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將戚繼光,為什麼北上鎮守邊疆後就碌碌無功了呢?

在整個明朝,東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在明朝中央眼裡遠不如北方邊患重要。所以隆慶元年,讓戚繼光訓練北方薊門一帶的士兵,本身就是對戚繼光的重視與嘉獎。隨後戚繼光被任命為神機營副將,負責訓練從遼、薊一帶募集來的三萬步兵以及從浙江招募來的三千南方士兵。東南平倭結束後,戚繼光調任薊鎮防禦北虜。當時長城一線的駐軍紀律松馳,作風很差。戚繼光見難以馴服,就奏請調原“戚家軍”的一支浙江兵北上。

戚繼光在北方做的事,也不僅僅是練兵而後升官這麼簡單,他還修了長城,而且是明朝中後期最大規模的修築,戚繼光在修長城過程中,依據“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建築思想,山勢低矮處,加高城牆;山勢高峻處,修建敵樓,個別地方加修障牆、支牆、擋馬牆,全部為磚石結構或磚石木結構,使這段長城設施完備、構築牢固、佈局嚴謹、可攻可守。而今,障牆、文字磚、擋馬牆,被譽為金山嶺長城的“三絕”。

明軍在北方也不是一味防守,而是有攻有守,守的差事交給戚繼光,攻的活兒則交給了李成梁,因此李成梁的戰功比戚繼光要多。這不是戚繼光不如李成梁,而是戚繼光所管防區薊門的特殊位置造成的。薊門離北京太近,不能犯險,所以張居正給薊門規定的戰略任務是:“在他鎮能以殺賊為功,此地以賊不入為功。沒有上峰指示,戚繼光不能越過長城進攻,如果敵人不主動來犯,他根本撈不著仗打,哪裡去搞戰績呢。

戚繼光的貢獻不僅在於他的戰績和他取得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其實還是一個勇於改革,重視創新的軍事改革家。為了對付東南的倭寇,他改變了以前的方陣,結合東南地區倭寇作戰的特點,創立了鴛鴦陣。即使他死後,鴛鴦陣照樣可以在萬曆朝鮮之戰中發揮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