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族音樂像母語一樣傳揚

让民族音乐像母语一样传扬

劉玉婉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歌舞團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第九屆中國金唱片獲得者,2016年被評為“文化部優秀專家”。

我國民族音樂古老多樣,是不同民族獨特的精神符號,一曲一調,流韻千百年。劉玉婉三十多年致力於發掘保護民族音樂,讓中華大美之音永流傳。

民族音樂美得讓人迷戀

我從事民族聲樂演唱三十多年。因為喜愛我國古老的民歌和地方戲曲,從1987年開始自發做“中國民歌和地方戲曲挖掘保存”的相關課題。這些年我去過十幾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包括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

我在老鄉家裡一住就是好多天,與他們朝夕相伴,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民間老藝人珍貴的口傳心授。那些粗獷的、溫婉的、歡快的、悠長的……各式各樣的曲調都令我迷戀,一次次沉浸其中,久久回味。

那時沒有先進錄音設備,我到各地採風、調研時,總是隨手拎一個小型錄音機,帶一個厚厚的筆記本,把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民間珍寶一顆顆尋覓、收集起來。到目前為止,我收錄、整理的第一手民歌資料已經超過了兩萬首。

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音樂遺產,記錄著文明的演變、民族文化的承襲、百姓的精神世界,更成就了傳統民族文化瑰麗的寶庫。耳濡目染中,它們也深深影響了我的創作和演唱風格,借鑑傳統的民歌元素,我改編的作品已達百餘首。這些歌曲受到大家喜愛,我想應該是得益於民族文化的極大魅力吧。

以前收集整理民間音樂是我單槍匹馬的個人愛好,但全國政協委員的新身份,鞭策我必須以更高站位去推動民族音樂的搶救、保護和傳承,為國家、為後代做出更有價值的努力。

多年來,我有幸結識了很多民歌老藝人,其中一位相識26年的侗族老奶奶已93歲高齡。有時,她新發現了民歌小曲,就會欣喜地第一時間告訴我,或者寫成手稿讓家人拍照給我,有時她還會在電話裡情不自禁地唱起來。

但老人家年事已高,身體越來越不好,這讓我深感急迫:我個人的力量非常單薄,隨著老藝人的陸續離世,很多古老的地方民歌面臨著失傳、斷代,民歌的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我希望帶動更多年輕人投身民歌採風和傳承。

傳統文化給後代豐厚給養

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民族精神家園的璀璨花朵。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好新型智庫,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這給我很大啟發,最終我提交了《中國應籌建中國民族音樂數字文獻平臺》的提案,建議從中國民族音樂資源的保護、開發與數字化應用著手,構建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平臺,藉助科技手段讓我國民族音樂更好地得到傳承保護。

現在的年輕人,大都更傾向於外來音樂或流行歌曲。如何活化我們的民族民間音樂,激發年輕人的興趣,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愛上本民族音樂很重要。

我的兒子在讀初中,一向偏愛西方音樂。每次家中播放民族樂曲,我無比沉醉享受時,他卻一臉的不以為然。但我依然堅持用民族音樂元素去滋養、影響他。不久前,他作為唯一的中國選手,參加了在東京舉辦的數字音樂鋼琴大賽,憑藉一首自己創作、演奏的鋼琴曲捧回了一項國際大獎。得獎的重要原因正是樂曲中融入了我國傳統的民歌元素,評委在該段落打分時甚至給出了滿分。

我太欣慰了,我每天播放的民族旋律早已讓兒子入腦入心,不知不覺中影響了他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這件事對兒子的觸動也很大,他明白了我常說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審美在悄悄發生變化。最近學校舉辦音樂會,兒子說他已經選好了演唱曲目,是民族風濃郁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身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心懷深厚民族音樂情結的我感受到了更重的責任,希望能發出響亮聲音,喚起更多人關注並參與到民族音樂的保護傳承中,共同延續其生命力,推動民族文化代代相承,成為我們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