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军机处选官任官有哪些特点和惯例?

程老师侃史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岳忠豪

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后,该机构经济波折变迁。乾隆年间,军机处一度被裁改为总理事务处。乾隆二年(1737年)重设军机处,除处理军务外,还开始就近办理皇帝“特旨交出之事”。军机处日趋正规化,主体结构和规制基本定型于乾隆前期,至嘉庆时期更加完善。

(乾隆)

就职官而言,军机处的职官设有满、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大臣非专职,均为兼职,由皇帝随时“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内特简,无定员。”军机大臣的人数在《大清会典》中记载是“无定员”,但有学者根据钱实甫所撰《清代职官年表》进行考察,发现在乾隆朝同时入值军机处者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常以四至五员,此后形成惯例,道、咸、同、光几朝大概为四至六员,其员额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根据郑天挺的研究,军机处存在一百八十余年,有二十七人担任过“首揆”(第一军机大臣),其中四个满洲亲王,十五个旗人,八个汉人。亲王仅占四人,这也可以看出军机处有维护皇权,抑制满洲贵族势力的目的。军机大臣由大学士满、汉各一员为首领,时称为“揆首”或“领袖”。凡入值军机处的官员,称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均为兼差,仍保留原任实缺。在军机大臣的任用上,有学者指出,在雍正朝时,多以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员入值军机处;乾隆朝时,基本是从二品以上的官员入值军机处;嘉庆朝时,也多以从二品以上的官员入值军机处,此后成为定制。从入值者的本职来看,雍正朝初任军机大臣的有京官、大学士、地方官等;到乾隆朝时,入值者多为京官,尤以尚书、侍郎为多,偶有地方官入值;到嘉庆朝时,已无地方官入值军机处,并因和珅在乾隆时贪赃枉法为戒,明令禁止御前大臣兼军机大臣,这些惯例都被后世沿袭。

(嘉庆)

军机章京是军机处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满、汉军机章京各分为两班,每班各八人,其八人内各以一人领班,国(满)语谓之达拉密,由军机大臣拣派资深望重者为之。”据《大清会典》记载:军机章京,掌分办清、汉字之事。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军机章京的选拨,都是由各部衙门保举,经过军机大臣亲自考试,任用条件一般是年轻、干练、字画端楷、不用大员子弟。虽然军机章京一般只是四五品,官衔并不大,但由于肩负机要,又能够接近皇帝,因此也是备受仰慕。

(军机处官员)

军机处的职掌,概括地说是:“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缵上治机务。常日直禁廷以待召见”,“巡幸亦如此”。具体地说,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草拟谕旨。二是参予处理官员奏折。三是讨论国家施政方略,献言献策。四是随时为皇帝充当顾问,以备咨询。另外还有推荐官吏,整理档案,监督考试等等。


军机处的出现顺应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产物。虽然它的出现代表着也推动了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在今日看来应当否定。但在历史的环境中,它的出现有助于封建皇权的加强,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固和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发展,自然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不可一味抹杀。而且,军机处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以及清史进而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在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权建构上的重要举措,在今天仍有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希斌:《论清代军机处的创立及其正规化》,《历史教学》,2005年第11期。

2、清朝官修:《大清会典》(光绪朝),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3、郑天挺:《清史简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季我努学社

雍正即位六年后才设军机处,当时主要是为了办理西北军务。军机处不像六部,不是办事的衙门。但在实际应用中它加强了皇帝对国事的控制,教科书上的说法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因它不是衙门,也就没有实际的品阶。叫办理军机大臣,后来叫军机处大臣上行走,很是别扭。再后来简称军机大臣。能入军机处的一般为亲王,大学士,内阁首辅,或六部官员。如雍正朝张廷玉,乾隆朝的和珅,光绪朝最后一位军机大臣袁世凯。

这不难理解了,军机大臣都是皇帝心腹,只听命于皇帝,也是皇帝的高參,但他没有直接权力干预人事任免或定夺国家大事。大学教科书上说军机处有官无吏,其实看你怎么理解,把皇帝当成官,军机大臣就成了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