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软件业是不是真的很发达?

高挺观点

准确地讲,印度的软件业并不发达,发达的是印度的“

软件外包产业”。而且,即使是印度的软件外包业,也只能算曾经辉煌过,现在已经走了下坡路。

说起对印度软件业的印象,我们联想到的往往是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等这些“印度人”在世界一流科技公司呼风唤雨的形象。同时,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人士也会对印度人在美国公司中的影响力有切身的体会。所以,我们往往会有一种错觉“印度的IT人才很多,软件业很强大”。

但事实上, 印度社会贫富差距大,内需不足,软件行业的主要模式体现在外包服务上——给欧美的大IT公司进行软件代工。类似于富士康和苹果的关系,核心技术和品牌都不在自己手上,本质上和中国以前的“外贸订单加工”模式很类似,是一种相对廉价的脑力劳动力输出。

印度软件外包业崛起于上世纪90年代

早在1991年,印度政府就在软件业实现了“零税赋”,并享有银行贷款的优先权。同时,政府还对包括“印度硅谷”班加罗尔在内的多个软件园和出口加工区制定了优惠政策,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有利于软件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加之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能让相关人员在与跨国公司的交流中做到无障碍沟通,又在无形中给印度的软件行业创造了先天优势。

起初,印度的软件外包公司以承接一些小的软件开发代工起家,真正的大发展是在2000年前后出现的,当时“千年虫”让世界各国公司感到恐慌,但也给处于低端的印度IT公司带来了机会,借此机会接触到美国公司运行中的数百万条代码并将其修复。

当时日本企业给美国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迫使后者大力削减成本,在软件解决方案的低端与印度IT公司合作。印度IT公司借此机会提升技术,改善离岸业务模式流程,获取专业知识争夺更高价值的IT服务。而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卢比长期贬值,这帮助印度公司更具竞争力。印度的软件公司更像是“软件工厂”,几千上万人的软件公司也不在少数、像Infosys、 HCL、Wipro,都是印度软件外包领域的龙头,总收入在千亿美元级别,占领了全球软件市场约20%的份额。前几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印度超过1000人的软件公司有上百家,前五位的公司员工人数在5000人以上,这几个大公司基本只做软件开发外包。

印度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获得软件技术人员: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印度有400余所大专院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每年可培养毕业生1万余人,政府还为250余所院校提供部分教学经费。二是依靠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人才。目前这类机构有700余家,每年可培养数万名学员。三是软件企业自身建立培训机构。印度政府还在全国250个机构开设电脑培训课程,在大约3000所中学推出“中学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这种多渠道的培训为软件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

软件蓝领”。

印度软件外包业目前面临的艰难现状

虽然过去20多年来印度软件外包业享誉世界,然而这些只能算是历史成绩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技术迭代更新,尤其是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数字化的转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印度外包产业和模式开始遭遇寒流:产值大幅下滑,员工大批失业。

印度《经济时报》1月2日报道,2017年印度IT产业裁员高达5.6万人,2017年IT公司校园招聘减少了50%—70%。报道称,裁员仅仅是刚开始。印度《商业日报》近日报道,大型IT公司正在逐渐裁员数千人,而研究表明,在未来4年内,数十万的就业机会可能会消失。在班加罗尔,心理医生人手严重短缺,因为来咨询的人太多,他们大部分都是被解雇的软件工程师。

印度国家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印度软件外包产业总值同比下降10%,软件外包失业率在增加。过去5年,软件外包上市公司前5名企业收入和利润增长减半。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力套利”模式的冲击

印度IT公司很少在技术开发或产品研发上投资,因此没有能力进入软件业的高端市场。一直以来,印度软件外包产业努力维持的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力套利”模式,基于其拥有大量说英语的年轻人和具有少量基本IT技能的工程类毕业生,在低端领域这些人可以忽略一些基本技能和产品质量,在工作中学习。因此,印度IT公司一直延续这种低成本模式,拥有庞大的入门级员工队伍,但缺乏资深的管理者和开发者。这使得印度IT公司这几年在面对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模型优化、数据流量算法等新的需要更高工作技能的软件开发领域缺乏竞争力。

印度为什么不能在软件行业进行产业升级?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总数约为13.4亿,仅次于中国;但是由于它的教育体制,导致了没有足够的高端人才可以对基于外包模式的软件行业进行整体升级。

印度的教育走的是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的路,所谓高等教育直追中国,基础教育却恍如非洲

。2013-14学年度,小学阶段辍学率高达21.2%,小学到初中阶段高达39.2%,《经济学人》称根据一份非政府组织的调查报告,大约有一半的印度五年级学生看不懂提供给二年级学生的课文,另外只有四分之一的五年级学生能掌握除法。

印度在识字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基础教育辍学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奇怪的是高等教育规模却扩大很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5年已经到了26.88%,差不多是中国2011年的水平,甚至于在2001年前中国一直低于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同时,印度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严重倾斜,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是大力扶持以产业为导向的信息科技学院,,所以国家把大部分的教育资源优先给了能够给国民经济带来效益的教育项目。

不难想象,在这种类似于“拔苗助长”的教育体制下,印度的高等教育徒有其名,培养出来的大都只是一些“技术工人”,而国家的科研人才底子很薄。

虽然印度也有像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IIT)这样个别的顶级学府(录取率不到3%),但其早已经成为了向美国硅谷输出人才的后花园。IIT毕业的天才学生基本都移民去了美国,成为了印裔硅谷高管,例如谷歌和微软的CEO在国籍上都是美国人而非印度人。

人才流失一直是印度IT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会选择离开印度,是全球人才外流人数最多的国家,而这些外流人才 有一大半去了美国。工资水平低、工作环境差,使得印度的高科技人才纷纷流向欧美发达国家,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了本国的软件行业无法进行产业升级。



高挺观点

相对而言,看跟谁比,跟印度其它产业比,应该是很发达的,上面有个回答说产值1000亿美元。不过这个规模也就比深圳多点(深圳2016年软件服务业收入5196.7亿元,继续保持15%以上增速)。而且印度软件业是以外包为主,估计是类似于制造业的来料加工吧,没有核心竞争力,容易受制约,最近也确实有报道印度的软件业开始大裁员了。


肥水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