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伦勃朗和梵高,还有谁画了“惨不忍睹”的人体?

陈了P

我理解题主所说的“惨不忍睹”指的应该是画的从大众审美角度讲比较难接受。

首先说一下伦勃朗。

从来没觉得伦勃朗画的人物惨不忍睹。因为作为弗兰德斯画家,伦勃朗可是个写实派啊。而且伦勃朗是给人家画肖像画和群体画起家的,不但很少画宗教画和神话人物,甚至,很少画裸替。都是能雇得起他的衣冠楚楚的有钱人,怎么可能惨不忍睹。

再说梵高。

从题主角度,可能会觉得印象派的梵高画的挺难看的。这个可以理解。从印象派开始,人们脱离了最后一个尽可能画得像的新古典时代,开始跑偏走野路子。或者说这些已经技艺精湛的画家,觉得规规矩矩画画无法表达他们没心澎湃和浪漫的思想,伴随着王权的崩溃,他们不必再迎合统治阶级,开始随心所欲的作画。

现在开始回答你的问题,像你认为的这种“惨不忍睹”到底还有哪些。

高更

毕加索

卢梭

爱德华蒙克

从19世纪末至今,这一个趋势一直在发展,画人不像人的简直不胜枚举。

如果要是往回追溯,也有一段时间是画人不像人的。那就是中世纪的欧洲作品。因为那个时候所有的宗教画都是一个范式,非常刻板非常丑,而且也基本没有人画除了宗教人物以外的画。我们还是来感受一下。

好了就到这吧,我已经被丑哭了,去睡个觉压压惊。。。。。。。。


旅读欧洲

虽然不太明白题主所指的“惨不忍睹”的人体究竟指什么,以及为什么用伦勃朗和梵高做例子……

不过在人体造型上,的确有那么一位值得推荐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非典型画家,据说这位画家有幸与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交流,又传说他还在堪与米氏比肩的双子星威尼斯人提香的画室里学习过,他的作品与文艺复兴的主流绘画有非常大的区别,但却依旧凭借其艺术在世时活得小有名气,在其身殁后的几百年,作品又被现代艺术重新发掘,奉为经典,“现代性”跨越了时空。

这位艺术家既是埃尔·格列柯(El Greco,1541-1614),本名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出生于希腊克里特岛。但他的求学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则是在意大利度过的,因此也会有不少言论提到他与彼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关系,但格列柯的称呼是画家抵达西班牙并在那发扬了他的艺术精神之后所获得的。以今天掌握的资料来看,格列柯的职业生涯可以说也是在西班牙开始的,从记录观察,当时他并没能在意大利逗留时获得足够有分量的订单——也许是因为在群星璀璨的意大利,他难以获得关注,也许是别的原因,他的绘画在西班牙开始。格列柯在西班牙获得了一定的名声,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不缺订单(虽然晚年陷入了财务危机),但也不属于彼时最受关注的画家(格列柯亦曾企图向王室靠拢,但失败了),因此在过世后很快被世人所忘记,值到十九世纪的画家们再次将其捧上高位。

先看看格列柯的一些作品:


大致浏览下格列柯的作品,我们能观察到和其余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截然不同的气质!回顾下米开朗基罗和提香含人体的作品:

上图是提香的维纳斯,下图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素描,透过这些图像我们能够重新把握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理想人体的追求,彼时很多艺术家都致力于完美人体的研究和刻画,米氏便是解剖学的一把好手。而反观格列柯的画作,虽然能看出来研习过解剖学的痕迹,但拉长的人身、变形的四肢(以及时不时非常跳脱的色彩)实际上都与当时主流的文艺复兴美学观念相悖,但艺术家相对独特的艺术风格却在大陆的另一端迎合了大众对宗教神性的向往,却也是因为作品的奇诡气质,让其很快被遗忘又终被重新发掘。


透明流动虚无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幅基兰达约的作品《祖孙肖像》,爷爷“惨不忍睹”的大鼻头让人印象深刻。。。

这幅木板油画《祖孙肖像》现存于卢浮宫德农侧翼二层,完成于1490年前后。

画面上,身着红衣的爷爷面朝小孙子,眼神中装满了慈爱,似乎想要传达些什么。头戴小红帽的小朋友则倚靠着祖父,不可思议地仰视着祖父长着大疙瘩的鼻子,似乎想要问:“爷爷,您的鼻子怎么了,怎么会这样呢?”

据一些艺术史专家考证,这幅肖像画是老人临终前向基兰达约订制的作品。老人去世后,基兰达约完成了这幅祖孙纪念画。老人鼻子上长的大疙瘩,暗示着老人生了怪病,不久于人世。

再仔细看这幅画,窗外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风景,虽有早期风景画写生的韵味,但一远一近的处理,如同彼岸和此岸,令人动容。

多米尼哥·基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1449-1494)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画家,他的名字被文艺复兴时期频出的巨匠光环掩盖了400多年,直到19世纪才重新被发掘。

基兰达约的名气不大,但他的学生你一定听说过——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

基兰达约一生生活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在那里开绘画工作室,为罗马教廷绘制壁画,几乎承包了佛罗伦萨所有的公共壁画。基兰达约也绘画过壁画《最后的晚餐》,也非常精美,有很多人都认为与达芬奇那幅不相上下。

基兰达约在肖像画中会对人物特征、衣服,乃至小饰品进行细致的描绘。至今仍有多幅基兰达约的名作流传于世,而其中最为独特、感情最为充沛的就属这幅长着大疙瘩鼻头的《祖孙肖像》。

如果有机会去卢浮宫,不妨找来看看哦。


画家王衍成

下面的内容,

可能会引起一部分人的不舒服,

也可能会让你分分钟质疑“艺术美”这种东西。

来,

培根,

了解一下——

培根《自画像》

这里我们聊到的培根,

不是说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那个培根,

更不是肉肉界的培根,

而是英国20世纪初的画家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是一个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人

所以他的心内中拥有很多创伤,

这种创伤也正是那个时代社会共同的情感。

由于长期经受欧战中人民的痛苦形象的折磨

在他作品中出现一些怪诞的、充满痉挛和恐怖的人物形象

他们不是精神性格被扭曲了,

就是长期被囚禁在阴森的牢房里的单个人物——

这是一种幻灭的、兽性的恐怖感情,

反映了当代都市生活的精神危机。

从这些作品中,

我们能感受到人早已经被异化、变得惨不忍睹面目全非,

通过两张图的对比我们也能感受出来,

左边是经典的巴洛克主义维拉斯贵支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右面是经过培根改造过的。

画家就是有这种能力,

让美的东西变得面目全非。

从培根的画中,

我们能依稀认出都是人体和人脸,

但是这是完全扭曲的像被揉碎了一样。

这些都是畸形和病态的主题

而培根最擅长运用多变的技法以有力笔触表现人物形象的孤独、野蛮、恐怖、愤怒和兴奋

培根告诉我们,

艺术不止“美”这一面,

真正的勇士,

敢于直面淋漓的献血。



art张小玉

在斯普兰格和霍尔奇厄斯的色情幻像和鲁本斯的出色的动物般丰满的身体之后,这种被北方画派奉为裸像始祖的猥琐的人体,似乎不再可能成为美术题材了。但是到了大约1631年,这种风格又出现了。在两幅女性裸像版画中,作者毫不掩饰的描绘了可怜、干瘪的人体,其作法可谓空前绝后,这就是当时还很年轻,并以描绘乞丐和表现力的头部而闻名的荷兰人伦勃朗。


究竟是什么促使他将人体表现的如此丑陋不堪呢?首先,这无疑是出于一种愤怒的诚实,虽然伦勃朗愿意采用任何手法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技巧,但他不能接受与自己的观察不相符的艺术程式,而这里最令他无法容忍的就是当时欧洲乃至荷兰美术界所热衷的刻意修饰的裸像作品,也许是为了抗议,伦勃朗才有意找来想象中最难看的人体,并将其无吸引力的特征一览无余。在阿姆斯特丹,像他笔下的那些大腹翩翩的年轻姑娘可谓凤毛麟角,而他画中《坐在土地上的女人》看上去还不到30岁,我们几乎不能正视她,而这也许正是伦勃朗的用意所在。

19世纪后期,还有两幅令人难忘的悲惨的裸像,最突出的就是梵高的《悲伤》,他画中的裸体人物简直惨不忍睹,但作为最真实的艺术,还要数罗丹的《老娼妇》,他比伦勃朗的版画走得更远,伦勃朗画的老妇人虽然不雅,但是仍然健壮有力,而罗丹的雕像则表现出了一个精血耗尽、风烛残年的活骷髅。


艺滴设计

还有谁画了“惨不忍睹”的人体?我尝试着意会下这问题应该是想说谁的人体创作不太符合古典审美的规范与标准吧?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多了,样式也很多,主要集中在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绘画与雕塑。古典美的根基是以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的绘画与雕塑。

具象、优雅、典雅、均衡、协调、和谐、自然、庄重、等符合“典型性”美的形式与意涵就是古典美的范畴,法国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将这种“典型美”与“标准美”的演绎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相对于这种典型美而言自进入十七世纪人们的审美更加倾向于真实和有趣味。

“美不是事物自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于观者的内心,不同的人的心灵会体验出不同的美。你觉得丑,他人就会觉得美。”――休谟

十八世纪的画家对人体的描述更加的自由和浪漫,各种表达花样翻新和层出不穷。

安格尔――《土耳其浴女》


马奈――《奥林匹亚》

印象派的人体已经逐渐脱离出了对客观真实的表达,更加富有东方平面装饰感和对光色的追逐。

雷诺阿的人体更加的自由浪漫充满肉感,人体已经彻底从室内走到了充满光色的自然中了。

康德认为审美“无功利性和无厉害性”。审美愉悦区别于感官快感与道德快感而相对存在。

接下来逐渐进入所谓“惨不忍睹”的人体作品介绍中,美的标准和概念逐渐被解构和形式上的纯粹化倾向,在不同层面的各种表现形同绚烂的万花筒。



高更的人体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感,生殖和创造总是紧密相连,这力量源于神秘的“不可言说”之震撼。“美学不是别的,而是应用生理学。”――尼采

希勒的人体富有冲动的紧张感,神经质的刻骨三分的线条是爱与欲的交织,如他所言:这个过程象是进入了N次的高潮……。


劳特累克对声马犬色的意犹未尽地描述是对“别样人生”的另一种客观,冷眼旁观对舞女、妓女的再创作用尽了画家一生的才华。


劳特累克的人体写生。

毕加索晚年的类似涂鸦的线描让人体充满了赤裸的欲望,不得不说大师在某方面的能力之旺盛的确异于常人。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弗洛伊德

画家卢西恩·佛洛伊德不折不扣的在画面上执行了其祖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思想,本能是解释与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潜在意识。

达利――《战争的预感》

支离破碎的梦境照进了现实,感官和直觉的宣泄预示着战争的到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类洒落了一地的心灵肢体,超现实主义对人体的描述总是难么的“不堪入目”。

我所能想到的令我们在哲学审美以及艺术方面有关于认识上的缺失太多了,这样或那样的不堪之代表作也多如牛毛,一本书都不能够详尽,这里大概说说希望能让大家伙有个基本印象罢了,回头再一起学习和详述吧。


疾飞昏鸦

我不知道题主出的这道题目,是站在感官之上,还是灵魂深处?是以俗世人的心态去观赏艺术,还是以对生命及艺术的传承与延展观念去观赏艺术,进行艺术审美的考量。

如果站在感官之上,以肤浅的视觉去关照他俩的绘画作品,你会发现他们所说的“惨不忍睹”,也许就是伦勃朗肖像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王公贵族及市井人物,而没有现代影视作品中所谓的帅哥靓女,看起来顺眼养眼;梵高的人物,大多是农村妇女的形象,健康但不唯美。这就是题主所认为的“惨不忍睹”吗?

伦勃朗作品

如果用心及灵魂去欣赏,你会发现伦勃朗的绘画,充满了深沉的生命色彩,将人类的情感和生命意识,完全赋予笔触流动之下,使色彩的张力所体现的宁谧与深邃,透过了人的本体,画出了人的生命,人的灵魂,使绘画对象通过画面人物神情的张力,不断外延到悠远深邃的绘画空间。因之他的画,体现出人物在空间的不断伸展、深入之美,好像画透了背景,延伸到另外的空间。而梵高画面所体现的生命色彩,使他对人体的解析,充满了热情和饱满的情绪,而后期印象的手法,更是对人物灵魂的把控,通过笔触的延展,表现出一种无法形容的生命之美及印象的真实。因之,他们才成为一代大师,流芳千古。而当代画家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所以,我以为,凡是西方传世之作及艺术家个体,能被后世认可,那就是他们对艺术独到的认知和艺术审美独特的见解所衍生出的艺术形式而呈现的作品,是没有惨不忍睹的。它们都是画家的生命之作,是画家灵魂所生发出的生命律动。如今题主以这样的提问彰显自己,我不知这是他的“无知”呢还是“认为自己非常不一般”呢?


昊愚堂夜画

不太清楚“惨不忍睹”的人体绘画具体指向,但通过提问所涉的梵高,我只能凭借对梵高绘画的一些特点,理解“惨不忍睹”的人体或许是指一些有鲜明的色块,和跳跃的线条,来表达作者的创造“激情和狂热情绪”,以至于用“自我”来倒替客观实体,甚至夸张到歪曲对象而失去真实物象的程度之绘画。若是这样,我觉着在人体绘画给人以“惨不忍睹”倾向或冲击的,还有比伦勃朗、梵高更不拘泥于客观对象,而有过之无不及的“野兽派”画家,其代表人物有马蒂斯和“立体派”画家毕加索,以及“未来派和表现派”的马利奈蒂、波菊尼、巴拉等画家。






毕加索作品


临渊羡鱼看光景

说起人体绘画,第一反应就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孙子卢西安弗洛伊德了。第一次看他的画就觉得深得其祖父真传,臃肿的体态下暴露着的是一种肮脏且自然的东西,利比多的涌现像分子和遗传一样不可或缺。其实单单身为画家的他,也在英国抱有写实派巨匠的地位。这两个人真是透透的。



长眠于此者长于此逃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