马炎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件事不是擦亮了阿拉丁的神灯,而是亲手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他的傻儿子和这群亲戚比起来,简直就是狼群中的一只小羊。

这些分封的诸侯王不仅没能保卫晋朝天下,反而在连年自相残杀中把西晋王朝推向了死亡!

司马炎驾崩前的西晋,外表看似平静,然而一股股力量犹如岩浆那样在地下奔腾汹涌。然而,司马炎对这一切浑然不觉,每天都在为自己治理下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而沾沾自喜。公元290年的一天,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终于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随着司马炎的死去,潘多拉魔盒的盖子即将打开,火山也终于开始爆发,整个西晋政权都将在剧烈的震动中彻底崩塌。,整个中国大地也将迎来最为黑暗的一段历史时期——五胡乱华!

虽然晋朝最后并没有亡在司马炎本人手中,但正是他的一连串昏招种下了恶果,使得晋朝短短50多年即告灭亡。

这么短的时间,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所以,给司马炎这个开国皇帝贴上一个昏君的标签并不为过。


小奔说史


反对所有认为晋武帝司马炎是“昏君”的答案。


“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决神算于深衷,断雄图于议表”“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

李世民评价司马炎


“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房玄龄评价司马炎


能得李世民、房玄龄君臣如此评价的皇帝,又岂能是简单“昏君”两个字能够概括?


关于晋武帝如何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太康年间全国人口户数上升这些绝大多数开国皇帝应该有的功绩我这里就不细说了,大家可以自己网上搜索一下。


另外,晋武帝仁厚的故事网上也有不少,什么大臣把晋武帝比作桓帝、灵帝他也笑笑不说话,孙皓怼他,他也没加害孙皓balabala。


总之,我的感觉晋武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好脾气开国君主,别说和动辄杀人的朱元璋比,就是和宽厚的赵匡胤比,我认为晋武帝比赵匡胤强。我这里只说一下在这个问题下认为司马炎是昏君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1. 一、罢郡兵

本来州郡可以自行募兵只是东汉末年为应对黄巾之乱的一个临时性举措,只是后来军阀割据,进而魏蜀吴三国鼎立,这种临时性制度才被延续了下来,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比如曹魏后期的“淮南三叛”不得不说就有州郡可以自行募兵的因素在内。


晋武帝统一天下,无论出于长治久安还是出于节约民力(州郡募兵也是要吃要喝)发展经济的角度,把州郡兵转化为农民才是对帝国最有利的。


至于说担心叛乱,那是不了解西晋兵制,西晋在地方兵制是设立都督,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军区制,每个军区军队数量不等,但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对于镇压地方性叛乱是足够了。更何况西晋中央还常年保持10万人规模的机动兵团,应对一般性反叛也足够。更何况还有分封的诸王。所以,晋武帝罢郡兵不是昏招。


  1. 二、分封诸王


大家知道,历朝历代都会总结上一个朝代灭亡教训,西晋也不例外;西晋朝野是怎么总结曹魏灭亡的教训呢?朝廷上下一致认为曹丕、曹睿防备宗室、削弱宗室是曹魏最终被司马氏取代的关键,因此要求司马炎分封诸王不仅仅是司马炎个人的想法,更多是忠心于晋朝的大臣们的普遍想法,上表向晋武帝上书,要求晋武帝分封诸王的大臣络绎不绝。


因此,晋武帝分封诸王的政策是对曹魏被司马氏取代的经验教训的总结,绝不是什么昏招。


而且从客观现实来说,从东汉末年开始士族开始向门阀世家发生转变,逐渐变成地方豪强,西汉初年经过文景之治,其实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汉武帝的办法是什么呢?迁徙、派出酷吏动辄灭族,用肉体消灭的办法来减少地方豪族对地方政权的把持。


所以我们看到汉武帝时期,动辄地方豪族全家几千人被诛杀。


晋武帝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前面我们说了,经过东汉到曹魏这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司马氏和门阀世家之间也彼此联络有亲,不算亲朋也算好友,更何况晋武帝武帝是一个宽厚仁义的皇帝,所以他肯定做不出来汉武帝那样从肉体上消减门阀世家数量的事情,同时,当时西晋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人口太少,相比东汉,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地广人稀,正需要劳动力,也不适合这么几千人,几千人的屠戮。


所以,晋武帝选择分封诸王到地方,一来可以拱卫中央,二来也可以和门阀世家争地盘,近来学者研究发现西晋诸王的幕府内聚集了大量因为九品中正制无法出仕的低级士族,所以客观上说,分封诸王还起到了创造就业,减少地方不安定因素的作用呢。


而且与此同时,司马炎还规定了诸王领兵的数量,比如大国可以有兵5000(一共只有2个国),中等国可以拥有3000兵,小国1500兵,这点兵力相比中央常备30万大军真的少得可怜,而且相比汉朝诸侯王,晋朝诸侯王经济权力都要小很多,西汉的吴王可以自己煮盐铸钱,可西晋把这些盐铁矿场统统收归中央,诸侯王是没有的,而且对最基本的赋税国家也要拿走一多半。


以中山国为例,中山国有32000户纳税居民,而中山王司马睦只有5200户纳税居民归他,剩下的都是归朝廷;而且诸侯王在自己国内也没有任命官吏的权力。


西晋诸侯王权力小到什么程度,连支持司马炎分封诸王的大臣都看不下去了,还上书司马炎,要求司马炎增加诸侯王的权力。说按照现在这么分封,诸侯王的权力还不如刺史和太守呢。


而且和很多人想象相反,西晋诸侯王根本不愿意“之国就藩“,反而不断有诸侯王上书晋武帝,要求留在京师,比如司马炎很忌惮的齐王司马攸就是被司马炎几次三番要求他“就藩”给气死的。


总而言之,司马炎分封诸王的目的其实是想建立起司马氏与门阀世家之间的平衡,期望诸侯王和门阀世家可以互相制约,而且这也不是司马炎独断专行,而是当时朝野的一直呼声。所以,司马炎分封诸侯王并不是昏招,真正值得商榷的是立太子。


  1. 三、立太子


晋惠帝是个白痴,司马炎立个白痴做皇帝这已经几乎成了共识,然而这真的是昏招吗?


首先今天很多学者研究都表明,司马衷不是一个白痴,当然,他应该是普通人里属于很愚鲁的,但不是医学意义上的白痴;更何况从医学角度讲,一个医学意义的白痴由于生理畸形,染色体变异,是不太可能生出后代的,然而晋惠帝有一子四女,这也足以说明晋惠帝不是一个医学意义上的白痴。


那么在一个标榜封建礼法的大一统时代,立自己的嫡长子做太子又有什么问题呢?


历史上在大一统情况下,在有嫡长子情况下还“兄终弟及”或者传位给庶子的几乎是没有这样例子的。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的时候,北宋还有北汉、契丹两大强敌,说不上天下一统。


当然,我完全理解因为皇太子愚笨,西晋大臣希望司马炎传位给自己亲弟弟齐王司马攸,或者是让齐王辅政司马衷的心情。但是因为很多阴差阳错的原因,司马炎是不可能让司马攸辅政的。


第一,自己爷爷就是通过辅政大臣最后架空曹魏,乃至于取而代之的,这就是司马炎不能说的经验,所以司马炎是很忌惮威望和能力很强的诸侯王或者大臣辅政太子的。


第二,更要命,他自己父亲司马昭曾经说过,我这个位置(指的晋王,此时还没有取代曹魏)是我兄弟的,我不过是暂时替他保管,将来会还给他的。而他兄弟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就把自己二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也就是说司马攸其实是司马炎的亲弟弟;但问题在于既然有了司马昭这句话,司马攸如果把司马衷踢下去自己做皇帝是可以的,有法理依据的,所以司马炎更不可能让司马攸辅政司马衷了。


第三,司马炎有次生重病,大臣们竟然擅自决定让司马攸辅政,这给了司马炎极大的刺激,彻底断绝了司马攸辅政之路。


说句题外话,司马炎真的很宽厚,这要是在南北朝时代,司马攸肯定100%被杀了。


当然,司马衷愚钝司马炎心里有数的,所以为了让他坐稳皇帝位置司马炎是想尽了办法。


比如他让司马衷娶了西晋很有权力的大臣贾逵的女儿贾南风,因为贾逵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司马攸,这样就可以让贾逵充当司马攸与司马衷之间的缓冲。


其次,他一直强令司马攸之国,他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排挤司马攸,更重要的是他想让之国的司马攸牵制在中央辅政的顾命大臣,因为有一个威望巨大的宗室在外,顾命大臣不敢做权臣。(假设当年曹真没死,在长安做大都督,司马懿是肯定不敢搞高平陵之变的)但是他没有想到,因为他再三逼迫,司马攸竟然郁郁而终,呕血而死,这完全打破了他对外平衡的设想。


然后,他安排的顾命大臣全是外戚,因为总结了他爷爷的经验后,宗室、有威望的大臣都不能用,最后司马炎只好回到东汉老路,用外戚辅政。


最后,他大力培养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多次为司马遹造势,说司马遹很像司马懿,必定能光大司马家如何如何。应该说,司马炎做到了能做的一切,在他设想里,他已经把司马衷当皇帝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削弱到了极致,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其实在继承人问题上选择出问题的又何止司马炎?李世民、朱元璋、康熙这些雄才大略的皇帝不都在继承人问题上栽了跟头吗?


兰台

当然有,还不在少数,今天咱们就来说一位开国“昏君”!

司马家族一度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司马懿作为曹操重要的谋臣,其地位和影响力足以撼动天下,靠着司马家三代人的苦心经营,最终在第三代时,彻底颠覆曹魏王朝,只不过司马懿、司马昭都没有机会真正登基为帝,到了第三代司马炎的时候,这个名副其实的官三代,一举灭掉曹魏,自己改朝换代,正儿八经当了皇帝,主宰天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晋朝。

登基之后的司马炎,还算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没几年时间就灭掉了吴,彻底统一,本想着他让中国结束了割据分裂,老百姓也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可是不料,这个皇帝,却做了不少“出格”的事情,说他“昏庸”一点也不为过。

常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这就让常人觉得三千佳丽已经是不少了,可这位司马炎愣是将自己的后宫扩充为一万佳丽,这个记录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为此司马炎还得了个“后宫妃子最多皇帝”荣誉称号,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有些许讽刺的味道。

除了重色,这位司马炎还轻政,估计是对司马家族实力的自信,他曾下令解散全国的军队,让大城市仅仅留下100个人来守卫,小城市更是仅留下50人守卫,现在想想,这司马炎同志心也太大了,别人巴不得扩充军队保卫政权,他倒好,给了别人造反的理由和机会,当然这种轻政的后果自然也是十分的沉重,在司马炎死后,中国彻底进入一段黑暗的历史时期(五胡乱华),死伤无数,生灵涂炭,据历史资料记载,这段时期,汉人死伤的人数高达千万。

你还知道司马炎做皇帝做过哪些“荒唐事”?欢迎留言~


苏忖

历史上开国皇帝中最出名的昏君非赵构莫属,很多人会有疑问宋朝的开国皇帝不是赵匡胤吗?赵构算什么开国皇帝,但凡对历史有兴趣的人都知道赵构就是一天下了12道令牌最终杀害岳飞的刽子手,其实他也是一个开过皇帝,宋朝严格意义上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但是后来因为与金人和元人连年作战最终宋朝在历史上形成了南宋和北宋,赵构是南宋的首位皇帝所以他也算是一个开国君主了。以下是赵构作为开国皇帝昏庸无能的铁证。


1:靖康之耻。说到赵构就不得不提北宋的灭亡了,更不得不提靖康之耻,靖康二年五月初一,金人四太子金兀术大军攻破东京(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一个是赵构的哥哥。一个是赵构的父亲),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嫔妃、文武大臣,其中还包括赵构的亲生母亲韦太妃和赵构的原配邢氏以及两个女儿,俘虏人数3000余人,东京城被洗劫一空。那时的赵构还是康王,金人还没攻破东京的时候,赵构在相州已经被宋钦宗命为兵马大元帅,指望他保护东京,没想到东京后来告急送来勤王书,赵构没有去守卫京城,而是哭的死去活来装孝子,装作悲伤过度派副帅前去支援,而自己却一路向东逃窜,金人带走俘虏北上的路上本来也是有机会营救的,可赵构就是不同意,也因此国不能一日无君他才坐上了皇帝的位置,靖康之耻宣告了北宋的灭亡,赵构在他的逃亡路上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


2:重用奸臣。南宋初建根基未稳,赵构迫于靖康之耻的压力立主战派李纲为相,不久后赶走李纲重用汪伯彦、黄潜善等奸逆主张放弃中原,忠臣兵马大元帅宗泽战死之后,赵构拜杜充为帅,其实杜充是金人在宋军高级将领里边的奸细,杜冲处处打压忠臣、延误战机,最后彻底的投靠了金人,赵构也一直在做他的逃跑皇帝,甚至一直逃到了海上,因为金人都是北方人以铁浮屠(金人最强的骑兵)为主不善水站,金人就一直守在岸上准备困死赵构,后来各路义军的兴起不断骚扰奔袭金人后方,再加上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的有利作战金人才撤退。赵构又回到临安府(杭州),金兵暂停进兵以后,赵构抽调部队镇压各路义军重新不熟军事部署,其实是为了增加与金谈判的筹码。南宋在临安府站稳脚跟以后他仍然不思进取反而更加重用奸臣。


3:杀岳飞。在岳飞、韩世忠的带领下宋军节节大胜,可是在这个时候赵构担心将领功高盖主、财政不支于是下令各路人马班师休整。那个时候岳飞、韩世忠已经收复了大片失土,金人已经是节节败退阵脚大乱,赵构却听信了秦桧的建议不让进攻而是求和,秦桧曾经也是俘虏大军北上的一员后来投降了金人二太子,回到赵构身边做了金人的政治耳目,秦桧认为一旦岳飞、韩世忠等人打败金人那么就得迎回二圣,两位老皇帝回来了赵构的地位就尴尬了,赵构虽然仍然一副孝子的嘴脸,其实心里也早就这么想了,所以他派遣秦桧为使者议和,还罢免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甚至为了达到议和的目的不惜一切代价杀了南宋第一将军岳飞。


历史其实很可笑,想当年赵构没有做皇帝之时也是信誓旦旦一定要精忠报国、精心辅佐,可是做了皇帝以后就性情大变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会成为史上少有的昏庸无能的开国皇帝,这样的皇帝注定遗臭万年!


老天请睁眼

开国皇帝有没有昏君,与亡国皇帝中有没有明君,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可为对照。

问题的配图大概是“皇帝的新装”吗?此图太写实,骄傲的皇帝露出小丁丁,晃晃荡荡地在街上接受臣民的围观,囧到如此地步,实在有些“少儿不宜”!这位皇帝便是“昏君”的典型吧!然而历史上岂真有安徒生童话中那样糊涂透顶的皇帝?事实是,绝大多数皇帝,都是头脑正常,既不痴也不傻(偶有患神经病或狂躁症者),所谓的“昏君”,并不代表他们就是痴呆儿,或智力有缺。

(人们演绎“昏君”,总作痴呆儿状)

中国人喜欢把国家比作江山。江山除了“打”的,还有“篡”的,有祖上“积德”,到他那里“捡现成”的

我见前面有人提到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不假,可是请注意:秦始皇不是开国皇帝。秦国从两周之际立国,到始皇帝那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秦始皇不过将祖业发扬光大而已。基本上,秦始皇只能归属于“捡现成”一类(此说是否苛刻了些?)。

虽说是捡现成,但秦始皇毕竟“捡”得有声有色,把家族企业做大做强,为中国历史开创了新局面,他对得起“千古一帝”的称号。“一帝”之说是就其功业而言,而就他的一些具体的政治举措来说,秦始皇确有不少“昏”的方面。比如他在兼并六国后,没有面对新的统一形势,采取相对和缓的、以休养生息为主的新政策,没有一边削弱六国贵族势力,一边加强对关东六国人民的恩养抚恤。新的大一统帝国继续了过去的暴苛统治,民心未附,其能久乎?结果在他死后未久天下即分崩离析。而推翻秦朝的,正是六国旧贵族(项羽是代表)和普通平民(刘邦是其代表)的联合。可不可以说,大秦是亡在秦始皇手里?

如果说新的“大秦帝国”是一个全新的国家,秦始皇作为这个新国家的开创者,他确乎昏得可以,他的“昏”表现在统治手段的颟顸、僵硬、暴虐和不知变通。但似乎不能因为他有“昏”的一面,就给他加上“昏君”的谥号。接着往下看——

与秦始皇近似的一个例子,是西晋的武帝司马炎。

司马氏篡夺曹魏之政,历经三代,早已打下立国的基础,到司马炎这里,遂正式接受禅位,建立晋国,司马炎成为西晋的开国皇帝。而司马炎开国,既是“篡”的,也是“捡现成”的。

司马炎在建立西晋后,方灭吴国,统一天下,中国重归大一统之局。这是与秦始皇相似的历史贡献,也是其本人的辉煌事功。司马炎又是开国皇帝,又有统一中国的功业,可称昏君吗?

如果不能简单地说司马炎是昏君,但他确确实实做了许多“昏事”。这与其私德无关(如他骑着羊在后宫淫乱),而是指他作为王朝的开创者,如何“开国承家”,建立新的制度。可是在这方面,司马炎败笔很多,比如他重开封建制度,大封宗室为王,削弱了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力,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伏笔;他另一个昏聩的作为,就是选择了晋惠帝做帝国的继承人,而后者是史上“白痴皇帝”的最大嫌疑人。

可是凭着这两点,就能论定司马炎是昏君吗?自也不能。比如大封宗室的事,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干过,而且后果一样(明朝是靖难之役,叔父夺了侄皇帝的大位;西晋则直接导致八王之乱,天下分崩),难道能说朱元璋也是昏君吗?“明君”做昏事,太寻常啦!

尽管历史上秦始皇、晋武帝和明太祖都在政治上有过严重的失误,可是并不能将他们与“昏君”划等号,也从来没人指责他们是昏君。

那么史上有没有皇帝被人痛责为昏君呢?

有,他们都是亡国之君。在一些电视剧里,有这样的情节:忠臣指着皇帝的鼻子大骂“昏君”!其实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哪个臣子有胆,敢当面骂皇帝是昏君呢?他就是有胆,这么做与忠臣的应有举止不合,他们也不会那样做。骂皇帝为昏君的,主要是后来朝代的人。

亡国之君里,傻子或智商有缺陷的人极少,有意思的是,亡国之君多奇才。好比商纣王,此人在春秋时代就被许多人骂为昏君和暴君,可是此人才智颇高,《史记》说他“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是个很聪明、能说会道的人,现代人还颇为赞颂他“经营东南”的历史贡献呢!

这样聪明的人,怎么亡国了呢?原来,商纣王自恃聪明,对别人的忠言谠论不以为然,以为天下大事无不出己烛照。他是因为太“聪明”而亡国的!历史上“圣明亡国”的例子层出不穷。与商纣王相似的一个案例是吴王夫差,夫差主政的吴国,灭了越国,还差点灭了楚国,他还亲自统兵北上争霸。殊不料后院起火,被素来忠顺的越王勾践杀了个措手不及,竟然亡国了。商纣王不也是在对东夷用兵大胜之时,忽然被周武王从背后捅了一刀,大商之亡,也亡得太骤。大概,商纣王和夫差在自杀前都是不肯闭眼的吧?他们那么聪明,怎么会亡国?他们想不通!

由上可见,无论是开国之君,还是亡国之君,皆以聪明人居多;像不幸的伍子胥那样,一生连着与两位“昏君”相遇(楚平王、吴王夫差),那实在是他运气不好,而“昏君”之责,更多的是他从自身境遇而发的一种忠愤之悲鸣,属于一种个性化评价。公允的史评,谁能以“昏君”二字了事呢?

我说,历史上真正的昏君其实是不多的,相反一些人们眼中的“昏君”颇富才华,典型者如南陈的陈后主、南唐的李后主,还有一位北宋的宋徽宗,他们昏吗?他们一点都不昏聩,只是做不好皇帝。就像宋徽宗的一位崇拜者说的,“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宋徽宗固然是一个才情极高的文化天才与巨匠,他摆弄什么都好,唯独不会做皇帝。但要说他是“昏庸亡国”,也不大可信,假若陈后主不碰到隋之兴,李后主不碰上宋之兴,宋徽宗不碰上金之兴,爱好文艺、荒于政事未必能断送掉花花江山。那他们也不为昏君了。

总结:昏君这个词,偏重在“君”,皇帝做不好,行事乖谬错讹,便可加一个“昏”字。昏不是皇帝的一生简评,而应该是就事论事的

。以此为标准,开国君主中倒真有不少昏君呢!


皇帝不称朕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

赵构做皇子的时候还是英明神武,卓尔不凡的。与他其他的兄弟相比,确实高出不止一等。史载他文武双全,“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同时勇气可嘉,靖康元年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时,金军要求宋朝派亲王前往金军营中议和,赵构主动领命,慨然入营,由于表现太棒,不亢不卑,镇定异常,导致金军统帅认为他不是真皇子(可见赵家其他人在金人眼中何等不堪),要求更换议和亲王。当年冬天,金军再次入侵,又是赵构领命议和,但是被宗泽拦下,顺利逃过北狩的命运。

靖康之变后,赵构在应天府即位,年号建炎,从此就在一路瑟瑟发抖中开启了昏君生涯。先是罢免主战派名臣李纲,后放弃中原地区,从应天(河南商丘)逃往扬州,从扬州逃往镇江,从镇江逃往杭州,从杭州逃往绍兴,从绍兴逃往宁波,从宁波逃到舟山,从舟山逃到温州。。。终于在建炎四年,岳飞、韩世忠、吴玠等将领的英勇奋战下,金军终于退却,如同丧家之犬的赵构在杭州安稳下来。

被吓破了胆的赵构从此再也不敢和金朝抗争,一心求和。在与金朝的书信中卑躬屈膝,懦弱至极,自甘为臣。当年慷慨入金营,与金军统帅谈笑风生,面不改色的意气少年就像赵构的老二一样,再也硬不起来了。

赵构给金朝的誓表: “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弊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弊邑永有凭焉。”

完颜亮想要进攻宋朝,故意挑事,让使者当面辱骂赵构,赵构不敢回嘴,也不敢生气,只敢躲在屏风后面暗自哭泣,哭完回来安排招待使者,并且赶紧派出使者向金朝低头求饶。但是完颜亮还是很不给面子的打过来了,赵构第一时间不是想到组织抵抗,而是“我都这样怂了,你有什么借口打我”,然后赶紧准备逃窜。幸好在采石矶,南宋军民在虞允文的带领下,不到2万人就击退了15万金军,终于让赵构的老年生涯没有颠沛流离。

虞允文像

题外话,赵构是两任太上皇,这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独一份的


侠客行55350921

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评价:李纲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泽之忠,非不知任也;韩世忠、岳飞之功,非不知赏也;又窜身而不耻,屈膝而不渐。这样的历史评价,大家猜猜看,能构成昏君的衡量标准和准确定位吧,这人大家也熟悉,就是昏君赵构。

这为君之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能则任之,择善则从之,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而赵构却恰恰相反。

靖康之难,金兵围攻汴京,身为兵马大元帅的赵构拥兵几十万,等待观望,按兵不动,丝毫没有救援京师的打算,也不许别路勤王兵将靠近京师,宗泽在开进澶渊的途中,与金军交战十三次,次次均获得胜利,而赵构不仅不予支持,反而自己不敢交战不算,却不进反退,从河北大名府跑到了山东巨野,眼睁睁地看着宗泽孤军深入,眼睁睁地看着金兵攻入汴京,眼睁睁地看着其父兄妻女被掳北去。

李纲、宗泽勤劳国事,收拾残局,修缮宫室,有功于国,而赵构却宠信黄潜善、汪伯彦,听信谗言,陷害李纲罢相,宗泽被贬气死。金兵再次南犯,已经兵临扬州城下,黄、汪二人将消息扣压,赵构还整天沉醉歌舞酒色,等到金兵到了,正在搂着美妾的赵构惊坐而起,撇下美女,落惶而逃。

南宋军民积极抗金,陈彦、岳飞、刘琦、韩世忠等人打败金兵,前方将士浴血奋战,赵构却偷偷派人去金营请求议和,愿纳贡称臣,割地赔款,开创:向者战败而求和,今则战胜而求和;向者战败而割地,今则战胜而割地;向者战败而称臣,今则战胜而称臣;向者战败而赔款,今则战胜而赔款的前所未有、亘古未见的奇思妙想第一人。

用人不当,赏罚不明,激起苗傅、刘正彦兵变。

一味的屈膝妥协,一贯的屈辱资敌,一再的屈节媚敌,不仅助长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造成金兵频繁的入侵,不断地挑起战争。也加剧了南宋百姓的经济负担,使得平民百姓倾家荡产,民不聊生,挺而走险,进而起义造反。另外又需要国家派大部队、化大价钱进行平叛。

英雄岳飞、韩世忠等人已能够直捣黄龙府,形成了对金兵的大包围,取得了对金军事反攻的大好时机,他却命令撤兵,使前方将领的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胜利成果不仅废弃,绍兴和议还另外多割去四州之地,纳贡赔款每年银两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对忠臣良将是防犯猜忌,排拆打击,罢李纲、逐宗泽,杀岳飞,贬赵鼎。而对奸佞是宠爱信任,提拔重用,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万俟禼,汤思退。秦桧稳坐宰相十九年,做恶多端,暗地增税十分之七八,至民力重困,饿死者众,赵构还多加称赞,可想而知,没有岳飞等英雄的舍身抗战,可有南宋赵构的半壁江山。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岳飞以莫须有被害,其家属不仅没有尺寸之封功赏赐,还将岳飞的妻子子女发配到边远荒地,受尽折磨与苦难。而对汉奸秦桧是既表彰又加赏,进封秦桧为太师,再加封秦、魏两国公。秦桧老婆王氏为韩、魏国夫人,连螟蛉之子的襁褓之子也穿上三品朝服。

对秦桧尽管宠信重用,封官赐赏,却混得身为皇上,每次上朝靴中藏着刀子防身,也够奇葩。再者,好好的忠臣良将,仅凭莫须有就给枉杀,这又为啥?

南宋高宗赵构偷安忍耻,屈辱求和,助敌养敌,残害忠良,纵容奸佞,剥削人民,自毁长城是昏君吧。


德厚致远

开国皇帝都是基本都是马上皇帝,试问开国皇帝是昏君的话,还会有这个国吗?周围能聚集那么多开国良臣武将,如果开国皇帝是昏君,肯定是驾驭不了的。


至于亡国皇帝中有没有明君,说到亡国皇帝,自然是昏君居多的,因为没有能力阻止国灭。但也不是一概而全,例如明朝崇祯皇帝,不能完全说是昏君,崇祯的勤政在史书上是留了一笔的,在大形势下,个人的能力太过弱小,可以说是时运不济。




所以,不管是开国皇帝、亡国皇帝,明君或昏君,都与能力有关、与时势有关。


二次从军梦

开国皇帝都是牛人,然而牛人也有不牛的时候——昏聩的时候,以至于身死国险灭。比如这俩哥。



孔子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长寿是好事,但很多人长寿了就会糊涂——昏聩,皇帝也不例外!想当年他文治武功,气势恢宏。为将他奇袭北魏,著文他乃竟陵八友之一。他联合南康王诛昏君,南康王为帝——齐和帝,他又取而代之。开国建梁,是为梁高祖萧衍(464-549.6.12)。他极为节省,一天一顿饭,又是只喝点粥,他这是辟谷吗?而且很能忍——40年不近女色,跟甘地有一比,甘地42年不近女色。这对配偶不公平!这是长寿之道?



年过花甲后,他又好佛。不当皇帝当和尚,吓得大臣去寺庙里为他赎身,够作吧。后来不作了,要开疆拓土,结果还不如作,因为这次不作,却饿死了,不是因为一顿饭。而是因为空前绝后的宇宙大将军侯景。侯景在北魏混不下去了,要献地归梁,结果梁武帝两手准备,一手迎侯景,一手跟侯景上家有密谋。不幸的是被侯景获悉,更不幸的是侯景打过来了,尤其不幸的是诸王们勤王都是装装样子。侯景知道梁武帝节省就把他的饭给省了,于是年满85而崩。



这位建立唐朝,他就是唐庄宗李存勖(xu885.12.2-926.5.15),史称后唐。他南征后梁被挡契丹,吞歧平蜀并凤翔、汉中。是五代中地盘最大的一国。同时也是最惨的,因为晚年昏聩,导致身死国险灭。



他是追星族,追到脑残粉的地步。演戏的都当大官了,整日跟自己的偶像谈国家大事。于是大臣们也跟他演戏了。他骄奢淫逸,导致老婆干政,太监闹腾,演员欺负文武大臣,他好色搜罗天下美女,连将士家眷都不放过。将士叛乱,关键连演员郭从谦将军都在他身边叛乱了。原因是看不惯他冤杀忠臣,对他最忠心的不是演员和太监而是小兄弟王全斌,可怜一代帝王中流箭而崩,享年四十二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