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那麼難搞,為何還有人冒那麼大風險去做呢?

作者坐著做著

客觀來看,對於資本而言,只要有相應的高回報預期,再冒險的事兒也有人做,況且單車也並非那麼難,只是隨著互聯網巨頭和資本介入的程度不斷加深後,讓形勢變得複雜,進而衍生出一系列不那麼雅觀的行為。但是,畢竟“勝利者”還是喝酒吃肉了,以摩拜被美團收購為例,27億美元是給這家成立剛滿三年的公司全資被收購的估值,創始團隊拿錢套現了,大股東們部分拿錢,部分拿著美團的股權,接下來就是坐等美團上市收割,好不愜意。試問這樣的利益誘惑,冒點風險又算的什麼。


作為共享經濟的典型代表,共享單車是資本湧入共享經濟最大的幾個領域之一。僅OFO和美團二者的融資就高達上百億。實際上,若不是站上風口並且受到資本的快速催熟,共享單車行業也許會有另一番景象。畢竟早期OFO受到關注時,其商業模式還是頗受認可,以校園的師生為切入點,場景明確,出行的路徑清晰,比較而言,校園中單車的損耗也遠不如當下全面鋪開的場景那麼誇張。單次騎行收費加押金的方式,是可以讓單車在數月內回本的。


而經歷2016年O2O狂熱後,大量非剛需的上門服務場景被紛紛證偽,躁動的資本遭挫後自然心有不甘,都在拼命尋找下一個可能的風口。單車一方面作為短途出行的剛需效應明顯,一車可對應多人押金。各路資本對於這一行業投以重金並將其捧上風口,進而帶來上一輪滴滴優步大戰的補貼和搶地盤局面。二三線掉隊,頭部企業則掉入融資、買車、投車,再融資的循環,爭取儘快當第一的同時,搞死對手。這麼一看,反倒變成機械式的勞動,科技和互聯網的色彩反而有所淡化。
創業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兒,但也是因為超額收益的存在,對創業者和資本的吸引力也很高。再說,消費者的流量真的上來後,也不怕沒有巨頭接盤。


科技向令說

這個問題問的好,就比如共享汽車造價這麼高為什麼有人還在做呢?說實在話掙錢誰都想幹。

這個就是新時代的產物,證明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這叫與時俱進。

先說說投資形式:投資人以投資單車的形式入夥,獲得單車100%收益權。

投資金額不到200快,隨著規模效應,成本還會繼續降低,即使不考租金,仍然可以盈利。

這麼高的投資效益,參與者肯定會源源不斷地來啊,資金和用戶的問題都解決了,就能實現快速擴張壯大。

從去年開始,市場上出現了共享經濟共享創業的項目,大家都在跑馬圈地,先後出現共享寶馬、共享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等,一夜間資本市場很熱鬧。以現在的情況來說,很難說的清楚共享經濟還能維持多久。


笑月銀狼

所有共享的源頭都是依靠獲取用戶數據為導向,只能在獲取用戶後怎麼才能將龐大的數據進行變現是關鍵,如果單單靠租金去盈利,我估計都死得很慘,總之一點,現在誰能把握長期抓住用戶,誰就是贏家,就算前期不掙錢,但總歸有資金會買單,套現走人是遲早的事情。例如滴滴會不會變成美團,美團會不會變成滴滴(比的不是市場而是實力),羊毛出在羊身上—豬來買單


悟生思途—迷途引導者

個人建議,其實玩共享單車除了以前收取押金,押金週轉掙錢意外;還基於龐大的用戶量,收入也是非常可觀的,如每個用戶一個月消費一元,幾個億的用戶量,你說一個月收入多少……;最主要的還是引流支付端口,ofo幕後大股東是誰?摩拜幕後大股東是誰(現在被美團收了)?不都是互聯網支付的大佬嗎!

其實,玩互聯網大同小異,都是在爭客戶的活躍度和支付端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