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的執念

美團的執念

美團打車和滴滴外賣在上海和無錫的戰火仍在燃燒。

一個月以來,兩家公司在不同戰場用最簡單粗暴的“燒錢”試探對方的壁壘。甚至引發了“打車和外賣哪個行業的壁壘更高?”的討論。但是從市場、產品、技術等多維度思考這個問題,似乎很難找到標準答案。

不可否認,美團外賣四年、滴滴打車五年,都曾經歷了瘋狂的補貼戰,用合併的形式暫時結束了戰爭。四五年間,不僅練就了一支打過硬仗的團隊,也在一定程度上構建了各自領域的護城河。但是,在美團和滴滴看來,對方主營業務的護城河都不夠深,這也是美團打車和滴滴外賣上線的根源所在。

正如美團高級副總裁王慧文所說,美團擴張業務的思路是,“兩個宏觀標準,這個行業在未來一段時間會不會發生大變化,另一個是這個行業消費者或者商家是不是對現狀滿意?如果前者的回答是yes,後者是no的話,就有做的空間。”

以客戶為中心,這個看似不接地氣的說法,確實是美團一直堅持的,甚至有些時候堅持到有些執念。因此這也是美團殺入出行市場的初心。今日資本投資人徐新曾說,“王興跟我講要做打車的時候,我覺得是好主意。當時也有投資人反對,擔心打不過滴滴,擔心燒錢太多。”但她的考慮是,用戶有無需求,市場的痛點是否足夠大。大概有30%的用戶打車是去吃飯,與美團平臺的用戶重疊。所以,打車是剛需。

王慧文近日在演講中說,大眾剛需的基礎應用,應該保持2—3家的競爭狀態,尤其要避免非用戶選擇性的一家獨大,即通過資本的方式實現一家獨大。“滴滴好像一貫喜歡‘以資本為中心’的玩法,美團還是要繼續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美團CEO王興在飯否這樣說。

如今,當滴滴外賣打入美團的腹地,美團過去四年在餐飲、外賣領域構建的壁壘到底有多高?正在通過這場新戰役得以檢驗。

美團外賣與餓了麼經過了多年數輪的競爭,在外賣市場取得了約60%的市場份額。在這樣的市場地位背後,是美團打磨了四年的配送、服務等對餐飲行業的隱形賦能。

縱觀中國餐飲行業3萬億巨大的市場體量背後,這個發展千年的行業,由於門檻低、商家質量良莠不齊,一直缺乏通過信息化和網絡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2016年,北上廣深等10個大型城市餐飲關店率超過30%,有16萬家店面關閉。在餐飲這件事上,價格雖然是用戶敏感點,但用戶最終依然會根據服務和體驗用腳投票。

所以,如果把外賣比作樹上的蘋果,線下的部分則是平臺與商家通過合作的打通與連接,軀幹、根系與土壤,決定了如何更高效地吸收養料與陽光,才能讓消費者吃到“果實”。這就是壁壘。

重”餐飲

“餐飲行業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本質,是對用戶全渠道數據的聚合。”美團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張川說。

他強調,“對於美團點評來說,不僅需要通過平臺來實現C端用戶線上數據的獲取,還將通過金融支付系統、SaaS智能收銀系統等業務加深對餐飲B端市場的佈局,以實現C端用戶線下行為的數字化,從而打通商戶與用戶線上、線下行為的連接,搭建全渠道會員體系。”

或許從2016年初開始,王興就意識到,停留在消費者層面的線上服務,並不足以支撐後續的服務體驗,遵守餐飲市場這個足夠“重”的規律,為商家提供服務,才能最終服務好用戶,獲得服務壁壘。

2017年王興用“上天、入地、全球化”來形容互聯網下半場時,美團已經提早經開始了深入B端的佈局。

目前,已經有400萬餐飲商家選擇了美團提供的線下開店服務。這些服務涵蓋收銀、智能支付、排隊、預定等環節,商家可以瞭解用戶在線預定的點菜信息提前在後廚準備,實現到店即上菜,讓點餐、買單、開發票等行為線上化。

結合美團平臺和門店的收銀系統,用戶在堂食、團購、點評、支付等場景的數據,能夠幫助商家描繪用戶畫像,進行精準、無感知的營銷。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餐飲線上的消費行為只佔15%,還有85%都在線下。而張川說,未來餐飲業訂單在線化率可達到80%。這意味著,線上的外賣業務還有可觀的提升空間。

當商家將用戶的服務做到足夠好,線下的新老客戶可以自然地延伸至到家場景,成為潛在的外賣用戶。他們的忠誠度也高於補貼吸引來的一次性用戶。

在收銀環節,美團點評的SaaS系統採集用戶線下行為的同時,還可以聚合用戶在平臺多個領域的消費軌跡。因此,商家可以瞭解用戶在頁面的停留時長,菜品偏好,支付習慣等有價值的信息,進而更好的進行創新和降低成本,最終服務好用戶。

不久前,美團宣佈智能支付日交易筆數已經突破1000萬。早在2016年,美團就推出智能POS機,隨後又推出二維碼、小白盒等收單產品。數據顯示,2017年美團智能POS在餐飲市場覆蓋率達到第一,增速遠超同業,用戶涵蓋全聚德、綠茶、金百萬、將太無二等。

為了優化商家的管理,美團點評在2016年推出餐飲開放平臺,與眾多國內主流的ERP廠商合作,提供流程管理、外賣接單打單系統等多項服務,幫助商家實現定價、研發等方面的提效。如今,已經有619家餐飲ERP服務商與美團合作。

反觀外賣行業,其核心環節包括供給、流量和配送,三者互相協調,構成了穩固的三角形。2017年高級副總裁王莆中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你賣什麼貨,用戶從哪來,用什麼方式把送到用戶手裡,三角形的任何一邊、一個角都需要執行到位,這絕不僅僅是錢的問題。

做別人不願做的重活,賺單體利潤小卻體量龐大的錢,這是美團擅長的打法。

輕平臺

從2010年開始,美團不斷打破邊界,從貓眼、酒旅、零售再到打車出行,每一個業務都看似跨界,卻都與美團使命裡的“吃”和“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作為一個平臺型公司,美團選擇擴張業務的重要邏輯是,這些業務與原有業務能否形成戰略協同。正如王興所說,凡是與吃和生活相關的事情,美團點評都應該考慮參與。

相比於出行市場,生活服務市場的場景更為複雜多元。用戶涉及吃喝玩樂的消費動作具有很強的慣性,往往會在多個消費場景之中連續跳轉。比如團購了商家的優惠券去吃飯後,很可能會定個電影票,看完電影后再打個車回家。這些線上服務的跳轉,恰恰能在美團的生態中一站式滿足。

目前,美團已經擁有超過2.5億的日活躍用戶,DAU與用戶時長仍在不斷增加。看似什麼都做的背後,實際上是在耗光用戶的時間,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進而佔領那些沒被滿足的市場,讓外來者對生態中的各個板塊無從下嘴。

阿里的首席軍師曾鳴曾把數據智能與網絡協同兩個能力,視作成為巨頭的“雙輪驅動”。很多高速發展的企業具有數據智能的能力,但後期因為缺乏淘寶、Google這些超級平臺多重業務持續吸引用戶的耐力,而失去了持續做大的機會。

而Uber被其寄予厚望的物流業務,雖然數據很好,但其盈利能力卻必不被看好,因為這些業務並非其原有網絡的自然延伸,所需的積累也遠非服務司機這樣簡單。

因此,只有在餐飲領域做到足夠深入,不僅讓消費者,更要讓商家形成依賴與黏性。同時,還要擁有一個源源不斷提供新客流的生態系統。這是壁壘,也是長矛利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